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的逻辑进路
2024-10-10戴海燕王习贤
摘要: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群众路线的创造性运用,也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制胜密码。党在长期的接续奋斗历程中,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的源头活水,并把它作为党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的基本遵循,又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情况,从理论、历史和现实进路上,依据党在各个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和依靠群众,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逻辑进路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4)05-0051-07
党的群众组织力是党的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就是一部我们党动员群众、团结群众、带领群众共同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如何有效地密切联系群众,凝聚群众共识,激发群众动能,发挥宣传、动员和组织的政治功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加速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新时代新使命赋予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的理论进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党的群众组织力这一重要概念,但是当我们翻开厚重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时,就会发现在许多经典名篇中都有论述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以及如何动员、组织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重要论述。从组织主体维度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1]413它们不代表任何特权阶级,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在同资产阶级作斗争的过程中总是冲锋在前,宣传教育群众,组织带领群众进行罢工和武装斗争,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在《共产党宣言》的最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呼吁和号召全世界的无产者都联合起来,指出他们在同资产阶级作斗争的过程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是他们对全世界无产者发出的战斗号召,也是他们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必胜信念。从党的初心使命维度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1]411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党领导人民群众夺取政权,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从知行合一的维度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家,撰写了大量光彩夺目的重要著作和文献,为人类的思想史增添了丰富的文化瑰宝。马克思恩格斯也是举世公认的革命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身体力行,经常深入德国农庄和工厂了解农民和工人的疾苦,探究农场主和资本家剥削农民和工人的秘密,认为其根源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恩格斯在英国曼特斯特工厂做督工时,也经常深入工人之中去,了解工人备受压迫和剥削的实际状态,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更加深切的感悟和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常参加工人运动,唤醒和动员工人阶级组织和团结起来,与不合理的私有制社会作坚决的斗争。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工人组织的正义者同盟,后来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推动下,将正义者的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同盟,并将“人人皆兄弟”的口号改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从理论与实践上促成了第一国际的诞生。
革命导师列宁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经常深入到工人、农民和士兵之中,了解他们的疾苦和诉求,组织、宣传和发动群众,根据战争和建设时期的不同情况,及时调整国家政策,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不仅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且也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开始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苏联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群众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集中表现于以下四个重要方面。第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列宁深知无产阶级政党取得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重要性在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他认为党的活动应该是帮助工人进行阶级斗争,党的任务不是代替工人阶级进行斗争,而是引导工人阶级,帮助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利益,认识到阶级斗争的必要性,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理想。第二,坦诚地向群众说明当前的困难和任务。列宁强调,我们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我们党和苏维埃政权把当前一切困难和任务直接告诉劳动群众,我们能向群众说明为什么一个时期要用全力抓苏维埃工作的某一方面。只有广大工农群众理解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才能支持和参与到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来。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中就曾经说过:“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2]第三,要对人民群众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自发地在工人阶级中产生,如果不把苏维埃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想灌输到工人群众当中去,就不可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胜利。因此,我们共产党人要以理论家、宣传员和组织者的身份投入到群众宣传中去,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向工农群众做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引导、发动和组织群众活动。第四,列宁为了防止党脱离工农群众,克服官僚主义,写了《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给代表大会的信》《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五篇政治遗嘱。他在其中的一篇遗嘱、也就是1922年写的《给代表大会的信》中明确指出要着眼于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着眼于党的制度改革,要吸收很多工人和劳动农民出身的共产党员参加到中央委员会。他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工人和劳动农民党员改造我们糟透的机关。如果不实行这种政治改革,我们中央委员会就会脱离群众,遭到很大的危险。但是,遗憾的是列宁英年早逝,他关于反对官僚主义,改组工农检查院等方面的很多重要设想都没有来得及实现,这也为苏联后来在实践中形成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埋下了伏笔。
二、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的历史进路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紧紧依靠人民,组织和带领人民创建革命根据地,进行武装斗争,找到了一条不同于苏联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长达28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又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走出了一条立足于基本国情、借鉴苏联经验、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自此使中国人民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探索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正确道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把标语作为宣传党和红军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载体,向广大人民群众公开宣示党的主张,明确指出党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人民谋福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党总是从解决人民群众利益问题入手,引导群众认识自己利益,自己解放自己。在此期间,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积极动员和组织群众参加和支持土地革命战争,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创建了一系列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我们党审时度势,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又写下了《论持久战》等光辉著作,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提出联合抗日,一致对外的正确主张。充分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施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开展抗日民族救亡运动,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依据主要矛盾的转化,及时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的正确主张,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做好支前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启发他们的思想觉悟,增强他们支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及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恢复了各行业生产,改善了人民生活,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步入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写下了《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一系列经典名篇,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确立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探索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民主协商制度,提出吸收更多工农兵代表参与到国家政治建设中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和荣辱与共”的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调动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顺了党同人民、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夯实了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基础。在经济上,我们党强化了顶层设计,坚持系统思维,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沿海与内地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虽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挫折,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国家既无内债,也无外债,为后来社会主义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科技上,我们党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善于动员和调动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培育科技人员的家国情怀,引导和协助海外优秀科技人才回国报效祖国,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优厚的生活条件和科研工作平台。