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录取通知书,是“心意”还是“新意”?

2024-10-12孟湘尹玮李铁林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4年9期

七月酷暑,蝉鸣叶绿,一封封签发好的录取通知书向天南海北“飞”去,由邮递员郑重地交到学生手中,完成一次人生新阶段的接力。

从古至今的“中式浪漫”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古时便有送“录取通知书”的传统。

隋唐时期,中国首开科举,广纳天下贤士,“录取通知书”也是那时开始有的。因为中举不易,一张“录取通知书”就显得更加珍贵,其设计也是相当用心。

唐代最初的“录取通知书”,用的是“泥金帖子”。所谓泥金,就是指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的金色涂料,而泥金帖子就是用泥金涂饰的笺纸,足以显示官方对这份“录取通知书”的重视。

再往后些,宋代的赵彦卫在《云麓漫钞》记载了专门的“录取通知书”纸张——“金花帖子”。这是撒了金粉的笺纸,是当时规格最高的用纸。

到了明清时期,“录取通知书”多被称为“捷报”或“报帖”,内容趋于格式化,主要包含考官、考生的姓名,中的哪一科,第几名。“录取通知书”的派送也是仪式感满满。官府至少会安排三名公差负责。他们骑高头大马,举彩旗旌幌,带唢呐铜锣,一路上奏乐鸣炮,引得乡亲们夹道围观。

民国时期的“录取通知书”就和现代比较相似了,以邮递的方式送到考生的手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措辞,“录取通知书”中多对学生表敬辞,如当时上海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称同学为“君”;西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开头用“台端”开头。细节之处,足以看出中国独有的“文学浪漫”。

“新意”大比拼

当下,许多大学也在延续这份“中式浪漫”。

陕西师范大学敞亮的墨香房中,十余位老教授齐坐一堂,开写今年的录取通知书。参与录取通知书书写的退休老教授中,年龄最大的已有91岁。他们和学校邀请的书法家、校友和在职教师等一起,用15天时间为5200余名新生手写录取通知书。字字斟酌,饱含心意。

四川大学今年则采用“锦凤传书”的设计理念,以书卷的形式为新生们送上这份特殊的礼物,底蕴雄厚,古朴大气,将百年老校的历史风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哈尔滨工业大学为每一位新生送上一份精美的礼物:由太空金属材料3D打印、抛光制成的“金”钥匙,寓意学子以钥匙开启宇宙之门、未来之门。

岁月如流,变的是录取通知书的“形式”,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心意”。

当下,这份“心意”正成为“新意”的大比拼。

每年高考结束,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谓是“百花齐放”,“内卷大赛”也由此展开。

近期,国内多所高校公布了2024年的本科录取通知书样式和创意。浙江大学立足传统文化,从《四库全书》中撷取灵感,采用古籍的装帧方式;天津大学将定点帮扶县的特产“当归”随通知书一同寄送,既寓意求学路上终有回甘,也传递“‘当’你学成,‘归’家报国”的家国情怀;北京科技大学的本科录取通知书,由本校教师和校友团队携手研发的超薄钢制作而成,意在激励学生开拓创新勇攀科技高峰……层出不穷的创意,打造出一份份别出心裁的“见面礼”,搭建起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纽带。

见字如晤,展信舒颜。对新生来说,一份独具巧思的录取通知书,饱含人生关键节点上满满的仪式感。

如今,互联网高度发达、数字化技术日益成熟,招生录取、报到入学的流程中,录取通知书的纪念意义越来越凸显。一份录取通知书,见证为了梦想的拼搏奋斗,凝结着勤学苦读的青春汗水。让录取通知书意蕴更丰富,既是对学子勤奋努力的一份致意,也是对其大学生活的美好祝福,折射出高校温暖细致的人文关怀。

录取通知书贵在“走心”。对高校而言,设计一份“走心”的录取通知书,也能开辟以文化人的新载体。自2015年开始,清华大学随录取通知书向本科新生赠予书籍。从文学名著,到科普经典,再到名人传记,一本本好书引导学生养成“开卷有益”的习惯,通过阅读涵养精神世界。

赋予录取通知书更多教育意义,也正是当下不少高校的共同探索。或是结合校风校训,遥寄对莘莘学子的期许,展现薪火相传的治学精神;或是讲述校史校情,拉近与新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塑造更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式新颖、润物无声、创新扩容的录取通知书,亦可化身大学“第一课”,帮助学子开启新篇、拥抱未来。

过度“新意” 没必要

藏在录取通知书设计中的“中式浪漫”让人心动,但是过度关注设计,而忘了本质所在,岂不是“买椟还珠”“过犹不及”?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自古便十分重视教育,无论是唐朝的“泥花帖子”还是民国时期的“君”字之称,录取通知书一直以来都是为了表示对考生的重视和嘉奖,是送给考生一份可以留作纪念的礼物。

但当下的高校录取通知书却逐渐有着为了创新而创新之趋势,原本蕴含其中的真意却在繁复精美的设计中渐渐隐匿,拿到手的通知书有时还需要上网搜索才能明白其设计之意,实在是有些“本末倒置”了。

“走心”不等于铺张,精致不等于奢靡。在录取通知书上,高校应该强化创意、增加内涵,不应在材质、造价等方面过度攀比,否则就偏离了正确方向,也容易形成不良的价值导向。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制作录取通知书应坚持简约、节约的原则,避免铺张浪费。”陕西师范大学连续多年邀请老教授、书法家等用毛笔为新生手书录取通知书,浙江农林大学运用自主研发的刨切微薄竹技术以毛竹为原材料制作录取通知书……简朴却不失创意,这样的录取通知书独具魅力,也包含着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录取通知书除了具有纪念意义之外,更多的是让新生初步了解学校。银行卡、学生手册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东西,学校在关注“艺术性”的同时,更应考虑其“实用性”,思考如何给新生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学校的地图、政策这些都能迅速缓解新生来到陌生环境的焦虑与不安,在开学之际,拉近校生关系,从而让这份“中式浪漫”真正帮助新生融入大学校园,开启人生的新阶段。

录取通知书里,有真挚的祝福,也有由衷的期许。期待通过这些独具匠心的录取通知书,莘莘学子能更好体会大学的文化与精神,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来源:长沙晚报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