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2024-10-12何伟俊

阅读(教学研究) 2024年5期

编者按: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展示了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书里的真知灼见迄今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具有指导意义。尤其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和研究深有启发。透彻地阅读这本著作,可以带领教师通往语文教学的密林深处。自1998年始,在江苏省兴化市,有一群一线教师聚集于“兴化市小学青年教师读书班”,在小语教研员何伟俊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一场读书探究之旅。现将何伟俊老师多年沉浸式阅读中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思考感悟进行展示交流,希图以这样的形式牵引更多教师把语文教学与阅读及思考勾连起来,收获长足的专业成长。

“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给教师的建议》第3条: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在苏氏看来,小学生阅读离不开思考,思考离不开阅读。这也正是孔子学思合一的思想的体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语言运用”“审美创造”的实现,都离不开“思维能力”——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自觉的、形象的、创造性的思考,才能“审美创造”;有逻辑性、辩证式、创新型的思考,才有“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那么,该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让学生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

语文教师要研究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在读书、感悟中增强思维含量,让学生在思维的山道上不断向上攀登。为了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教师需要启迪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点很重要,这是前提。具体到语文课上,提什么问题与其他学科还不一样。如果只是一小部分学生有问题意识,能发现一些问题,那是自发的,不是教师的教学所引发的。学生能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而阅读、思考,才是核心素养发展的理想境界。如何让大多数学生学会提问?怎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怎么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首先都必须有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如果教师自己没有问题意识,不能在文章中发现问题,不会边读边思考,那还怎么能培养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进行思考呢?所谓“示范”,就是教师要把自己在阅读文章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亲身经历与学生进行交流;所谓“引导”,就是教师引而不发,不是提出所有的问题,而是以自己的问题意识牵引学生从阅读中提出他们的问题并加以思考,然后师生、生生各抒己见、交流探讨。

在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呢?最基本的是,文章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了什么内容、什么思想与情感?其次,这些内容是怎么一步一步表达出来的?(即文章的思路、表达顺序,也是逻辑思维的训练。)最后,思考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对语文来说,最重要的是思考作者的意图、情感,文章的内容和美感等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这里有两个层面,“入乎其内”,和作者一同思考;“出乎其外”,自己审视作者是怎么思考的,再生成自己的想法。比如: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啊,那是新来的画眉在那边凋不尽的青枝上试它的新声!啊,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挣出了半冻的地面!啊,这不是新来的潮润沾上了寂寞的柳条?”我们在阅读时,首先想到作者写了画眉的叫声、小雪球花、柳条这些客观的景物。直觉思维引发我们,作者写得很美。这就引起我们提问、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呢?画眉的叫声为什么是“新声”?为什么用“试”?问题帮助我们进到作者的心里去,进到文章的情境中去思考,这种思考更多的是一种联想和想象(也就是形象思维),更多的是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春天到了,新的一年开始了,作者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到郊外,同样的声音,在那个时间、那个环境,由徐志摩听来就别有一番味道了。这也给了我们启示:用心去体验,才会有自己独特而真切的感受。想到这一层,也是一种思考。下面两句中“挣出”“半冻”“新来”“寂寞”等语言,都是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去思考、感悟其内涵的。这就是将提问思考和阅读感悟融为一体。

如何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首先需要语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与阅读及思考勾连起来。若一位语文教师没有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的理解和惊喜,本身思维能力不强、思维品质欠优,那又何谈引导、启发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何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何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的情境中,不管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到了何种程度,也需要教者自身拥有了精益求精的广博思维方式,才能引导学生思维能力获得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