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天没有我的信

2024-10-12李柏林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4年9期

给我写信的那个人,是邻县比我高一届的一个男生。

我上高中那会儿,正流行交笔友。我恰巧看到了他的信息,邻县的高中,喜欢看书,喜欢写诗。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书上的人离我如此之近,于是记下了地址,写了第一封信。

我告诉他,我来自于他的邻县,我们之间只隔了几十公里,我也喜欢看书,希望能和他成为笔友。为此,我还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听雨。

很快,我收到了回信,他还留下了他的QQ号。只是高中半个月才休息一次,两天时间不仅要回家,还要做作业,很少有时间去上网,所以我们主要的交流方式还是写信。

那时候的我高二,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我给他的信件里,写得更多的是青春的哀愁。而此时他已高三,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学习,他跟我说想去南方的大学。

我们聊学业,聊烦恼,也聊诗词,好似一个人把心打开,毫无保留地展现给对方。因为距离有些远,我们才能肆无忌惮地将藏在心里的话告诉对方。

下了晚自习后,我便在台灯下将所有的感情都倾泻在那一张纸上,每次我都要选最好看的信纸,写完后折成好看的形状,第二天一早寄出。

后来,他如愿考上了南方的大学,我开始了暗无天日的高三生活,他的信件,成了我高三生活中唯一的光。他给我讲大学生活,告诉我只要挺过了高三,看再多的闲书也没有人管了。他给我看那座城市的风景,告诉我只要考上了大学,就可以去很多地方游玩。那时候还是洗出来的照片,他随着信件寄给我,也寄来了我向往的生活。

我也在拼命地学习,可我的成绩一般,最后只考上了北方的一所普通大学。

考上大学的那个暑假,他来我的县城看我,我们之间隔得并不远,坐客车一个小时就到了。我去车站接他,他一眼就认出了我。那时候的我,穿着白色裙子,满身学生气,他也一样,瘦瘦高高的,穿着白衬衫。

我约他去了我们这儿的一个景点,那里有漫山的竹子,风起时,像是自然奏起了曲。白云悠悠,我们也像两朵云一样,游离在竹影之间。

我们谈文学,谈梦想,像两个好久不见的老友,没有一点陌生感。傍晚的时候,我送他去车站,见他走后,心里突然有了一阵失落。

后来,我也去上了大学,我们之间的距离更远了,虽然那个时候网络很方便,我再也不用担心去上网被老师家长批评了。但是我们还是会偶尔写一写信,总觉得一些东西落在纸上,才有意义。

有一次,他告诉我,他谈了一个南方的女孩子,对生活也很满意,可能毕业后会留在南方。我给他回信,我说南方的女孩子心思细腻,想必是非常合适的。我想到了自己,明明是个北方人,为什么也会如此多愁善感呢?

因此,我再也不好意思写信给他,不知道还能以何种身份参与他的生活。我想他也应该很忙碌,于是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变成了空间的点赞之交。

大三那年,同学去收发室拿东西,恰巧看到了我的信,顺便带给了我。那是他的信,信上说,不知道会不会打扰到我,所以没有提前告诉我,能不能到达,一切随缘,只是有些事情不知道该如何去与别人说。他和女朋友分手了,这些年在南方,总觉得离家太远,于是想考研,去北方的大学。

我听后,觉得我们的距离又要近了,连夜给他回信。我告诉他,感情的事情不要强求,重在过程,但好歹也曾经拥有过,如果还想继续学习,就努力考试吧。

我们好像又回到了曾经的状态,他拼命复习,偶尔会给我写信。

大三的暑假,几个同学听说我家附近有山,吵着要过来旅游。我带他们去了别的景点,而我和他去过的那座山,我没有带任何人去过。我想,那些回忆应该永远是安静的,纯粹的,美好的,不该有任何改变。但是距离我们上次见面,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

他如愿考上了研究生,生活变得越来越忙碌,我毕业后考研失败,只得去上了班。那时候大家开始流行用微信,我们也加了彼此的联系方式。只是,社会和学校仿佛两个世界,我们的话题也变得很少,虽然距离近了,反而很少联系。

后来,我有一次出差去了他曾经读大学的城市,第一次见到江南水乡,小桥流水。我把他曾经提到过的地方跑了一遍。虽然很累,但总觉得是走了他走过的路,吹了他吹过的风。只是那时候的他硕士已毕业,准备去读博了。

我去的消息没有告诉他,他也不再是那个愿意倾诉的少年了,平时的朋友圈分享的都是各种我看不懂的讲座,甚至我不知道该如何留言,点赞又觉得自己是一个门外汉,显得不懂装懂。于是,我只是默默关注着他的动态,再也没有联系过。

不知道他现在什么样子了,有没有变得成熟了一点,白衬衫有没有换成黑衬衫,而我们曾一起去过的那片竹林,是不是还依旧在那里。我只知道,我们不会再见面了。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过去了,青春的雨季也过去了,笔友的时代终结了,我们可能再也不会坐下来为彼此写上一封信了。

今天没有我的信,明天没有我的信,以后也不会有我的信。写信仿佛只属于青春期的事情,而他也如同青春的一封信,夹在了时光的深处,永远不会被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