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市公安局湖里分局:构建现代基层警务运行新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2024-10-11陈进宏郑小余

派出所工作 2024年9期

2023年以来,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湖里分局紧紧围绕《加强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工作三年行动计划》,认真贯彻“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实战化改革要求,以基层基础管控平台为牵引,着力推动“两队一室”深化改革,积极构建以“一平台、三体系”为主体的新型现代基层警务机制,推动实现了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转型升级。2024年上半年,全区刑事类警情较去年同期下降20.5%。

构建现代基层警务运行新模式的“湖里实践”

(一)按照“特区样板”要求,实化强所固本导向,以“制度化”促进工作动能效率“双变革”。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加强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压实分局党委委员挂钩派出所责任,定期到派出所实地指导推进,解决基层实际问题。警力配置到位,当前派出所民警占比51%,年度表彰奖励派出所占比62%,科级干部任用提拔派出所占比69.23%。

二是压实减负举措。依托分局基层基础管控中心,明确工作标准,推动基层警务系统化重塑,承接构建89项标准件。实施刑事案件“负面清单”细则,建立健全协同高效上下贯通的公安特色大监督工作机制等减负机制,严格控制业务警种部门下发文件规定、考核指标数量。

三是注重品牌建设。结合“一所一品”建设,充分尊重基层首创,打造江头警务站、创新园警务室等前端警务支点,形成禾山派出所“禾美警务”、江头派出所“大群防”、金山派出所“前置警务”、五通全域智理、警网融合工作站等一批“解决问题有成效、全区推广可复制、辖区群众能认可”的品牌。

(二)按照“十项措施”要求,固化警务运行模式,以“规范化”改革催生基层警务“内驱力”。

一是做精综合指挥室。围绕综合指挥室七大功能,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建设指导意见》《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工作机制汇编》《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情指业务标准化工作清单》等文件,优化“八岗”建设,不断实现警务活动由“业务驱动”向“数据赋能”转变,分局6个派出所全面实行“两队一室”运作模式。

二是做实社区警务队。围绕“一管三防两服务”,推进“强基专项三年行动”,统筹增配了36名社区民警、361名辅警、68名警务助理,评选社区民警“季度之星”8期24人次。

三是做专案件办理队。通过“大合成”提升“破小案”实效,创新“1(指挥中心)+1(网安队)+6(情报、刑侦、图侦、刑技、技侦、网侦)”模式,做到“非案及撤、有案速侦、小案快破”。首创“金鴷”执法监督平台,出台《湖里分局办案民警执法办案积分评定办法》,“分局+所队”两级执法管理体系不断健全。

(三)按照“智慧警务”要求,深化科技支撑战略,以“信息化”创新激发基层基础“源动力”。

一是搭建一张天网。依托智慧警务运营中心,自主研发上线集成预警、评估、访查的重点人员数据治理模型,实现涉精患警情同比下降近30%,公安列管对象“零失控”、严重肇事肇祸案件“零发生”。

二是构筑一个圈层。在围里、后浦、后坑等区域自主探索“智慧城中村”应用场景,优化房屋分级管理模式;立足警网格融合的长效发力点,瞄准小区、楼宇、码头、岸线等管控课题,探索提质增效、辐射湾区的“智慧管控五通样板”。

三是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将窗口前移建成万达、江头、创新园等14个“便民服务e站”,打造“网上为主、终端为辅、大厅兜底”的24小时警务服务网络。

(四)按照“稳字当头”要求,强化主动预防预警,以“社会化”融合汇聚风险防控“凝聚力”。

一是打造全链条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完善“四调联动”机制,推广“民心警民联调室”等经验做法,推动建立56个社区警民联调室。自主研发重复报警模型,探索“1+N”(“1”为分局指挥情报中心和派出所综合指挥室,依托分局指挥情报中心组织开展工作;“N”为各类成员单位,包括各派出所、警种部门、工作专班)闭环管控机制,有力推动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

