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民族舞蹈活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影响
2024-10-12毕文章吉木哈学
[摘要]校园民族舞蹈活动作为一种群体活动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和传承的一种方式,具有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功能。通过对某民族高校校园民族舞蹈活动的观察和对参与者的访谈,研究发现,各民族大学生在参与民族舞蹈的过程中,促进了身心健康,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了文化理解能力,这一过程对个体的文化接纳、社会适应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各民族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民族舞蹈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还以文化互嵌共融促进其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因此,校园民族舞蹈活动已成为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的有效途径,体现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形式与内容上的统一,从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校园民族舞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24)03-0019-09
基金项目:
西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专项项目(ZLJG202204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毕文章,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社会学;通讯作者:吉木哈学,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民族学博士,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民族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1]其意在于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交往交流活动,以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根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民族舞蹈活动作为特定民族文化、民族审美及相应民族习俗背景衍生出的艺术表现形式,[2]是民族交往交流的重要手段,如新疆医科大学维族同学学习太极拳,汉族同学学跳民族舞等。[3]其中,校园民族舞类似于校园中的广场舞,是非专业舞蹈者的聚集,属于校园文化一部分。[4]如在西藏高校,学校组织民族团结锅庄舞等校园文化活动。[5]这些校园民族舞蹈活动之所以有较强的育人功效,尤其是在民族院校,主要缘于以下几方面:其一,民族舞蹈活动有利于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如“蚩尤崇拜”这种舞蹈文化表现出汉苗交流的共同历史记忆,是文化交融的表现,实现了族际文化之间的互鉴共享。[6]其二,民族舞蹈活动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舞蹈成为中华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符号,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7]云南的“多族同舞”是多个民族共同拥有一种舞蹈的概括,各个群体参与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交往交流的路径,成为各民族文化符号共生共享的写照。[8]民族舞蹈通过共同文化象征符号这种文化实践体现中华文化认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关于高校民族舞蹈的研究,侧重于民族舞蹈的教学以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等方面。[9]而对校园民族舞蹈活动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研究力度略显薄弱,且对校园民族舞蹈活动如何影响大学生社会文化认知及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是什么等问题的探讨较少。
校园民族舞蹈活动作为文化符号和意义的表达形式,为各民族大学生提供了参与民族文化的机会,从而影响到每个参与者的社会文化认知。通过不断丰富其形式和内容,可有效促进各民族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性,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以各民族文化认知共识的达成、文化情感共享的生成和文化价值共通的促成,实现民族团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逻辑。本文以西南某民族大学的校园民族舞蹈为例,通过目标抽样及滚雪球的方法,对参与其中的藏族、彝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大学生进行了个案深入访谈,收集了35个有效案例,结合笑者对校园民族舞蹈活动中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情况的观察资料,从校园民族舞蹈的具体活动和文化认同两个维度出发,以功能论为研究视角,探讨这些参与者在校园民族舞蹈活动中如何促进人际交往、推动文化共融互嵌以及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这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校园民族舞蹈活动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
大学生参与校园民族舞蹈活动,可能出于放松自我、拓展社交、寻求帮助等,主要基于目的合理性。而校园民族舞蹈活动为大学生个体或群体相互接触、体验彼此文化提供了互动平台。LS是苗族,自小学习民族舞蹈,上大学后更是学习了达体舞和锅庄舞,他说通过跳舞,结识了不少朋友。
如果你想加入,可以直接和同学们沟通,询问是否可以参与。然后,你可以和他们一起开始,逐渐带动那些还不会跳的同学。通过不断交流和互动,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LS,2020级)
