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的中西文化比较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4-10-12张爽
[摘 要] 辜鸿铭作为学贯中西的思想家,以精神的器具为标准,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深入思考,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他认为这两种文化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虽然在具体层面存在差异,但最终还是会走向融合。而在辜鸿铭对中西文化的比较论述中体现出的文化自信、平等的文化交流心态以及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思想精华。
[关 键 词] 辜鸿铭;中西文化;文化自信
清末民初,有这样一位思想家、哲学家可谓是矛盾的集合体:他自幼在西方长大却留长辫、穿长袍;深谙西方物质文明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在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逆潮流行之,把以儒家文明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西方视为己任,并身体力行,力图打破当时外国人对中国及中国人的偏见。他就是有着“清末怪杰”之称的辜鸿铭。时人嘲笑他的保守思想和怪诞行为,后人沉醉于研究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在翻译领域所做的贡献,但关于其中西文化思想沟通者的形象以及与此相关的思想却少有涉及。因此,本文立足于辜鸿铭学贯中西的文化沟通者的形象,从判断标准、具体内容、历史定位以及当代价值四个方面探究辜鸿铭的中西文化比较思想,对其进行梳理和阐述,并从中吸取适合时代发展的思想精华。
一、辜鸿铭中西文化比较的判断标准:精神的器具
辜鸿铭学贯中西,对中西文化都有切实的学习与体验。在此基础上,辜鸿铭结合自己的思考,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而比较是基于一定标准的,辜鸿铭判断中西文化的标准就是精神的器具。他指出:“文明的真正含义,也就是文明的基础是一种精神的圣典。”[1]他反对以物质生活为标准判断一种文化的优劣,认为物质生活的繁荣与否并不代表文化本身的高低,只有精神上的富足才能彰显一种文化的真正价值。而在《中国人的精神》的序言中,辜鸿铭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判断中西文化的标准,即提出:“要估价一个文明,我们必须问的问题是,它能产生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事实上,一种文明所产生的男人和女人——人的类型正好显示出该文明的本质和个性,也即显示出该文明的灵魂。”[1]在此基础上,辜鸿铭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
二、辜鸿铭中西文化比较的具体内容:大同小异
辜鸿铭对中西文化的异同比较既涉及宏观层面,从文化的起源到最终走向,也涉及较为具体的层面,例如他在《东西文明异同论》中提到的东西方的五个差异。辜鸿铭通过比较中西文化得出的结论大致可以用“大同小异”四个字概括,即宏观层面有共同之处,具体层面又各有不同。
(一)大同:从文化起源与文化发展走向来看
辜鸿铭因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有“东西南北人”之称。他自幼接受的是西式教育,精通西学西政;年近三十归国,进入张之洞幕府工作,受到张之洞及幕府一批儒者的影响,加上自己努力学习中国文化,历时二十余年终成与泰戈尔齐名的东方文化的代表。因此相较于仅接受过单方面文化教育和熏陶的思想家,辜鸿铭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更具有说服力,其中包含着他对中西方文化的独到洞察与真实体会。
从宏观层面,辜鸿铭指出中西文化在发展形式上是一样的,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辜鸿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并与西方文化相对照,更为清晰地展现了两种文化的共通之处。在辜鸿铭看来,中国文化的真正起点是在夏代,随后发展于商代,并在周代走向了第一阶段的成熟。而与中国夏代文明对应的是古埃及文明,二者都是物质文明发展时期,夏代在水利上取得的成功以及埃及的金字塔和运河都是很好的证明。与商朝文明对应的是犹太文明,两种文明都对道德以及心两个方面尤为重视,在形而上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而与周代文明对应的是古希腊文明,二者重视智的发展。正是由于周代重视智而忽略了心,所以导致此时的中国文化逐渐走向凋落,出现了很多“乱道之儒”。秦始皇认识到这一危害,采取“焚书坑儒”的手段,并推崇法家,但历史证明这种方法并不可取,所以秦朝仅仅过了两世就覆灭了。而此时西方的马其顿帝国与秦朝一样先是将分裂的国家统一起来,但也只经历了两代人就灭亡了。
