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类高职院校服务健康乡村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优化策略

2024-10-13杨恒月王媛媛王咏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5期

[摘 要] 医学类高职院校作为医疗、教育、科研等资源的重要集中地,应在健康乡村建设上肩负起时代使命。深入分析医学类高职院校服务健康乡村建设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服务健康乡村建设的优化对策:深化校地合作,搭建乡村健康保障体系;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优化健康教育,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素养;依托科技赋能,发展乡村健康产业。

[关 键 词] 医学类高职院校;健康乡村建设;基层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5-0029-04

乡村振兴,健康为基。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巩固卫生扶贫成果,积极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工程,不仅是把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解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生关切,也是与卫生发展、农村建设等目标健康发展的有机结合。作为建设“健康乡村”重要社会力量之一,医学类高职院校要充分统筹学科特色、人才优势等,全面助推健康乡村建设,以实际行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

一、健康乡村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健康乡村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身心健康的人民群众是实施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动力源泉和重要保证。党的十九大作出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提升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方面,提出要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深入开展乡村爱国卫生运动。2023年,《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都说明了健康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居民健康,大力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与健康中国战略有序衔接,夯实乡村振兴的健康基础。

(二)健康乡村建设是检验乡村振兴成果的重要指标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康乡村建设涉及多环节,核心是保障农村人口身心健康,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农民的健康状况受生活环境、卫生习惯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发展状况、卫生设备、政策制度等多方面的反映,换言之,只有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才能保障大范围农民群众拥有良好的健康状况,而这些也正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大考中,始终坚持以农民身心健康为中心的健康乡村建设是检验乡村振兴成果最直接的标准。

二、医学类高职院校服务健康乡村建设的现实要求

(一)服务健康乡村建设使医学职业教育价值得以实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乡村和社区”,进一步指明了健康乡村建设的方向。为此,如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乡村医疗卫生队伍、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质量是重中之重。医学类高职院校作为基层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对推动健康乡村建设具有不可推卸的职责使命,应牢牢把握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总要求,主动服务、全面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立足健康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技资源等方面的价值,补齐乡村健康发展的人才短板,为乡村振兴贡献健康力量。

(二)健康乡村建设能够为医学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医疗机构人事改革和医学院校不断扩招,城市中大部分医院医务人员已近饱和,对医学人才的能力、学历等要求也越来越高,竞争力明显较弱的高职医学生,基本不可能进入城市医院,往往出现专业不对口、就业困难等情况。健康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能够为医学类高职教育工作提供创业就业的环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是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是我国现阶段卫生事业的工作重点,对基层卫生人才需求较大,能够满足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一些实际需求,缓解就业压力。二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将农村地区作为发展的重点,国家注重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创建更为良性的发展环境,为医学类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医学类高职院校服务健康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行为意愿偏低

医学人才资源是健康乡村建设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直接影响乡村全面健康发展目标的实现。为缓解基层卫生人才严重短缺的困境,医学类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培养了大批优质基层卫生人才。但从就业结果来看,订单培养的医学生扎根农村的意愿较低,最近几年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违约现象越来越多,一些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在服务期结束后选择前往城市医院,不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发展,究其原因:一是相比城市医院,目前农村医疗工作环境、薪资绩效等整体偏低,且个人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空间较小。二是部分医学生尚未形成长期或终身从事基层医疗工作的信念,缺乏主动服务乡村健康发展的动力。因此,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才输送仍然不足以补齐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的缺口。

(二)开展健康服务活动较单一、效果不理想

医学类高职院校尚未深刻认识到服务健康乡村建设的双重效应,主动思考、主动做事的意识还不强,认为服务健康乡村建设只是医学类高职院校单方面的无私奉献,并非高校和乡村两者共同发展、双方共赢的过程。因此,大部分医学类高职院校对服务健康乡村建设缺乏制度机制保障和统筹规划安排,不少院校还停留在以形式的落实完成相关“规定动作”,主要集中在开展乡村医生培训、组织师生下乡义诊、捐赠发放医疗物资、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增强了农村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但与此同时,医学类高职院校在指导乡村健康产业发展中发挥的力量还不够,未能立足乡村健康产业发展实际,为乡村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科技支撑。