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民族舞蹈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还促进了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的体悟,调适了个体身心健康,促进了个体情感、行为和认知的变化,形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校园民族舞蹈活动搭建了人际交往平台
在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的“镜中我”理论看来,社会群体按照社会关系的亲疏可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表示社会成员的相互接触是个人的、面对面的、全面的、非正式的、亲密的、私人的、充满感情的、展现完整人格的。次级群体表示社会成员的接触是正式或偶然的、非个人的、不亲密的、非全面的、展现局部人格。[10]大学生通过校园民族舞蹈活动相互结识,成为社会关系层级不同的朋友,这种同窗之谊通常区分为一般朋友、好朋友、闺蜜/兄弟、男女朋友等层面,前两者是次级关系,后两者是初级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层级的演变顺序是由一般朋友发展到好朋友,再到闺蜜或兄弟,以及男女朋友关系。
大家一起互相交流,然后就逐渐认识,成为朋友;(LS,2020级)我认识许多其他民族的朋友,像彝族、汉族、藏族,还有锡伯族等,时间长了,很多都成为好朋友了;(EKR,2021级)她可以信任我,然后把她不开心的事情讲给我听,我就觉得她信任了我,然后我就会把他们当成好朋友。我11月(2023年)过生日时,她们两个(维吾尔族和彝族)都来送了礼物,然后还给我发了消息啥的;(LZX,2021级)可能有的人邂逅了,真的会成为亲密关系这种,异性之间就可能成为男女朋友了。(DNE,2021级)
校园民族舞蹈活动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搭建了互动平台,使得来自不同民族的大学生能够相互接触,从而有机会建立超越共同参加舞蹈活动本身的社会联系。这种联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互动的深入逐渐发展起来。对此,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大二男生DECJ谈道:
跳完舞之后,大家通常会一起去吃点东西、喝点东西,聊聊舞蹈和其他的话题。有时还会相约下次一起去参加一些其他的活动,比如文化展览之类的。交朋友的方式一般是通过微信群,或者在现场直接加好友。(DEXJ,2022级)
可见,校园民族舞蹈活动不仅是一种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建立个体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民族舞蹈,个体能够在共享的文化空间中建立起人际关系层级或亲疏关系层级,这种关系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逐步深入的过程。在符号互动论看来,个体在社会互动中通过符号和意义建构现实。[11]2-21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受到社会结构、文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塑造了人际关系的发展。相应地,个体通过民族舞蹈活动实现人际交往,民族舞蹈活动成为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石,构成了人际交往的社会现实。
(二)校园民族舞蹈活动拓展了人际交往范围
大学生扩大社交圈,是韦伯(Max Weber)社会行动中最重要的目的合理性行动。首先,大学生们在校园民族舞蹈活动中结识朋友,形成了人际关系网络,从而日常生活中获得朋辈相助。其次,有些大学生组成团队,合作达成目标。这都属于互助型和互惠型合作,指向大学生在日常生活或集体活动中的相互协作和配合。从生命全程发展观(perspective of life-span development)来看,大学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转折,主要面临学习适应和人际适应的问题,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以获得社会支持是适应大学的重要条件。[12]如被访大学生DNE是来自乌鲁木齐的维吾尔族女生,热情开朗,通过舞蹈,她结识了同样喜爱舞蹈的同学。她们组成团队,必要时候合作参与舞蹈比赛等,平时相互帮助,同时也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我们组一个舞蹈团队……哪个学院要办一二·九或者说五四晚会的话,就会邀请我们去给他们表演节目。我们还是很高兴能够参与其中。(DNE,2021级)
这种团队协作的精神是通过积极自信的人际交往态度来实现的,舞蹈本身就具备这一育人功能。舞蹈的育人价值包括艺术审美能力、身心健康发展、德行品质教育等,重拾自信就是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部分。[13]如被访大学生DLR谈到跳舞的收获时,提得比较多的是重拾自信,勇敢表达自我。她是一名热情开朗的维吾尔族女生,小时候比较害羞腼腆,通过跳舞逐渐变得开朗大方。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从不敢上去跳到现在敢上去跳,还主动邀请别人跳。学会了跳舞,在性格上也不再社恐,反而变得更外向,主动和别人沟通交流。(DLR,2021级)
这种积极心态和自信态度也是良好自我效能感的表现。在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看来,社会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在生活中会更加自信地提起话题与他人交流,从而有效与他人交往和合作。[14]而校园民族舞蹈活动通过为增强自我效能感搭建平台,为社会交往打下了良好基础,使得同学之间开展深入合作成为可能。
(三)校园民族舞蹈活动消弭了人际交往隔阂
从社会认同理论来看,个体需要追求情感、意义与归属感。[15]个体因之产生内群体偏好,这是基于历史记忆和认知,是对过去的认同和归属。这种认同容易造成社会心理疏离,就是因精神信仰、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而在不同民族群体和个体间出现的一种自觉的自我边缘化效应。[16]从现实层面讲,我们需要思考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范畴下,如何处理好内群体偏好问题。应当让各民族积极走出自我设限的心理舒适圈,彼此之间形成相互理解和尊重的交流氛围,建设可共同栖居的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导的精神空间。[17]当前,现代文化实践模式正在演化出另外一种生活模式,即以普遍性和共同性为特点的现代生活模式。这种模式拉近了民族之间的关系,显示出族际间的共同体意识,而共同参与校园民族舞蹈就是这种模式的生动体现。如来自云南丽江的彝族女生ZLX,她这样表达跳舞时候的心情:
我去学校广场跳民族舞蹈,觉得跳起来很开心。大家聚在一起,用跳舞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不管认不认识,都可以一起跳舞,而且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民族文化。我很喜欢这种氛围,能感受到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我觉得民族舞是不同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民族舞真的能看到中华民族多样的文化,然后也能通过跳舞这种轻松愉快的方式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形成共同生活的愉快气氛。(ZLX,2022级)