秦朝过后是汉朝,辜鸿铭认为汉代的中国相当于欧洲的罗马帝国,二者都一分为二,罗马帝国分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汉朝分为西汉与东汉。中国文化在东汉又得以复兴,但存在只注重心的弊端,好在有佛教传入弥补了知的层面,但同样也招来了混乱,产生了“五胡乱华”,与此同时,欧洲的古罗马也经历着被五个蛮族集团欺凌。接下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来到了唐朝,辜鸿铭将其类比为西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中国文化呈现繁荣态势,但这种繁荣是脆弱的。为了挽留这种脆弱,中国文化迎来了新的形态,即宋代儒学,辜鸿铭将其类比为欧洲的新教派。由此可见,辜鸿铭认为中西文化的起源大致时间相同,并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除此之外,辜鸿铭指出中西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要走向融合的。他认为中西文化虽然存在很多明显的差异,但未来这种差别在更大的方面、更大的目标上是会走向融合的。辜鸿铭认为,一方面,中国文化可以通过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来寻求走出儒学发展困境的方法;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也可以从中国文化中寻找医治物质功利主义的良方。所以,他曾为自己正名道:“其实,我既不是攘夷论者,也不是那种排外思想家。我是希望东西方的长处结合在一起,从而消除东西界限,并以此作为今后最大的奋斗目标的人。”[1]
(二)小异:从中西文化的具体细节来看
虽然中西文化在宏观层面具有相似性,但落实到具体层面上,还是会有所不同。辜鸿铭在《东西文明异同论》中主要从个人生活、教育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以及文明五个方面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了论述。在辜鸿铭看来,能够产生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评估一种文化的标准,因此作为文化的载体,辜鸿铭通过比较两种文化下的人的不同从而折射出两种文化的不同。
在个人生活方面,辜鸿铭认为西洋人没有正当的人生目标,没有思考过人是什么,而中国人对此早已全然领会,那就是孔子教导我们的,在家做孝子,在国为良民。西洋人是为赚钱而活着,中国人为享受人生,为幸福本身而活着;西洋人贪得无厌,中国人知足常乐。
在教育方面,辜鸿铭认为西洋人的教育在于教导人们怎样做一个成功的人和适应社会的人,中国人的教育在于教导人们怎样成为一个聪慧的人和为创造更好的社会做贡献的人;西洋人的教育方法是不合理的,从孩提时期开始就给学生灌输深奥的哲学知识,中国人的教育方法是循序渐进的,先锻炼学生的记忆力,让他们了解背诵祖先流传下来的知识,然后再逐步增加难度;并且中国人记忆的方式与西方不同,西方用脑记忆,中国用心记忆。
在社会问题方面,辜鸿铭认为西洋的社会是建筑在金钱基础上的利害关系,中国的社会是建筑在名分基础上的道德关系。中国人先义后利,西方人先利后义,而这是中西文化的主要区别。
在政治问题方面,辜鸿铭指出西洋人因为畏惧强权而遵守秩序,中国人因为遵从纲常伦理而保持秩序。这一点在一战后西方国家人们普遍陷入恐慌、混乱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辜鸿铭指出欧洲的社会结构建立在强权之上,维持秩序的工具是宗教和法律,人们因为害怕上帝和敬畏法律而保持秩序。但一战过后,这两种自然力量已经失去效果,摆在西方面前的出路是向中国文明学习,依靠正义与礼法的道德力量,这种力量使得人口众多的中国保持着和平与秩序。
在文明这一问题上,辜鸿铭先给出了关于文明的定义,即美与聪慧。在这个定义之上,辜鸿铭认为由于西洋以制作出更好的机器作为自己的目的,是机械文明;中国以教育出更好的人作为自己的目的,是精神文明。辜鸿铭并不反对西洋注重物质的生产,但认为要用优秀的精神文明来制约物质文明,使其能够按照造福人类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文明,而西方正好违背了这个原则,所以辜鸿铭对西方文化持有批判态度。
三、辜鸿铭中西文化比较思想的历史定位:挞西扬中与中西文化融合
关于辜鸿铭对中西文化比较思想的历史定位,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辜鸿铭强烈批判西方文化,并主张用中国文化来医治西方文化中存在的弊端,用中国文化弥补西方文化的空白;而面对中国文化本身,辜鸿铭主张尊孔复古,认为中国文化只需保持自身特色,无需向西方文化学习,因此认为辜鸿铭持有一种“挞西扬中”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二是认为辜鸿铭持有的是中西文化融合论的观点:正如上文中辜鸿铭为自己正名时说的那样,他是想把东西方的长处结合在一起,并以此为自己行动目标的人。辜鸿铭指出,西方在物质文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超过中国的,并强调凡是西方文化中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中国也可以模仿。由此可见,辜鸿铭所批判的并不是西方文化本身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物质,而是这种文化被滥用了,他认为如果物质文明没有得到精神文化的正确引导,就会有很大的隐患,即便它的外表再华丽,如果地基不牢固也随时有坍塌的危险。而为了防止或弥补这种危险,西方或许可以借鉴中国文化中的“良民宗教”,这是辜鸿铭为西方文化开出的“药方”。而对于中国文化中的不足,辜鸿铭认为自宋朝以来,由于佛教势力的扩张,中国文化开始变得狭窄起来,而这一问题一直延续并未得到解决。所以为了摆脱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可以借助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这一方法。辜鸿铭认为自己并非时人所认为的保守主义者,而是将自己归类为以张之洞为开山祖的“真中国党”,而他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也不是一边倒偏向中国文化,而是主张中西文化之间相互借鉴。
四、辜鸿铭中西文化比较思想的当代价值:文化自信与对现代化的反思
