产教融合背景下“四对接 五共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2024-10-13王沁军马海杰
[摘 要] 产业学院是职业院校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产品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对接山西智能煤机等传统优势装备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构建“校企双元、四对接、五共同、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融合型社会服务平台,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方面进一步与产业需求侧相匹配。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产业学院;校企双元;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5-0065-04
一、引言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指出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从全国范围来看,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大多在2018以后开始建设,以“双高”建设为引领,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从发展过程来看,产业学院建设还面临机制体制建设等诸多新挑战,还处于发展上升期。
2021年,山西省教育厅、财政厅《山西省高等教育“1331工程”提质增效建设计划实施办法》中指出围绕地方转型发展产业布局,支持省内4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高职院校建设产业学院。2022年,山西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印发《山西省职业学校特色产业学院建设工作方案》,指出围绕山西省“一群两区三圈”布局,以服务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牵引,校企共建一批服务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省级职业学校特色产业学院。2023年,山西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公布了30个山西省职业学校特色产业学院培育建设名单,同时强调各职业院校和产业学院合作企业要高度重视,加大软硬件投入。
2017年,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长治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山西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山西机电高新区立讯学院,虽然名称中没有“产业”二字,但从建设实施上就是产业学院建设最初的探索和实践。2019年以来,学院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高职院校,七个专业群都对接行业企业成立了产业学院,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体制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丰富实践。2021年,学院成立机电产品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立项建设山西省高等教育“1331工程”提质增效建设计划中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产业学院)项目,2023年立项建设山西省职业学校特色产业学院。
二、产业学院运行机制构建
为更好地对接和服务山西省智能煤机、重型机械、煤化工装备等传统优势装备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学校与山西太重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牵头共建机电产品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形成“1校+1龙头企业+N个细分领域企业或区域紧密合作企业”模式。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学校人员担任产业学院院长,企业人员担任副院长。根据需要产业学院设立人才培养工作部、技术交流工作部、实践基地工作部、党团共建工作部四个部门(见图1),每个部门由学校和企业配置专人,在学校和企业设立办公场所,协同开展办公。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共建专业建设,决策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建设等,并监督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管理和校企双向融合等内容。通过产业学院建设,健全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体制,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提高了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有效实现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三、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
产业学院共建专业探索实践“校企双元、四对接、五共同、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结合产业学院合作企业的特点,一企一策打造校企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吸引企业更多参与人才培养。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生产情况,细化教学组织实施设计,人才培养更加灵活,更具针对性。
(一)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对接市场需求
培养目标对接市场需求,围绕山西省智能煤机、重型机械、煤化工装备等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迭代升级,培养一线工艺设计、加工装配、质量控制、售后维修环节所需技术技能人才。选聘企业技术专家担任专业企业带头人,形成专业双带头人机制。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打破原有各人才培养方案相互割裂的设计,形成底层共享、核心分立、顶层共融的专业课程体系(见图3)。构建“一核心、二主体、三融合、四模块、五平台”专业课程体系构架(见图4),结合行业企业需要,在订单培养或现代学徒制培养中进行针对性调整。例如,在与山西太重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现代学徒制培养中,根据企业液压挖掘机生产中所需的机加工、装配工、质检工、维修工、焊工等岗位需求,将工业机器人应用操作、生产线运维等知识和技能纳入相关课程。
(二)共建实训基地和课程资源,教学内容对接岗位标准
以“双高”建设为引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更好地满足学生培养硬条件。优化校内相关实训场所,在长治市高新区政、校、企共建3万平方米开放型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形成政府提供场地、学校进驻设备、企业入驻产品的混合所有制运营模式。在长治市经开区政、校、企共建中欧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科技园,形成实训基地与实习基地相融合模式。产业学院拓展省内10余个行业企业为校外实习基地。
教学内容对接岗位标准,基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校企协同开发课程教学资源,课程标准定课程教学模块,根据课程教学模块进行课程整体设计,确定教学项目载体。根据项目载体划分单元设计,开发单元教学资源。整合课程全部教学资源构建信息化学习平台。课程资源开发中,注重师资队伍共融,校企共设课程负责人,构建校企混编团队,引进山西太重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山西平阳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行业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提炼为课程教学项目,构建低阶入门、中阶专项、高阶综合螺旋上升项目载体。例如,在机电设备装调与维护课程建设上,结合企业液压挖掘机整机装配流程(见图5),引入产品上车分装、下车分装、工作装置分装、合车总装等环节,将生产环节转换为课程教学项目载体。