据此,在学校有组织地构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推动下,其效果是增加了民族交往契机,有助于打破族际社交隔离,让各民族走出舒适圈,走向开放社会。而校园民族舞蹈活动作为各民族社会空间互嵌的纽带,多民族共舞使得民族舞蹈不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文化艺术表达形式,而是各个民族共同喜爱的,共乐其中的共同享有和共同参与的民族文化,这种共同感唤醒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18]
二、校园民族舞蹈活动推动文化互嵌共融
在国家政策指引下,民族高校需要建立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机制,如建立全方位互嵌式校园学习生活结构。除了物理空间互嵌,还需要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互嵌。其中,文化互嵌既是在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在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9]对于共同体而言,文化互嵌是最重要的精神纽带。[20]文化互嵌关注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和维护,以构筑和培植共同的价值理念为目标。[21]民族舞蹈是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可作为文化交流和文化适应的理想路径。通过不断促进民族文化之间在共融过程中的心理互嵌、结构互嵌和理念互嵌,打造各民族文化互学互鉴的和谐共生局面。
(一)校园民族舞蹈活动推动文化心理互嵌,强调认知共识
文化是民族的核心要素,通过心理传承,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一旦形成便有着超稳定性,因之心理传承最强烈,最持久,最深刻。[22]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在于文化心理互嵌和情感依附,文化心理互嵌是个体心理之间相互连接和认同的过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在校园民族舞蹈活动中,文化心理互嵌体现为各民族大学生相互认同彼此的民族舞蹈文化,并积极参与其中。在共同参与舞蹈的过程中,各民族大学生在感受舞蹈带来愉悦的同时,通过交往互动了解民族个体的情感、性格、气质和人格等,易于形成相互尊重、包容和相知相爱的氛围,从而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来自内蒙古的汉族男生X,从小喜欢舞蹈,上大学后也积极参与和学习民族舞蹈。他谈道:
在跳舞过程中,我会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我们互相学习、交流舞蹈动作和技巧。我会向其他一起跳舞的同学请教一些动作的细节和原理,同时也会分享我自己对于舞蹈的感受和理解……(X,2022级)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这样一个观点:参与是一种生活态度。在沃格林(Voegelin,E.)看来,参与意味着人身处其中,人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参与,从而成就人的生活。[23]各民族大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民族舞蹈活动以体验民族文化,逐渐形成文化心理互嵌,并产生积极评价,这有助于增进各民族相互理解,从而容易达成认知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评价有助于积极参与,积极参与有助于积极评价,从而两者形成良性循环。
(二)校园民族舞蹈活动推动文化结构互嵌,强调情感共享
文化结构互嵌是各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之间相互交融的现象,校园民族舞蹈文化中各民族舞蹈服饰、舞蹈组织方式和舞蹈精神等都存在相互嵌入现象。如来自西双版纳的傣族女孩FRT,从小就熟悉家乡的孔雀舞,来到民族院校以后,也积极参与各种文艺表演节目。2023年她参与了学校的青年舞蹈大赛,发现相比往年的民族舞蹈大赛,当年的舞蹈大赛组织形式强调了多民族的参与。
跳舞都是自愿参加的,起初我们以为就是简单的民族舞蹈……回想起来实际上每个节目都包含了多样的民族文化。(FRT,2022级)
校园民族舞蹈活动是民族交融的文化实践活动,同一个舞蹈存在既穿着不同的民族服装,也穿着现代服饰的情况,各种颜色的服饰在合理布局下形成五颜六色的风景。同时,将几个民族舞的动作组合成一个舞蹈,每个民族舞蹈动作表达一种意义,组合成连贯的意义体系,从而欣赏到不同民族舞蹈的表演。可见,民族舞蹈文化结构要素之间的互嵌和融合既表现出一种创新,也展示了民族舞蹈文化的新的生命力。GMWM同学经常跳锅庄,无论在课堂的学习还是在舞蹈中的反思,都表现出积极的现实的理性态度。她认为,理想的民族舞应当是各个民族共同参与的,而不是某个民族的自娱自乐,这种共同参与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感觉。
其实这种校园锅庄如果它最成功的话,所有人都参与。之前有一次彝族跳舞的时候,彝族在这边,藏族在那边。我们的音响坏了,当时彝族那边音响声音超大。我们所有藏族同学冲过去,我们一起手牵手,就跳他们的舞蹈,其实我们根本不会跳,但是我觉得那种氛围就超级好。其实我觉得这种中华民族大团结或者校园锅庄最成功的话,就应该是这种。(GMWM,2021级)
学校作为教学和行政主体,可组织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校园民族舞蹈活动,各民族学生在这种行动中结下深厚的情谊,形成集体荣誉感。这种共同参与,使各民族文化相互嵌入,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为各个民族共同享有和拥有。
因此,各个民族文化结构互嵌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表征形式,这恰恰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具象化的生动体现。在民族高校,这种校园民族舞蹈活动不仅是民族文化结构互嵌的表现,还是各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参与,进而共同享有和共同欢乐。这为各民族进行深度文化交流奠定了情感基础,促使各民族文化由互嵌走向互学,再走向共融。
(三)校园民族舞蹈活动推动文化理念互嵌,强调价值共通
