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互联网+”时代体育场馆服务的发展历程与动力机制

2024-10-11杨小银朱俊鹏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年18期

摘要:回顾我国“互联网+”体育场馆的发展历程,从中可有效总结其场馆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未来趋势。审视“互联网+”体育场馆发展的动力能够总结推动“互联网+”体育场馆发展的历史经验,有助于为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 体育场馆 动力 场馆服务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4)-18-058-3-TBB

1、“互联网+”体育场馆服务转型升级的发展历程

1.1、蓄势期——传统体育场馆时期(2003年以前)

国外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步较早,积累了较为可观的基础条件和实践经验,而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才正式接入互联网。1997年中国电信向国内推出了163网和169网,标志着互联网正式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此年被称为中国的“互联网元年”。

2003年,在针对北京市的体育场馆接入互联网的情况进行调查得知,当时北京市仅有40个体育场馆不同程度地接通了互联网,同时反映出我国体育场馆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较为滞后。但在此期间,由于国际国内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普及和运用,互联网技术正悄然涉足体育场馆产业,网站的初步建设和局域网络办公已逐步被场馆所重视。1997年至1999年,互联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97年6月网易成立,1998年2月搜狐公司正式成立,同年11月腾讯成立,12月新浪成立,1999年9月阿里巴巴成立。但好景不长,2000年3月,美国纳斯达克股指急剧下滑,进而引发了网络经济危机,同样导致整个互联网行业发展受到了影响,对于当时正大力普及互联网的企业而言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该状况一直持续到2003年。

截止到1995年末,根据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得知,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0.65m2,在这一时期,我国部分场馆增幅缓慢,部分场馆如足球场、篮球场、柔道馆、排球场的建设数量均低于1990年,但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商业性、娱乐性的场馆增幅显著。虽然,这一时期体育场馆数量在增加,但是总的来看,场馆质量不高、硬件设施配套不完善、后期运营维护效果差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这一时间段,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水平不高,加之,由于社会经济等因素的限制,我国互联网事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1.2、萌芽期——数字场馆时代(2004-2008年)

自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部分场馆积极响应“科技奥运”的号召,积极完善场馆网络化基础建设,例如国家体育馆、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等30余所,为奥运会准备的场馆积极安装各种光缆、电缆等硬件设施,为促进奥运会的顺利转播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体育场馆运用自动控制照明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数字广播系统,游泳池水量自动控制系统,制冷、供热系统等技术,致力于提高体育场馆的科技含量。

该阶段,有关体育场馆的政策文件中,主要是围绕体育场馆大型赛事的转播和管理,涉及有关灯光、声效和节能设备使用而采用的电子信息系统。2002年中国奥运会组委会颁布了《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指出,以奥运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北京奥运会“科技奥运”的理念,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音视频传输等技术为奥运会提供高质量的体育场馆及其转播等服务,将北京奥运会办成我国向世界展示先进科学技术的窗口。2005年,为进一步提高体育场馆的智能化与信息化,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建设部与中国建筑业协会在南京举办体育场馆智能化、信息化高峰论坛活动,这次活动标志着我国体育场馆正逐步由数字场馆向智能场馆转型。体育场馆在“科技奥运”的号召下,加快智能化、信息化进程,从而满足了举办大型赛事的需要,以及大众对更加智能、更加信息化、更加开放的体育场馆的需要。

1.3、成长期——数字场馆向智能场馆转型(2009-2014年)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逐步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这为体育场馆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2009年,我国进入“后奥运时代”,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开发、运营等问题备受整个社会关注。在这一时期,国内部分体育场馆正逐步向线上营销与线下服务全面互联网化转型,如H3C交换机在2011年上海游泳世锦赛主场馆上海东方体育中心、第26节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南昌城运会等诸多场馆的成功运用,H3C的网络产品和解决方案为大型赛事的场馆运营提供了稳定、性能强大的网络基础设施。大麦网于2013年1月8日宣布正式开通线上预订羽毛球、篮球、网球、足球等场地服务,同年11月广州市全民健身网开通了25个体育场馆线上预约场地、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广州市人民政府表示,后期会吸引更多的体育场馆加盟,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预约查询功能。

同时,这一时期中央、各省市还出台了相关文件促进互联网体育产业、体育场馆的发展。2009年江苏省体育局印发了《关于推进体育基本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并指出,引导体育场馆建立网络服务平台进行管理、运营、维护,为居民提供多样化、信息化的体育场馆及其相关服务。201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利用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年8月福建省政府发文《福建省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指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加快促进我省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产业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

1.4、爆发期——“互联网+”体育场馆融合发展(2015年-至今)

2015年的政府报告中提出的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部分企业在政策红利的驱动下,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场馆及其相关服务产业,例如趣运动截至2016年7月已经在30多个城市共计3000个体育场馆开通线上预约场地、查看实时体育场场馆状态等服务,球友圈是一款为用户提供赛事报名、场馆预约等多功能的APP。在这一时期,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互联网+”体育场馆企业,其开发的APP、网站主要涉及线上体育场地预定、教练员的预定、陪练服务、体育社交、运动竞赛的组织、线上运动技能的教学等内容,其运营模式基本为O2O网络运营模式,即线上发布场馆信息等,促进线下消费的运营模式。“智慧场馆”也是这一时期互联网体育场馆快速发展的产物,以信息化技术手段打破软硬件异域结构,实现了智慧硬件和智慧软件的协同联结,同时还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构建了体育场馆新型建设和运行管理模式。

同时,这一时期各地方省市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产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加快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健身休闲服务;201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2016-2020年)》的通知中指出:利用互联网平台为体育消费者提供便捷化的体育产品及其相关服务,提升居民的体育消费比重。2021年2月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大中型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和管理规范》,并明确了智慧体育场馆的定义、总体要求、系统架构、业务应用系统功能要求、保障管理。

