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月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2024-10-10梁金花向建华
广西三月三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凝聚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文化资源。广西三月三节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传教育工作格局,务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助力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助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共同目标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都要聚焦于此。[1]广西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是祖国的南大门,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时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2]充分肯定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就,同时也为广西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自治区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同向同行,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并将其纳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1+1+4+3+N”目标任务体系,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对示范区建设作出全面部署。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明确强调,广西zUeCnLGj0xnMdQQt3Zd2Bg==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3]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广西三月三传统节日为载体,深入打造“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节庆品牌,充分利用节日内生力,推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做好民族工作,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4]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5]
(一)丰富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要从青少年抓起,广西三月三为开展各族青少年跨区域双向多样化交流活动搭建桥梁,通过民族团结教育、研学之旅、社会实践交流等活动,有利于促进各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包容欣赏、相互学习帮助,让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华民族,领悟中华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将爱我中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植根青少年心灵深处。2024年三月三期间,吉林“小雾凇”与“小砂糖橘”携手开启“交换春天”互动游学之旅,“小雾凇”们通过唱山歌、品美食、穿特色服饰等互动交流了解广西三月三文化,加深“南北一家亲”“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真挚情谊。梧州举办“粤桂一家亲·情浓三月三”粤桂青少年研学交流活动,加强两地青少年交流与沟通,增进粤桂两地青少年的友谊。宾阳县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共同举办“三月三”宾阳·赛罕心连心少年儿童“云交流”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云直播交流互动拉进两地青少年的距离,促进两地文化的交流,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双方签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共建协议和结对子交流合作协议,推动两地青少年实现多样化持续交流。这些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文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旅游促“三交”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自治区充分落实《“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桂在行动”实施方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文化旅游发展全过程,以广西三月三节日为契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民族文化、边关文化、红色文化等与旅游融合发展,结合各地的非遗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地、民族团结基地等,在旅游业中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推出集民俗、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三月三旅游路线,既能欣赏山水之美、领略边关之奇又能体验民族之炫,打造“吃、住、玩、购”一体化服务,全面提升游客参与度、体验感和获得感,更好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相约游广西”是三月三板块活动之一,自治区文旅部门向全国游客推介多条精品旅游路线,涵盖了广西各地景区、美食、非遗体验等内容,推出33消费券、景区门票五折、酒店住宿打折等优惠措施,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到广西游玩。2023年三月三假期,全区接待游客1360.99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10.9%;[6]2024年,全区接待游客2353.91万人次。[7]各地游客在体验民族风情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促进各民族群众在和谐氛围中增强交流交融,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感情,个人与群体之间加强身份认同和集体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自治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广西三月三节庆活动走出广西,传到广东、北京等地,也走进了港澳台,中华一家亲——桂台各民族欢度“广西三月三”大联欢活动、三月三走进港澳系列活动,让港澳台同胞与内地群众共同体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将自己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强两岸一家亲感情,加深与内地人民群众的深度交往交流与合作。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眭之魂。[8]广西三月三是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也是展示中华文化的盛宴,是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动体现,有效促进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助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广西三月三有唱山歌的风俗习惯,柳州举办“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多个地区不同民族的优秀歌手齐聚龙城一展歌喉。南宁市打造“民歌一条街”让人民群众近距离接触民歌文化,举办《新民歌大会》、大地飞歌晚会、歌王争霸赛等形式丰富的民族歌会,促进各地民歌文化互鉴交融,增强对民歌文化的认同。第三届“壮美霓裳”广西民族服饰秀集中展示广西12个世居民族一百多套精美的服饰,从工艺、技法、款式上生动展示悠久的民族服饰文化。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上,黑龙江、贵州、新疆等十几个省的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非遗项目荟萃邕城,充分展示我国灿烂多姿的非遗文化。在“民族体育炫”系列活动中,抢花炮、独竹漂、背篓绣球等十几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美食展上五色糯米饭、恭城油茶、柳州螺蛳粉等美食让群众目不暇接,各地美食文化得到生动展现。大型文化展演活动展示民族文化多样性,体现民族文化魅力。以三月三作为载体,展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美食文化、非遗文化、民族体育文化等,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将各种中华文化符号不断呈现在人们眼前,让人民群众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中华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助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二)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9]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0]三月三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治区打造“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节庆品牌,在节庆活动中,既保留文化原有的传统性又结合时代融入新潮性与时尚性,潮玩、AI、创意的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数智赋能、非遗+新潮、传统+科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再是传统刻板的方式。《新民歌大会》是民歌的创新创造、潮改潮唱,充满创意和想象力,让民歌不再局限于民族和原生态的歌曲,将民族特色语言和其他文化融入其中,也将各地的潮流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起来,对歌曲进行改编和创新。