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读写要素,感悟草原之美
2024-10-12李永军
【教材说明】
《草原》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触摸自然,阅读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老舍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草原》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这篇课文热情洋溢地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草原人民热情迎客的情景,表现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2.关注读写要素,体会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草原》。
出示:草原风景图。板书课题:草原。请学生读题。
师:刚才两次读课题,从课题想开去,你想到了什么?
生:草原的美丽风光。
(设计意图:教学时,从观看草原的景色,直接揭示课题。通过两次读课题,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从课题中你想到了什么?这样,有利于强调本单元的读写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二、合作探究
师(过渡):遗憾的是这些实景我们没有看到。老舍看到了,他还把在草原看到的、听到的介绍给我们。怎么介绍的呢?下面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出示:作者看到了什么?他又有什么感受?要求: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思考。
师:作者用“无边的绿毯”比喻一碧千里的草原,用“中国画”比喻线条柔美的绿色小丘,极力渲染、赞美草原。这是写景。“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用这些词语写感受。这是在写景中融入写感受。同学们,我刚说了哪句话?
生:在写景中融入写感受。
师: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出示:课文中,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写感受有什么好处?小组讨论解决。
师生交流。指名说。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各自发表了见解。我也有理解要和同学们分享。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把一碧千里的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线条柔美的绿色小丘比作中国画,想象丰富,语言具有感染力。在写景中融入写感受,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充满画面感,使感受更加真切、自然。这样的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由衷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作者在写景中融入写感受,这是阅读的重点。用小组讨论、练习完整表达予以强调的方式方法,突破阅读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在写景中融入写感受有什么好处。)
师(过渡):“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主人是怎样迎接我们的?继续阅读理解课文第二部分2、3自然段。
出示:初入草原→走了许久→快了,快到了→见到我们→蒙古包外。
师:作者用这样的顺序来写,有时间、地点的变化,移步换景,写出了所见、所闻、所感。阅读2、3自然段后,你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想到什么?请按照句式说。
出示句式:从 词句想开去,我想到 。
生1:从“一群马、男女老少”想开去,我想到前来迎接的人很多,我想到他们的热情。
生2:从词句“几十里”想开去,我想到前来迎接的人跑了很远的路,我想到草原主人们十分热情。
师(小结):对!这样的迎接,使得草原热闹起来,使得我们的心温暖起来。
师(过渡):主人是怎样招待我们的?继续阅读理解课文第三部分4、5自然段。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想到了什么?请按照句式说。
出示句式:从 词句想开去,我想到 。
生3:从“奶茶倒上了、敬酒”等词句想开去,我想到了主人的友好热情,想到内蒙古独有的风俗人情。
师:读课文“饭后,……谁也不肯走”,作者此时此刻有什么感受?
板书: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
出示: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师(小结):这句话,是作者对所见所闻所感的高度概括,赞美了美丽的草原,赞美了草原人民的友好热情,赞美了蒙汉之间的深情厚谊。这句话点明了课文主题,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设计意图:在教学课文第二、第三部分时,关注读写要素,组织学生从阅读内容想开去。设计上,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里表现热情迎接、盛情款待、联欢等场景描写,从有关词句想开去,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师从这句话加强引导,强调课文结尾的表达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王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