二是构建立体化三级巡防体系。依托前端警务支点,发挥“H7和对讲”、5G执法仪、警用无人机在区域呼叫、视频调度、人员预警、空地协作等方面的功能优势,首创巡防工作“五个标准”“五个机制”,形成湖里特色的“巡特警——派出所——群防力量”三级一体化巡防处突体系。

三是推进“警格+网格”一体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1963名网格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报警器”“支撑点”“急先锋”作用。推动全区各街道建成警网融合示范工作站,为扎实警网工作机制融优、力量融合奠定基础。

构建现代基层警务运行新模式的初步成效

(一)基本理顺了“三个关系”。

一是进一步理顺了“一室”与“两队”之间的关系。建立社区警务队与案件办理队警情协同处置、案件联动协作、警情合力压控、乱点协同整治、服务协同开展等五项机制,真正体现出综合指挥室的“中枢神经”、社区警务队的“防范盾牌”、案件办理队的“打击尖刀”作用,“一室”与“两队”之间相互支撑、相互支援,形成防范、打击、治理、服务的工作合力。

二是进一步理顺了派出所与警种之间的关系。实施刑事案件“负面清单”细则,进一步厘清派出所和业务警种的职责边界;出台《湖里分局加强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工作任务分解方案》,进一步清晰派出所的职能定位;推动刑侦、禁毒、经侦主动承担起全区不低于70%刑事案件打处任务、75%缉毒执法工作、60%经侦主战任务,有效改变了以往业务警种与派出所的“上下级”关系。

三是进一步理顺了“主战”与“主防”之间的关系。推动业务警种从“指导”办案转为“主导”办案,推动派出所将工作重心放在辖区治安防范和服务群众上,构建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职能体系。同时,业务警种或派出所案件办理队在打击中发现的治安防范漏洞和薄弱环节,及时通报至辖区派出所或社区警务队查漏补缺,推动以打促防。

(二)初步解决了“三个问题”。

一是解决了警力重组问题。在警力无法刚性增长的情况下,严格根据社区大小、人口多少、治安复杂程度等情况,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民警工作责任区。改革后,分局社区民警占全局警力和派出所警力的21.8%、41.8%,较2021年同期分别提升了8.6%和17.6%。

二是解决了业务重塑问题。改革前,派出所是全部公安工作的前沿阵地,是集防范、管理、打击、服务等职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战斗实体。改革后,派出所潜心“一管三防两服务”警务工作,抽查全区一标三实采集准确率也从以往的95%左右提升到当前的98.36%,房屋地址登记准确率98.17%;扬言个人极端警情同比下降12.29%,涉精患警情同比下降9.26%。

三是解决了任务重复问题。依托智慧运营中心归并整合各警种业务指标、任务要求,实现减负增效。同时,通过统一制作表单将任务标准化,将群众与社区民警的“双向熟悉率”纳入每周实地测评科目,自主适配开发“警察来敲门”任务,满足多部门同步使用同张清单开展现场督导检查,在实现监督标准化的同时避免多头督查标准不一的情况。

(三)有效实现了“三个提升”。

一是警情协同处置质效有了提升。依托指挥三级联动机制,全面拓展“可防性警情”外延,依托“1+N”一体化合成作战机制,以智慧社区警务平台为支撑,形成了一套部门分工协作的“大闭环”管控机制。

二是情指联动巡防质效有了提升。以巡防警力、巡防时间等5个标准为抓手,综合警情、面积、人口、重点目标单位等可量化指标,通过3个专业巡区、12个网格巡区及24个红黄快反区,完成联动编组149组823人、建设群防群治队伍67支10109人,覆盖全区59个社区。

三是服务实战打击质效有了提升。探索建立“警区联勤制”、落实“社区民警80%时间沉在社区”等措施,编织灵敏可靠的信息感知网。依托两级双线情报信息联动机制,建立由1名网安队员+1名派出所情报民警挂钩1个派出所的“2+1”工作模式,着力化解了“上面有想法、下面没办法”和“上面有思路、下面没出路”的困境。

(作者陈进宏系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湖里分局党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