一般而言,所谓理念指的是价值理念,是对价值观的提炼与升华。根据黙顿(Robert King Merton)的功能论可知,某些事项的后果,是系统主体有意造成或意识到的,因而是显在的;而其他一些后果不是有意造成并被认识,因而是潜在的。[24]110-111相应地,校园民族舞蹈活动其显功能是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隐功能是这些交往交流的结果,主要包括内在的共识部分,即看不见的、内隐于交往交流中的思想观念。由此推之,民族交往的隐功能是建立各民族文化的共识价值观念。在文化交融的时代,文化理念互嵌是一种趋势,使民族文化价值理念嵌入各民族群体生活中得以传播并引起思想共通。校园民族舞蹈活动作为大学生交往交流的平台,在跳舞过程中大学生相互交流、介绍民族舞蹈隐含的民族精神以及各个民族的生活理念。由此,大学生在体验校园民族舞蹈文化的同时,亦是在了解各民族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念。校园民族舞蹈通过充分运用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共同的文化象征和共有的文化精神,使大学生感悟到各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力量,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行,最大程度达成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一般共识,建立文化共同体意识。[25]这种通过校园民族舞蹈参与,以沟通行动形成的共识理念,主要表现为对美及美好生活的向往。来自重庆彭水的苗族小伙LS,自小喜欢跳舞,上大学后开始学习跳达体舞,后来学习跳锅庄舞。他很投入,跳得很好,彝族和藏族同学都很认可他,校内外的很多人都知道有个苗族小伙子跳锅庄舞跳得很好。笔者曾在学校东门外竟然看到他在跳藏族锅庄舞,跳舞的人和围观的人很多是各民族学生及附近居民,他跳舞很自然很合拍也很美。在他的观念里,舞蹈就是美的表达,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人人都渴望美,渴望美好生活。
我认为无论任何一个民族,都希望和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通过参与民族舞蹈活动,表达一种美好生活。这是人性的本来存在形式,我们这个时代都按照解放人性和挖掘人性的潜能角度去构建幸福生活模式的,这点在全人类都是一致的。(LS,2020级)
对美的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价值理念是人类最基础、最本质的情感之一。马克思指出,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6]而舞蹈是身体审美,有其独特的审美意蕴,通过审美感悟,让人产生审美愉悦。[27]共同参与校园民族舞蹈表现出来的文化欣赏就是典型的对美的欣赏。某个民族文化表现出为各民族喜爱的美,这种民族文化就易成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这些共有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码,承载和凝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校园民族舞蹈活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影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认同。而认同又具有层序性和多重性,经过层层叠加和聚合质变之后,才会形成更高层次的认同。一般而言,个体的身份认同一般包含着本民族身份、中华民族身份和国家公民身份等三重认同。其中,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的承认和接受,是消除身份认同张力、形成价值共识的逻辑起点,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纽带。[28]据此,校园民族舞蹈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可从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等三方面展开探讨。
(一)以校园民族舞蹈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
民族身份存在本质论(Essentialism)和建构论(Constructionism)两种内隐观。本质论认为民族身份之间存在本质性区别,如血统和DNA,相貌和肤色;建构论认为人创造身份,界限可变。[29]据此,族际通婚子女更容易认同民族建构论,通过产生上位身份认同,超越我们和他们,成为咱们,从而更容易倾向于建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30]可见,文化观念是民族身份建构论的中心。
就民族舞蹈而言,首先,参与民族舞蹈的大学生通常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己也会身体力行,通过教他人跳舞的方式宣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民族舞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考虑其传承和创新,将其发扬光大。通过舞蹈展示自身文化,吸引更多民族大学生参与到这种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承中去。LS同学锅庄舞跳得比较好,参加了一些舞蹈交流项目,他发现锅庄舞在事实上已经成为各个民族共同喜爱的舞蹈文化。
今年国庆时,平时跳舞的阿姨带我去参加了一个全国锅庄巡演。这个活动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锅庄舞队伍,大家在成都进行锅庄舞的交流,主要目的是相互展示,而不是评奖。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支最远的队伍来自湖南,我们当时上前询问,发现他们的队长和队员都是汉族,没有藏族成员。(LS,2020级)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享的精神财富。同理,民族舞蹈成为各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和凝聚的仪式性文化象征。
(二)以校园民族舞蹈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交流互鉴中共同形成的,是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和文化象征。[31]通过参与校园民族舞蹈,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族际交往交流,并不因为民族身份差异而影响中华民族认同,反而逐渐唤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和融合是文化交流表现出来的结果,认同是差异,融合是共识,两者和而不同。[32]在参与校园民族舞蹈的过程中,以及人际互动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提到应时刻注意维护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大家庭等等。如来自昌都的藏族同学B,他言谈举止间表现得大方和开朗,非常清醒地意识到参与校园民族舞蹈体现的是民族团结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与舞蹈活动的人在活动之后经常会有交往,我们会互相交流舞蹈技巧、唱歌技巧还有民族文化等,这个过程中也会结识一些新的朋友,各种专业同学都有……跳舞唱歌不仅可以让我们体验民族文化,也可以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增进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氛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B,2022级)