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努力,我们国家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确立起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对此邓小平也有过论述,他在1988年10月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发表《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一席之地》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明确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3]在文化上,我们党制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大众化,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放下身段,深入基层群众,深入到人民的火热生活中,创造出人民需要的喜闻乐见的作品,鼓励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在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新科技革命扑面而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筹帷幄,抓住机遇,及时把战略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明确提出,发展就是硬道理,一切问题和困难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得到解决。而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则是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党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探索出一条从农村改革到推进城市改革的正确道路。首先从安徽凤阳农村的18名农民自愿组织开始,创造性地探索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多年来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体制,把农民的收成与家庭收入紧紧联系起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同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他们抢抓农时,精细管理,当年就获得农业大丰收,改变了过去凤阳农村十年就有九年荒,老少爷们被迫乞讨走他乡的局面。然后,一组带一组,一村带一村,进而辐射全国各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像雨后春笋一样迸发出来,开启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热潮。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工厂企业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国有、集体企业也开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减少计划,面向市场,发展个体经济和私人企业,逐步允许外资企业来我国办厂,从点到面,从沿海到内地,一场轰轰烈烈的企业改革拉开了大幕。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促使政治体制的改革,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上了一条改革开放的致富之路。
20世纪末,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敌对势力和右翼学者莺歌燕舞,弹冠相庆,大肆鼓吹社会主义终结论。江泽民同志受命于危难之际,紧紧抓住党的自身建设这个牛鼻子,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要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要带领人民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发挥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的主体作用,稳住阵脚,办好自己的事,突破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瓶颈,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的福祉。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要推动民主法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法治,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要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需求,反映群众意愿,解决群众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
历史车轮步入千禧之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和组织人民群众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不能以单纯的GDP论英雄,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路线,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既要讲究经济效益,又要讲究社会效益。要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社会正气,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耕种补贴,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城市,大力发展个体经济、民营经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稳步提高城市离休、退休职工待遇,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的现实进路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的战略高度,首次明确提出“群众组织力”这一重要概念,并将这一概念纳入到党的执政理论体系之中,同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和社会号召力共同作为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重要能力,作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总体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对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的重要论述主要集中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
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把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凝聚起来,首要的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利益始终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变得日益多样化和多层化,不仅对食品安不安全、居住得好不好等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期盼,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优美环境和清洁空气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礼记》大学中讲:“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作出庄严宣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4]因此,要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聚焦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新期待、新需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群众实现当家作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唯有如此,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听从党的号召、跟随党的步伐、接受党的领导,永远和党坚定地站在一起。
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群众路线始终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5]27。回顾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波澜壮阔的宏伟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就是依靠发动、宣传和组织人民群众而建立起来的,同样也是依靠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而成长、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因此,必须弘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实际行动,将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当中。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经常到农民群众家中走一走、看一看,深入群众、扎根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同时也要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寻常百姓家,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投身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火热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千千万万人民群众都上了网,网络由此成为人民群众聚集的新空间和生产生活工作的重要平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创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方式方法,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6]61,他特别强调要善于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好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真正“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6]62。由于制度具有管根本、管长远的稳定作用,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也要发挥好制度的作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他说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既要立足当前、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5]378-379。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7]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具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党的决策部署和团结服务群众的政治功能,是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首先就要巩固党的组织阵地,全面扩大覆盖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全面加强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做到哪里有人民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从而形成基层党组织严密而坚实的组织体系,增强党团结动员群众的能力。其次,也要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解决损害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为此,他带领全党从作风建设来切入,深入扎实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确保党的肌体永葆健康,从而提升了党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6.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9.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5.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中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7]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3.
责任编辑:周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