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诗里的生活美学

2024-10-12龚文娟

阅读(教学研究) 2024年5期

世人皆说唐代的诗、宋代的词成就高。其实,相比唐诗,宋诗一点也不逊色,它有其特有的艺术风格。

在唐代,很多诗歌都属于豪放派,诗人们习惯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事物,且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奇幻色彩。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气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繁华热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浓墨重彩。唐诗的这些特点,是因为唐代盛大、繁华、开放的文化造就了一大批这样的大胸襟诗人。但到了宋代,人们的审美风格明显有所转变:从唐代的“以胖为美”到宋代的“以瘦为美”,从唐代的“游侠文化”“英雄文化”到宋代的“轻武重文”,宋代人的审美变得更为低调、含蓄、内敛,这是绚烂归于平淡的一种自然回归,然而这种平淡并不是普通的平淡,而是平淡中见丰富的美。宋代的人们开始追寻理性的思考,更为观照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内心,寻求内心的自我觉醒。“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题西林壁》《雪梅》《梅花》《观书有感》《游园不值》《游山西村》……这些让人耳熟能详的诗无不如此。

一、寻找宋诗中的平淡美: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细读宋诗,发现宋人笔下皆是小情小趣、生活琐事。在宋诗中,许多景物已经归于平淡,开始寻找日常生活、烟火气息。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宋诗中的几种美学之风:

色调冷淡的清冷风。相比唐诗那种热烈的色彩,宋诗更多是黑白灰这样的冷色调。例如,雪梅的白色、柴扉的木色、池塘的清澈、荷花的枯枝色……

景物平淡的侘寂风。风靡全球的日本美学中的“侘寂之美”,其实在宋诗美学中也能找到源头。“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这些日常琐事,凡人之所见皆可入诗。大俗大雅,在宋人笔下都如此自然。

注重留白的极简风。宋诗中的美,是素与朴、雅与拙的纯粹结合,温润清澈,但宋诗中的极简却散发着更为深沉的意境。“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仿佛让春色生机、欢愉之情散落在这一枝上,但其实又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看似枯荷残菊,可是诗人笔锋一转,“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此刻的山野,没有丰富的姹紫嫣红,但是简单深沉的大地色彩恰恰是成熟的彰显。

二、发现宋诗中的理趣美:又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宋诗着眼小处,照见生活的情志,令现在的我们都为之怦然心动。宋人的哲学非常重视“格物”——格物致知。追求细致入微地观察细节,并强调需磨练自己的心志,推崇“内观自省”的境界。宋代文人既善于观察,又善于思考,他们往往能通过生活表象洞见事物本质,并从中提炼出充满哲学的文学感悟。因此,宋诗的美也在于它的哲学倾向和思辨的文化色彩。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苏轼登临庐山后的感受与认知,诗人不是就山论山,而是借此发端,揭示一个认识世界的哲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高望远是很多诗人都会写的一种主题,有人思乡,有人励志,但王安石却在阐发自己登高后的哲学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陆游、朱熹借山水表达着自己独特的哲学领悟。像这样的诗句,宋诗中比比皆是。

三、回归宋诗中的生活美:再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山水诗文起源于先秦、两汉,兴盛于唐宋。宋代的山水田园诗文不仅数量大增,而且题材更为广泛,内容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宋人天性喜欢山水自然,所以他们亲近山水,崇尚自然,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宋人喜爱山水,能在山水中治愈自己,山水就是文人们心灵的港湾。辛弃疾被罢官,流放乡村,他随口吟道:“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一直在贬谪之中的苏轼每到一处,总喜欢寄情山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陆游一生驰骋沙场,经历坎坷的爱情,也喜欢寄情山水:“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宋诗中的山水自然,如电影画卷一般,徐徐展开的是如诗如画的景致。山水成了宋人生活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使身体不能归于田园,灵魂也要有一份山水田园的闲适与宁静,他们用文字构建了一个温暖明媚的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