所以,文化作为精神现象,当个体生活在单一民族文化中时,没有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就难以产生超越单一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只有民族内部潜在的群体意识。当不同民族接触后,在特定的社会情境和条件下各民族共同的民族意识就被激发出来,形成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以校园民族舞蹈文化交融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3]其中美好生活包括追求生命的社会尊严和文化精神生活享受等方面的内容,所以构筑各民族交融共享的现代文化精神就成为必然发展趋势。而将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融为一体,又成为构筑现代文化精神的必要选择路径,这主要依靠教育。这种教育要在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基础上,注重共同价值和共通理念的培育,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以及创建共同幸福生活模式。对于民族高校而言,校园民族舞蹈活动就成为大学生践行幸福生活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和生活主要以现代化的科学理性为指引,逐步形成现代知识共享的价值观,进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通,在头脑中主动建构起来的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34]而“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这个民族经历长期的生存与发展,逐步形成的精神产品的集中体现,它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国家历史与社会的认知。”[35]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文化中提取出来的价值理念,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价值。这种价值观在人的主观意识里生成,这就需要提到隐性课堂理论。所谓隐性课堂,就是学生在校园生活过程中,耳濡目染、无意识地学习和体验得到的某些价值理念和幸福观等。而参与校园民族舞蹈中的各民族大学生,就是在无意识中习得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各个部门都非常关注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特别是与民族团结相关的活动。舞蹈大赛、歌咏比赛、道中华比赛、同心石榴籽舞蹈比赛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读书分享会等,都为民族文化的互动和理解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学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了解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友爱等重要知识。(LYJ,重庆,2021级)
这些活动将民主、和谐和爱国等理念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之中,赋予所有活动以价值的核心。使民族高校的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他们在生活中身体力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从平等、诚信和友善等角度看待各民族文化,并将这些文化升华为爱国和文明的力量,也从各民族文化中汲取文明和自由等共同精神价值,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蕴含着理想信念、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基本取向,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元素。”[36]在各种教育实践中,必须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实践活动中,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国家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结语
校园民族舞蹈活动并非仅仅是民族特色的文化展示,它同样是一种社会交往、文化交流、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体现。在民族高校中,校园民族舞蹈活动已经超越了单纯民族文化认同的表达向度,转而成为族际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与桥梁。从搭建人际交往平台、拓展人际交往范围和消弭人际交往隔阂等方面彰显了校园民族舞蹈活动对各民族大学生社会文化认知的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明确校园民族舞蹈活动推动各民族大学生在文化认知共识上的达成、文化情感共享上的生成和文化价值共通上的促成,是民族院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逻辑。对此,可通过参与校园民族舞蹈活动提升各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以校园民族舞蹈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以校园民族舞蹈文化交融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指明前进方向。总之,通过参加校园民族舞蹈活动,各民族大学生认识到了各民族的共性,这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了基础,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奠定了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
[2]陈姣.民族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的契合策略探讨——评《民间舞蹈教学与编导创造力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22(04):139.