(三)共同承担课程教学,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
产业学院建立师资共融机制,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通过“一对一”结对互助,助力专兼教师协同提升。对纳入产业学院的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主岗+辅岗”双身份认定、双责任考核、双工作激励,促进校企教师互融。
第1学年主要以校内教师进行通识课程授课,企业教师讲座和企业岗位认知实训的形式,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增强专业兴趣。第2学年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借鉴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校企混编构建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实施流程设计教学过程,分工协作开展教学,以任务实施驱动项目完成,突出“做中学”和“做中教”融合,学生项目完成后形成可展示成果。例如,数控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课程中,从零件图纸分析,加工工艺路线确定,加工工序卡编写,到数控加工代码生成,仿真加工,加工前机床、工量具准备,零件数控加工,加工后零件检测等全流程对接生产过程,培养学生的机械加工综合能力。第5学期开展分方向培养,主要结合学生实习单位岗位进行针对性培养和专业交叉复合型培养。第6学期学生在岗进行培养,根据企业需要也可安排学生第5~6学期均在岗培养。学生在岗培养期间,双身份、双管理、双考核。企业教师(师傅)负责学生岗位知识和技能传授,校内教师负责学生实践与理论的融合,校企联合对学生的岗位实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四)共同培养工匠精神,育人过程对接职业素养
育人过程对接职业素养,构建职业素养与课程素质培养目标的映射关系,以职业素养培养为重点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构建外显于行的素质考核指标,促进职业素养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教学环节中,还原企业工作过程管理模式,深化场所6S管理,在设备操作规范、流程控制、行为规范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打造“硬”文化,做硬“软”文化,实施文化育人。立足地方与行业特色,将上党文化与军工文化融合,围绕太行精神与工匠精神两条主线,校内公共场所打造榜样、工匠、红色三个文化园,实践教学场所结合6S管理创建职业素养文化育人环境。通过开展大国工匠进讲堂、企业文化进校园、唱响太行红歌、讲述机电红色故事等系列文化品牌主题活动形成“软”文化润心的育人氛围。
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形成较成熟的成长、成才观。学生在企业培养期间,组织开展企业文化教育、技术技能大师讲座、成长交流座谈会、技能竞赛、团建等活动,促使学生较快融入企业,增强企业归属822e085a9be7d99ade43079d6a65f25a感和岗位责任感,在岗位上磨炼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四、产业学院社会服务平台建设
机电产品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在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强化社会服务能力。通过校企共建机电产品设计研究中心、企业工作站等参与企业技术升级改造项目,通过校企联合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提升企业职工综合能力。
(一)精准对接区域行业企业,助力企业技术升级改造
在中欧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科技园,整合学校和园区企业人才资源,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成立机电产品设计研究中心。在产业学院合作企业设立企业工作站。以研究中心和企业工作站为平台,由固定人员和随项目柔性人员构建校企混编技术革新团队,重点针对煤机产品智能化升级改造、煤机维修等开展技术服务。2021年以来,校企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超40项,技术服务到款额超300万元。仅与山西长治维特衡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定值皮带秤快速装车系统项目,就获得3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企业年收入增加400多万元。
(二)精细化提供菜单式培训,助力企业职工能力提升
面对山西省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业技术迭代升级对行业企业提出的新要求,企业一线职工技术技能水平需要针对性提升。产业学院积极争取政府、行业的支持和参与,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为依托、产业学院为主体的多元联动职业培训机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精细化提供菜单式培训,做好培训前的需求调研、方案设计、内容把关,培训中的组织实施、过程管理,培训后的跟踪服务等工作。2021年以来,先后为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黎城太行钢铁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职工培训达2万人日,培训到款额达240万元。
五、结束语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抓牢产教融合这一“牛鼻子”,产业学院恰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办学形式,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机电产品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探索实践了“校企双元、四对接、五共同”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问题,构建融合型社会服务平台,以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社会培训更好地服务区域智能煤机等优势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当然,产业学院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合作机制等尚不健全等,需要持续探索、升级优化。
参考文献:
[1] 曾天山,荀莉,汤霓.职业教育产业学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4(1):56-59.
[2] 刘任熊,冯立元,季云峰.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双融双促”:内涵特征、问题审视和实现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36):37-42.
[3] 白雪清.基于岗位需求的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建设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0):1-4.
[4] 王建军,温曼童,王帅,等.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与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9):146-149.
[5] 朱轩,崔晓慧.高职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建”与“践”: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机械职业教育,2022(8):39-44.
[6] 李俊涛,潘文宏.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水平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路径: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FANUC 产业学院建设为例[J].机械职业教育,2021(10):14-17.
[7] 李河水,张主社.公办高职院校试办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的思考:以山西机电高新区立讯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3):24-26.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