四、医学类高职院校服务健康乡村建设的优化策略

在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医学类高职院校应明确服务健康乡村建设是新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紧紧围绕健康乡村建设的内涵要求,以培育健康乡村人群为中心,结合医学类高职院校的教育医疗资源优势,加强顶层设计,转变服务理念,强化交流合作,大力推进医学类高职院校内涵式建设,全面赋能乡村健康发展。

(一)深化校地合作,搭建乡村健康保障体系

1.畅通沟通渠道,强化协同联动

地方政府相比医学类高职院校,对乡村医疗卫生水平、基层卫生人才需求、农民健康素养现状等健康发展情况更了解,能够清楚指出健康乡村建设的难点和困境。因此,医学类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交流,提升健康乡村服务能力。一是要积极开展校地联合调研,精准对接乡村健康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智库作用,科学制定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和服务健康乡村的制度举措,避免造成供需对接错位,导致服务工作重复、资源浪费等。二是要协助地方政府针对普遍反映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招不进,留不住”、职称晋升难等问题,制定吸引人才向基层流动的鼓励政策,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人员评审制度。三是要推动地方政府将学校服务健康乡村建设的设计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如医学类职业教育与所在区域政府协同合作,实施免费培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此外,医学类高职院校还可以与地方政府在发展“互联网+医疗”、推动医药健康产业等方面加强联动合作。

2.聚焦组织振兴,加强党建联建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健康乡村要实现,关键是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医学类高职院校要借助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健康乡村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地位,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等功能,积极助力健康乡村建设。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仍存在平均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双带能力较低等问题,医学类高职院校应主动推动校内党支部与村党支部结对帮扶共建,强化双方基层组织工作的融合,实现优质党建资源共享,共同研究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举措。如选派高校优秀干部驻村任职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加强村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促进村党支部在健康乡村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战斗堡垒作用;利用学校党员教育培训平台和师资力量,加强对基层党员的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服务健康乡村建设的本领,把基层党员干部培养成“健康乡村”建设的宣传员、指导员,以党员带动群众的方式推进乡村健康;引导农村党支部在乡村设立服务健康乡村平台,为农村居民普及健康乡村建设的各项政策,收集村民健康诉求,确保学校各项服务措施落到实处。

(二)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是健康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村居民健康生活的基本保障。医学类高职院校应从国家战略和基层卫生需求出发,结合学校人才专业、医学资源优势,激发师生主动服务健康乡村建设的意识,以切实举措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1.涵养家国情怀,坚定医学生服务基层的理想信念

医学类高职院校要加强宣传教育,鼓励青年学生扎根基层、投身健康乡村建设,为健康乡村建设提供坚强人才保障。一方面在着力培养学生专业素养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课堂主渠道、教师主力军作用,通过思政课、专家讲座、主题班会以及宣扬典型案例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解读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新医改政策、基层医疗队伍建设规划等,介绍全科医学的特点和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前景,树立医学生职业认同感和服务基层的决心、信心;另一方面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抱负落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去。通过基层临床见习与实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等,使学生早接触、早体验、早熟悉基层工作环境,让医学生与广大乡村建立情感联结,将热爱乡村、投身乡村作为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动力源泉。

2.发挥资源优势,分类精准开展基层卫生人员指导培训

基层医务人员是最贴近农村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维护广大农村居民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医学类高职院校要立足自身优势,多措并举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岗位胜任力。一是常态化开展基层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定期安排专业带头人前往乡镇医院或分批次接受乡村医务人员来校进修学习,通过学术讲座、实操培训等形式开展“线上+线下”贯穿的理论和技能培训,提升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二是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依托学校附属医院定期或不定期选派医疗专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疗义诊、技术指导,并组织医务管理干部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医务管理方面的指导。三是助力基层医疗工作人员的科学研究能力。医学类高职院校可以协同乡镇医院成立基层卫生与健康治理研究院,组织专家教授等走进乡村,交流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与发展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前沿动态,共同攻关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医防融合、农村常见慢性疾病等方面的难题,助推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3.搭建信息平台,数字化赋能乡村医疗卫生

