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科技创新
2024-10-12孙杰贤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对发展生产力的新的重大要求。
产生背景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从生产力发展历史看,每次生产力水平的升,都伴随着生产要素范围及其相对重要性的不断拓展变化。从劳动、土地到资本、技术,再到知识、管理,再到数据等,生产要素的内涵在持续拓展;同时资本、技术要素密集度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知识、管理等的作用大幅提高,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倍增作用凸显。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料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广泛渗透,带动了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重大产业和技术变革。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增长动力正逐步从主要依靠资源要素外延式投入转向依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基础研究重大突破及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1/Vg7L7ueHzN93NcdfQV8GA2.webp)
近年来,我国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人工智能、光伏、锂电池、合成生物等新技术创新成果加快应用,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有力支撑了新质生产力发展。
核心要素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即新的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新类型、新结构、高技术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生产力),是以前没有的新的生产力种类和结构,相比于传统生产力,其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
从经济学视角看,新质生产力代表对传统生产力的跃迁和能级的提升,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鲜明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而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创新的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进而创造出大量新兴产业,并通过次级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面临内部经济增速换挡、外部打压遏制上升的局面。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从技术层面看,关键核心技术能够沿着技术创新链迅速带动产业创新,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从产业层面看,新技术形成的产业往往具有全新的工艺流程和新的装备,由此涌现出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并促使传统产业经过改造发生质的变化。
因此,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把握两点
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产业转型升级是生产力变革的表现形式,同样,新质生产力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表征的。
人类每一次重大科技革新都会深刻改变产业形态和生产组织方式,带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迭代升级。新质生产力同样带来产业结构、企业形态、产品质量发生重大变革。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优势领域加快发展,在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也形成一定领先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新的战略举措,在理解和落实中有两点需要注意把握。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占比超过80%,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座。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生产力,通过技术革新可以激发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要一哄而上、泡沫化,而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差异大,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不尽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就有差异。各地区要找准自身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尊重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充分发挥本地区发展潜能和地区优势,稳扎稳打发展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