如《找茶》结合说唱、混搭和彩调唱腔的元素,吸纳广西的茶文化、山歌文化和戏曲文化;“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闭幕式首次把舞台设在八桂大地的青山绿水间,大改以往风格;“潮起三月三”创意设计大赛紧扣“三月三”主题,融合广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部分作品巧妙运用了AI技术,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壮美霓裳”广西民族服饰秀华彩纷呈,通过走秀将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有机融合;《印象·刘三姐》通过现代科技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实景演出的方式向观众展示。自治区始终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与科技,不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推出民族文化精品力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格局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5]广西三月三是广西人民共享的传统节日,其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提供良好契机。搞好社会宣传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广西三月三各项活动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公共场所提供良好条件。同时,画好线上线下同心圆,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补作用,扩大新媒体宣传力度,线上引爆节日热点,线下活动承接流量,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氛围。
(一)线下宣传
首先是进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育活动载体为辅,组织各级各类学校结合三月三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知识竞赛、宣讲团宣讲、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给学生埋下爱我中华的种子,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其次是进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基层社区抓起。每到三月三许多社区都会举办相关活动,如南宁蟠龙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幸福嘹啰唱不停”为主题的三月三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交往交流平台,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加强空间嵌入、文化嵌入和心理嵌入。最后是进各类公共场所,在三月三期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在商场、街道、公园等公共场所及各实践教育基地,通过设立展板、发放宣传材料、悬挂宣传标语、图片展示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在广西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图书馆举办文化专题展,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通过观展增进对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通过线下社会宣传教育,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线上宣传
互联网、新媒体是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渠道。搭乘网络发展的快车道,联合新媒体对为期一个月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进行专题报道,线上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此外,线上引爆三月三节日热点,也带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宣传,构建“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新模式。2023年多家中央新闻媒体和境外媒体、国内外短视频平台、区内各级主流媒体累计推出三月三专题报道、重点报道、短视频52万余篇(条),新媒体总点击量超43亿次;[11]2024年“潮玩三月三 相约游广西”文旅宣传片在新媒体平台播放量超过1000万次,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闭幕式特别节目在140多家直播平台上的总关注度达3.57亿。[12]举办“三月三”民族电影文化周及电影惠民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网络有奖答题、“三月三”网络短视频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大影响力,通过影视剧、文艺产品、宣传片等,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和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传播渠道。
务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精神层面的问题,也要以经济发展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源,经济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每年三月三广西各地都会立足地方特色资源,以民族文化为依托、以民族团结为凝聚力举办隆重的节庆活动,八桂大地载歌载舞,营造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和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节日氛围,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民俗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和消费,特色服饰、绣球、美食等销量直线上涨,也吸引众多外部企业、资本进行投资,推动广西各地经济创收。“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旅品牌围绕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化等开展活动,推出一体化旅游产业链,也为广西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三月三已成为广西激活地方经济的重要节日。近几年来,广西各市三月三的旅游消费均达上亿元,2023年全区接待游客高达千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5.8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8.2%。[6]2024年,三月三假期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实现双增长,实现旅游收入205.42亿元;六堡茶、螺蛳粉、百香果等桂品直播带货商品交易额达1.12亿元。[7]广西三月三充分挖掘民族节庆蕴含的经济价值,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结 语
广西三月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文化资源,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大宣传教育工作格局、务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基础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推动广西三月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做深、做细、做实,凝聚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把握战略定位坚持绿色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载《人民日报》,2023-06-09(001)。
[2]新华社:《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载《人民日报》,2021-04-28(001)。
[3]新华社:《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载《人民日报》,2023-12-16(001)。
[4]新华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载《人民日报》,2021-08-29(001)。
[5]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
[6]《广西打造“壮族三月三”助力“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计划”》,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2305/1164267.shtml,2023-05-22。
[7]孙鹏远、许丹婷、徐哲等:《畅享文化盛宴唱响时代强音》,载《广西日报》,2024-05-13(001)。
[8]新华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载《人民日报》,2021-03-06(001)。
[9]新华社:《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载《人民日报》,2022-05-29(001)。
[10]新华社:《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载《人民日报》,2022-09-27(001)。
[11]《共赏壮美好风光同唱团结奋进歌——国内外媒体聚焦推动“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火爆出圈》,http://sub.gxnews.com.cn/staticpages/20230504/newgx6453c2c2-21149608.shtml,2023-05-04。
[12]许丹婷、黄伟源:《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实现双增长》,载《广西日报》,2024-04-15(001)。
作者简介
梁金花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向建华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边疆治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