建设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让数字化赋能健康乡村,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医学类高职院校及其附属医院设有信息部门,信息化专业人才充足,信息化管理体系健全,能够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搭建网络服务平台,推广普及农村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及区域健康信息互认共享,助推乡村医疗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医学类高职院校可深化“校地院”合作,构建完善的智慧医疗平台,推进远程医疗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延伸。通过组织医疗队线上协助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服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乡村,实现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丰富远程医疗的内涵,增强数字医疗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三)优化健康教育,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素养

普及健康生活、建设健康环境,关键在于加强健康文化建设、统率居民健康意识及行为,其主要手段是健康教育。医学类高职院校作为普及健康知识的重要服务主体,应不断提升自身健康传播能力,积极探索多元化、立体化健康教育模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居民分类开展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1.创建健康教育团队,拓宽健康教育途径

一是打造高素质健康教育队伍。联合地方政府、乡镇医院组建健康宣讲团,定期邀请健康传播行业专家,通过授课、专业培训、考核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拓展思路和行业交流,为农村居民身心健康提供坚实保障。二是丰富健康教育形式。除定期前往乡村开展健康讲座、建立健康文化长廊等,还可以发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功能,学校工会、团委可以联系驻村干部到乡村文化服务中心开展面向村民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相声、小品、戏剧、微电影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教育的生动性,激发农民群众的兴趣,提高健康教育参与度。三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利用社交软件、现代传媒技术,通过健康教育网站、App或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村民宣传健康生活方式,传播健康知识,并免费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使村民能随时随地获取健康信息及专业指导。

2.开展分类个体化指导,推动健康教育全覆盖

首先,农村地区不同的健康受众主体对健康信息的需求和接受程度不同,医学类高职院校应根据受众的个人情况、健康状况,将健康知识“去专业化”,提供通俗化、精准化的健康信息,如针对老年人开展常见慢性病健康护理的宣讲,指导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增强老年人自我照护能力;针对妇女开展育儿照护、常见妇科病防治等指导培训,引领广大妇女群众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针对青少年儿童开展健康饮食、科学运动、预防近视偏视、口腔卫生等知识宣教,帮助青少年儿童树立健康的生活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其次,医学类高职院校应通过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消除农村居民封建迷信思想,倡导科学就医就诊,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积极预防,小病早治、大病快治。此外,通过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向农村居民宣传生态环保科普知识及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的益处,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养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保护。

(四)依托科技赋能,发展乡村健康产业

农民经济收入是直接影响农民健康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为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群众健康,医学类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乡村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农村居民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1.加大乡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健康乡村人才支撑

医学类高职院校立足教学资源优势,通过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推动产教融合,为乡村健康产业培育月嫂护工、养老院健康照护员、康复推拿技工等高素质技能人才。既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又拓展了乡村产业链,助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此外,学校可对接政府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定向培养计划,以及电子商务、中草药种植等“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加强乡村医院、乡村电子商务、中药材种植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健康乡村建设贡献人才力量。

2.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加强与健康类服务企业产学研合作。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之后,一些健康类服务企业进入乡村,这些企业需要借助地方医学类院校的科研力量开展合作。高职院校主动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健康产业实践基地,建立有效解决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健康全产业链的发展。二是依托中医药专业,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借助乡村地理优势,发展中药材产业,大力开展如菊花、何首乌、党参等现代健康种植业,拓宽农村产业结构,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此外,自然风光优美的乡镇还可以依托中草药种植园区,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养老服务业,形成中药材产业链条,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检,何中臣,唐贵忠.乡村振兴视域下健康乡村的内涵、建设现状与路径选择[J].重庆行政,2020,21(4):54-56.

[2] 胡桂芳,左光之,唐蓉.筑牢乡村振兴健康基石,建设繁荣的农村[J].中国发展观察,2021(3):96-100.

[3] 王晶晶,汪伟.健康乡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SPSS统计下安徽省调研数据分析[J].安徽乡村振兴研究,2022(6):50-58.

[4] 许源源,陈安妮.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健康服务: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8-57.

[5] 朱琳,曾春华.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现代化农民健康服务体系构建[J].长白学刊,2022(6):131-138.

[6] 田红芳.“大思政课”的实践属性与路径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22(4):12-14,35.

[7] 黄金敏,何涛.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服务乡镇居民健康路径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22(4):11-16.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