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探险精神才有无限可能
2024-10-12彭绪洛
我是儿童文学作家、探险家彭绪洛,专注于少儿探险小说创作。我为了把儿童探险小说写得更加还原现实,为了让书中的大自然科普知识和野外求生技能更加准确和适用,为了更加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这些年来,我先后去了不同的环境,甚至是无人区和生命禁区进行科学考察和探险。例如,我曾徒步环阿尔卑斯山勃朗峰,穿行敦煌段雅丹魔鬼城、神农架原始森林无人区、乌孙古道和古蜀道,攀登过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和6178米的玉珠峰,自驾走过滇藏线、川藏线和青藏线,实地科考过三江源,成功穿越过中国四大无人区中的可可西里和罗布泊,到达过楼兰古城等神秘之地。
我结合自己真实的探险经历,创作了科学探险小说《虎克历险记》《少年冒险王》《少年探险家》《地球上的外星人》等;还有在野外每天坚持创作的探险日记《我的探险笔记》,我准备沿着这个方向一直创作下去。
这些年来行走一路的艰辛,自是说不完、道不尽。在野外常常是风餐露宿,经常还会遇到猛兽和自然灾害。我的这些经历,被许多读者和评论家认为是在用生命写作,是在行走中延伸自己的想象力。我自己则认为我是一个行者,更是一个苦行僧。
我去探险和行走,还有一个目的,是寻找丢失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勇气。我不是单纯地为自己寻找,而是为广大读者朋友们寻找,因为他们需要勇于探索的勇气、勇于开拓的勇气、勇于冒险的勇气。这些勇气可以让孩子们变得更加有力量,更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更健康地成长。
相信肯定有很多人想问我,为什么会在众多的创作方向中选择一个国内极少有人走的路?去真正地探险和行走,并坚持创作少儿探险文学作品。
其实原因很简单,主要有三点。
一是觉得当下很多孩子缺少阳刚之气,但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和发展,需要有勇气、有责任、有担当的阳刚少年,来实现我们的强国梦。
前不久,教育部也重点提出“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与我坚持创作多年的“阳刚少年”作品方向相吻合,可见国家已经重视到当下青少年阳刚之气不足的问题。
二是觉得孩子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缺少大自然教育和生命教育。
什么是生命教育呢?简单地讲,就是积极健康地活着。大自然教育是尽可能让孩子们熟悉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有条件的情况下回归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最后能够适应大自然。
所以,我想用自己的行为和作品去影响孩子们,给他们的成长补“铁”、补“钙”。通过让孩子们阅读我的探险文学作品,来唤起他们情感的共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并学会一些科学知识和求生技能。我希望他们能够随书中的主人公一起经历挫折和磨难,最后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去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三是觉得探险精神和开拓精神,与发明创造、创新思维紧密相连。我们要想在下一代培养出更多的发明家和创新者,就必须从他们的童年开始,培养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探险,注重的是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对未知的世界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准备的过程就要学习大量的科学知识和求生技能。在有了这些准备之后,即使在野外遇到危险,我们也都能化险为夷,安全返回。
纵观人类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探险史和开拓史。
探险,虽不是人人可以真实去体验和付诸行动的行为,但最起码我们可以拥有敢于探索的勇气和精神,更或者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探险小说,来满足这种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我们要想培养更多的具有探险精神、开拓精神,以及独立生存能力的下一代,那么我们大可从培养他们阅读探险文学作品抓起,从青少年的启蒙开始抓起。
对于正处在求学阶段的孩子们来说,真实的独立探险也不切实际,一是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还没有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和求生技能;二是身体的体能不够,无法负重长途跋涉;三是心理素质还不是十分的强大,无法面对一些突发的极端状况。
我一直坚信有探险精神才有无限可能。我非常希望通过我的探险经历和探险故事,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勇于探索的种子,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勇于探索和开拓,勇于动手和挑战,勇于创新和发明,勇于接受失败和直面挫折,最后能学会自我保护、独立思考、顽强生存。而最重要的是,学会不放弃自己心中的梦想。我相信,当孩子学会了这些,成年之后都能在自己专长的领域有所建树。
其实,这才是孩子们阅读探险文学作品的最终目的,也是我创作的初衷。
彭绪洛儿童文学作家、探险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探险协会理事,中国科学探险文学领军人物,湖北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第十届“中国当代徐霞客”。
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出版作品有《少年冒险王》《少年探险家》《虎克大冒险》《野人寨》等100余部。
曾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少儿科幻星云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中国首届土家族文学奖、“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奖、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湖北文学奖等,作品入选“中华优秀科普图书榜”“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