2、“互联网+”背景下体育场馆产业的发展动力

2.1、政策动力:“互联网+”场馆产业的国家战略

政策作为国家战略顶层设计的行为准则,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体育产业发展、以及体育场馆发展政策的相继颁布和实施(如表1),“互联网+”体育场馆产业在上述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快速发展。政策作为促进各个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重要动力,同时为“互联网+”体育场馆服务转型升级指明了发展方向。如2015年《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作为我国“互联网+”行动战略的顶层设计,为我国“互联网+”体育产业、体育场馆服务给予了国家行政力量的支持。2016年《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体育服务,与此同时,部分省市地区加速推进“互联网+”场馆服务产业发展。2016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中提出: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现代公司化运营机制,探索在同一省(市、区)打造场馆联盟。

2.2、消费动力:“互联网+”消费群体的不断增加

消费是体育场馆服务及其产品的最终环节与目的。“互联网+”时代体育场馆服务依托于特定的技术手段与终端,同时随着线上消费手段、平台的多元化与不断更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体育场馆服务的消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的网民总体规模已大约占全球网民的1/5。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相较于2020年3月新增手机网民8885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7%。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通过线上终端进行消费成为新的时尚,而体育场馆服务业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成为全新的体育场馆服务营销模式。人们获取信息已不再依赖传统的媒介,而是通过手机APP、短视频等途径获取海量信息。因此,借助于互联网多数传统产业的营销方式逐步从线下升级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总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我国网民数量的上升,线上消费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主流营销、消费模式,体育场馆服务也不例外,互联网背景下线上消费群体的增加成为我国“互联网+”时代体育场馆服务转型的重要动力之一。

3、认识动力:“互联网+”理念认识的普遍接受

新事物从诞生到普及需要经过一系列过程,该过程是事物发展、扩张的过程,也是其受众群体从观望到体验再到接受的过程。“互联网+”最初应用到餐饮、网购等行业较为普遍,而随着网购APP的业务不断拓宽与延伸,美团等软件业吸引了众多健身房、运动中心、游泳池、体适能等场馆体培行业的入驻,这表明,体育场馆及其相关衍生服务已经实现了线上浏览、购买,线下体验,再到线上评价反馈的闭环。体育场馆服务入驻互联网终端平台,不仅丰富了场馆原有的营销手段与模式,而且突出表现在线上与线下场馆产业链的拓展和信息化带来有效营销。一方面,消费者在美团、大众点评等APP上,相关体育场馆服务的产品种类不仅丰富多样,可以实现筛选与甄别,而且还能以较为优惠的价格购买,这使得广大消费群体逐步接受并依赖通过线上平台购买体育场馆服务;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下,体育场馆运营方将互联网运营模式应用到场馆日常运营、营销中,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线上服务平台,开发更多服务产品,创新服务模式。

4、技术动力:“互联网+”服务技术的运用

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是体育场馆搭建线上网络服务平台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是促进体育场馆服务向“互联网+”转型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体育场馆从单一的线下服务模式向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的重要发展动力之一。互联网技术可以颠覆消费者在场馆内部的体验,例如通过互联网技术消费者省去的繁杂的购票、验票等环节,采用电子票务系统不仅能提高场馆的运行效率,还提升了消费体验,杜绝了假票、黄牛票等现象。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可实现收集场馆服务消费者运动数据,并对其进行智能分析,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锻炼方案等功能,这是对传统体育场馆服务的颠覆。此外,网络技术还可为场馆的智能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例如提高场馆安全保障,软硬件一体化,进而提升场馆整体运行效率,从而实现场馆的科学管理。

5、平台动力:“互联网+”营销平台的搭建

“互联网+”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了传统体育场馆的生态链模式,同时增加了智慧化服务平台的建立,体育场馆线上发展是互联网时代的先进的动力,因此建立有效的场馆线上营销平台,形成集群化的场馆产业集群,对于场馆方和用户方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互联网平台的建立是促进信息的广泛传播,让用户提前了解场馆信息,以便规划好运动路程,提升用户体验。

当前,体育场馆服务入驻互联网平台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以电商的身份入驻第三方平台,例如美团、淘宝等平台。该种模式较为简单,无需单独开发软件,只需将场馆的服务产品上线至相应平台便可实现其功能,该模式利用成熟平台期人流量较大,但第三方平台也会抽取佣金;二是,脱离成熟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单独开发制作场馆网络平台,专门为本场馆服务,该模式需要场馆开发独立的APP、小程序、公众号,虽然无需向第三方平台缴纳佣金,但专属APP使用用户较为局限,人流量相较于第三方平台较少。因此,体育场馆服务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建立,成为智能化与便捷化的重要路径,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体育场馆信息,新增的参与方式。动态监控体育场馆的实时状态,保留用户搜索、查阅、预定习惯,建立体育场馆数据库,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个性化的服务,极大增强了体育场馆服务可持续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吴秋盈.“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现状与推进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36).

[2]唐雪飞.智慧基础教育云重塑区域教育信息化新生态[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3).

[3]张强.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20.

[4]宋德海,曹晓东,张兵.新时代竞技体育助力全民健身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0(06).

[5]杜绍辉.全民健身视域下智慧化体育场馆建设困境与优化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03).

[6]朱俊鹏,王雨乐,杨小银.“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体育场馆服务产业发展趋势探析[J].辽宁体育科技,2022,44(05).

[7]史建国.报纸文艺副刊与当代国人的文学生活[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06).

[8]李东鹏,梁徐静,邓翠莲.“互联网+”背景下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动力和创新路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