现如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对外交流日益扩大和深入,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如何化解中国从传统向现代变迁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如何以平等的方式进行平等的对话,如何坚守并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或许辜鸿铭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那就是在坚守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平等交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辜鸿铭厌恶那些秉持着“黄祸论”思想的西洋人,认为他们并不了解真正的中国与中国人;同时他也厌恶崇洋媚外的人,曾在电车上痛骂用洋文戏耍他的青年,认为他们是用望远镜来看待中西文化的,即放大了西方文化,缩小了中国文化。面对种种现状,辜鸿铭用自己的方式试图改变,即向西方输出真正的中国文化,改变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他将蕴含中国文化精髓的书籍,诸如《论语》《中庸》等书籍翻译成英文,让外国人能够借此了解到真正的中国文化。与此同时,辜鸿铭的大多数著作是以外文撰写的,尤以英文居多,可见他的思想的受众群体是外国人而非中国人,他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传播中国的思想,改变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正如辜鸿铭曾在讲课的时候告诫学生说之所以要学英文诗,是因为要学生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及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可见辜鸿铭内心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但这种文化自信并没有让辜鸿铭故步自封,一味排斥文化交流。正如上文所说,辜鸿铭不但承认西方物质文明的繁荣,同时也鼓励学习西方的长处,只是这种文化间的交流与学习是建立在双方文化平等的基础上的,而非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蔑视之上。
与此同时,辜鸿铭被誉为“率先认识到儒家文明的世界意义、认识到儒家文明对于现代化进程的意义的思想先驱,同时也是率先向西方读者阐释儒家文明之优越性的思想先驱”[3]。辜鸿铭之所以在转型时期推崇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有出于维护传统中国文化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对现代化的反思。辜鸿铭自幼生活在西方,看到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弊端与失序,诸如物质功利主义、技术理性的膨胀等,所以辜鸿铭认为如果先进的物质条件没有正确的精神文化加以引导,就会造成混乱,这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印证。为了不重蹈西方的覆辙,辜鸿铭指出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发扬儒家对道德力的重视,以此作为一种约束力量来规范物质的发展,不至于陷入西方现代化所处的困境。
五、结束语
辜鸿铭本人是双重文化的经历者和学习者,他结合自己的所见所学、所思所想,以“精神的器具”为判断标准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来说,辜鸿铭认为虽然中西文化都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最终也会走向互相借鉴的融合状态,但中国文化是一直绵延不绝,没有中断的;西方文化则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断层。结合两种文化在具体层面的差异,辜鸿铭认为中国文化是精神文化,像已经建筑好的屋子一样,是一种基础巩固的文明;而西方文化则是比物质文化更低一级的机械文化,是正在建筑中的屋子。从辜鸿铭对中西文化比较的论述来看,辜鸿铭看到了中西方文化各自的优劣,并提倡两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但其中还是难掩辜鸿铭对中国文化的赞扬和对西方文化的批判,这是因为辜鸿铭看到了西方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动荡以及西方社会的失序,并看到了中国文化中蕴含的独一无二的价值。同时作为华侨,面对当时外国人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蔑视,内心中强烈的爱国主义让辜鸿铭选择以一种看起来极端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文化,所以与其说辜鸿铭对中西文化持有保守主义的态度,不如说他是披着保守主义外衣的爱国主义者。而在辜鸿铭思想中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文化自信、文化之间交流的态度以及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都是我们今天值得借鉴的思想精华。
参考文献:
[1]黄兴涛.辜鸿铭文集:下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2] 高令印,高秀华.辜鸿铭与中西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3] 唐慧丽.“优雅的文明”:辜鸿铭的人文理想新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作者简介:张爽(2000—),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