[3]李斌,买买提·牙森.坚持特色办学 培育各民族优秀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10-13.
[4]苏仲霓.中国广场舞的大众文化属性及价值[J].文艺争鸣,2021(04):173-176.
[5]张浩,陈敦山.依托党史学习教育铸牢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2):71-77+86+156.
[6]满梦翎.舞蹈文化中的历史叙事及其价值体现——以苗疆走廊的汉苗舞蹈文化为例[J].社会科学家,2022(07):154-160.
[7]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06-113.
[8]王蕙.云南“多族同舞”艺术形态的文化解析[J].民族艺术研究,2023,36(03):95-102.
[9]刘妍.普通高校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06):113-118.
[10]Cooley,Charles Horton.Social Organization[M].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1990.
[11]Herbert Blumer.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M].Berkeley: V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12]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2):81-87.
[13]罗红路.高校公共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挑战——评《高校舞蹈艺术教育教学研究》[J].当代电影,2023(09):183.
[14]孙柳琦,张晨婧,张志云等.大学生孤独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焦虑、社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24,17(01):61-68.
[15]Tajfel,H.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behaviour[J].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1974,13(2):65-93.
[16]王瑜,马小婷.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辨析、理论释析与教育路径探析[J].广西民族研究,2020(05):32-39.
[17]程丽琴.智能算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技术图景、潜在风险与优化策略[J].宁夏社会科学,2023(06):51-59.
[18]冯月季,石刚.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J].思想战线,2021,47(05):1-9.
[19]郝亚明,秦玉莹.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03):74-81.
[20]马忠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互嵌结构及其整合逻辑[J].西北民族研究,2021(04):23-29.
[21]李少霞,魏莉.全方位互嵌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内在机理与多维遵循[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4(01):74-84.
[22]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10-16.
[23]唐文明.沃格林的秩序哲学与古典文明研究[J].道德与文明,2022(05):170-183.
[24][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吴曲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5]苏晓轶.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观教育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4(01):43-50+182-183.
[2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7]王雪.试论道家身体观视域下舞蹈美育的转向与优化[J].中国文艺评论,2024(03):82-92+127.
[28]李伟,夏国锋.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价值意蕴、逻辑机理与推进路径[J].青海社会科学,2022(05):35-42.
[29]Haslam, N., Whelan, J.Human Natures: Psychological Essentialism in Thinking about Differences between People[J].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2008,2(3),1297-1312.
[30]张航,冯晓慧,张积家.民族内隐观、身份认同对族际通婚子女的外群接触态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J].心理学报,2023,55(07):1115-1132.
[31]冯雪红,聂君,黎岩.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01):21-28.
[32]陈立鹏,薛璐璐,范航.和而不同:民族交融态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J].民族学刊,2023,14(04):1-10+134.
[3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34]郭人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1(02):31-38.
[35]周超,刘虹.共生理论视阈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五维向度[J].民族学刊,2021,12(01):19-25+85.
[36]陈蒙,雷振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观基础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02):10-17.
收稿日期:2023-12-22 责任编辑:王 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