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旅游民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发展研究

2024-10-10田冬雨

新西部 2024年9期

大众旅游快速崛起,人们对文旅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旅游发展应是协同共进关系,而旅游民宿因其特殊的发展形式,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有效融合发展。基于文旅融合发展视域,分析旅游民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发展关系,认为旅游民宿可以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亦能丰富旅游民宿文化内涵,并结合广西旅游民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二者互动发展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指引作用。从新质生产力基本逻辑出发,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驱动力。对于文旅产业而言,新质生产力可以提升文旅创新能力,全面推进文旅产品和文旅业态的创新,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广西旅游民宿发展势头强劲,民宿发展也促进了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广西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民宿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促共进、协同发展,将极大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旅游民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发展关系

(一)旅游民宿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实践中涌现出多样化的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通过多方利益主体的协同发展,积淀形成非遗“两创”的中国经验,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了中国智慧。[1]旅游民宿作为旅游业中一种新兴蓬勃发展的重要组成业态,可以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发展。旅游民宿的建立主要依托当地民居建筑,同时提供体验当地生产生活方式的功能,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属于生产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且许多特色民居的建筑技艺本身就是非遗文化。民宿这种特殊的发展形式为非遗的活化传承提供了相应场景,包括非遗技艺的展示与体验活动、非遗产品的展示与售卖等均可以在民宿场景中进行。同时,“非遗+民宿”发展模式还可以衍生出很多文旅产品。文化遗产的“旅游式活化”就是将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而又不影响其保护传承,从而达到活态传承的目的。[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旅游民宿文化内涵

非遗与旅游共生互促,不仅促进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同时也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丰富了旅游产品,实现非遗与旅游的双向赋能。当前,旅游民宿发展正经历转型升级过程,粗放型发展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随着民宿同质化问题的不断凸显,提升民宿品质丰富文化内涵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一种地域特色文化的典型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旅游民宿提升文化内涵提供一条有效途径。一方面,从非遗空间分布来看,乡村非遗的数量类型丰富,旅游民宿也多位于乡村地区,在地域层面二者可以有效结合。另一方面,从非遗发展形态来看,非遗技艺展示、非遗产品生产、非遗传承人培育等均可以同民宿有效融合,这种文化吸引力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关注民宿、选择民宿,在丰富旅游民宿文化内容的同时,助力民宿可持续发展。旅游民宿作为旅游产业中全新的一种发展业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可以融合互动发展。

广西旅游民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一)广西旅游民宿基本情况

广西旅游民宿以桂林阳朔为代表,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2018年成立阳朔民宿学院,目前阳朔民宿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广西旅游民宿市场发展迅速,具有一定规模。民宿发展与各地旅游业发展关系密切,从区域分布来看,广西民宿主要以桂北(桂林)、桂南(北海)等热门旅游目的地为主,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推进,崇左、贺州、柳州等地民宿数量不断增加。广西旅游民宿种类产品类型繁多,包括景区依托型、古镇依托型、农业依托型、海岛依托型、民族风情依托型等。广西也存在民宿行业发展同质化问题,以农庄、农家乐、家庭旅馆等低端经济型民宿为主,总体品质不高。核心产品较为单一,仍以提供简单的住宿、餐饮、农事体验为主,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缺少对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无法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民俗风情文化等特色体验型产品,文化特色不够明显,需要提升文化内涵。[3]服务形式单一,服务水平较低,管家式服务、导游服务等多样化服务形式欠缺,专业化人才缺乏等问题,也直接影响广西旅游民宿的发展与民宿品质的提升。

(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广西是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区常住人口的37.6%,世居民族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其中壮族占全区常住人口的31.4%。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广西本身的民族流变和外来民族的移民活动共同造就了其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4]截至2023年底,广西拥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到1115项,70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有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广西拥有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依托壮族织锦技艺的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和依托陶器烧制技艺的广西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从非遗区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桂中(南宁)、柳州北部(三江)和桂林中部等地区,与广西少数民族的具体分布区域和旅游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从非遗类型来看,包括表演艺术类非遗,传统工艺类非遗,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类非遗,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类非遗,有关自然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类非遗。综上来看,广西旅游民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区域上具有协同发展的天然优势,可以有效地进行深入融合、共同发展。

广西旅游民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发展策略

(一)夯实旅游民宿与非遗互动发展保障机制

1、加大政策支持

出台关于旅游民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促进发展的支持政策,推动广西旅游民宿与非遗深度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民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经营中,尤其是具有丰硕非遗资源的阳朔、三江、融水、南宁等地,突出打造非遗民宿品牌,对于推动非遗活化传承的民宿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奖励。

2、建立制度保障

统筹协调区内民宿与非遗相关管理部门,如区文旅厅、非遗保护中心、各地博物馆等,建立民宿与非遗协同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出台民宿与非遗协同发展保障制度文件。同时,通过政府搭台,鼓励专业院校、相关企业、科研机构等参与民宿和非遗发展,形成共促共进合力。

3、强化营销推广

通过各种传播手段,营造广西“非遗+民宿”主题氛围,结合广西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如壮族三月三、侗族花炮节、瑶族盘王节等,开展入住民宿体验非遗系列活动。发挥新媒体平台传播作用,对非遗节庆活动进行直播,同时也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对非遗和民宿相关产品进行销售,塑造广西“非遗+民宿”文旅旅游形象。

(二)打造“非遗+旅游民宿”特色主题产品

1、非遗元素+民宿设计

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民宿的建造设计过程中,让非遗文化渗透到民宿场景氛围,让游客在入住民宿的每一处都可以感受到非遗文化。如在民宿公共区域或客房中,将壮族铜鼓舞、京族独弦琴等表演类非遗的乐器摆放其中,将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竹编等非遗制作过程通过挂墙图画进行展示等。

2、非遗展示+民宿体验

将非遗技艺展示融入到民宿场景中,丰富民宿入住体验活动,让游客在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在民宿开展如壮锦制作、陶器制作等非遗体验活动,学唱彩调、邕剧等非遗戏曲和曲艺,试穿壮锦等少数民族特色服饰,制作并品尝米粉、龟苓膏等非遗美食,让游客同非遗传承人进行面对面交流,在真实场景中感受非遗文化。

3、非遗商品+民宿场景

民宿不仅可以提供住宿功能,同时可以为非遗商品提供传播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生产性属性,部分非遗资源可以产出各类商品,可通过民宿进行展示和售卖。如钦州坭兴陶艺制品、壮锦制品等均可以在民宿的公共区域进行展示,游客在欣赏非遗制品的同时,还可以将非遗商品带回家继续感受其文化魅力。

(三)积极培养复合型高质量数字文旅人才

1、职能部门人才培训

发挥各地文旅部门、非遗保护中心等相关机构平台优势,积极开展民宿经营管理人才和非遗传承保护人才的培训活动。如在非遗传承人培养方面,职能部门应积极搭建平台,招募愿意从事非遗技艺传承和保护的人员,开展专项技艺学习和培训,尤其是对于一些传承人较少的非遗技艺,更应该通过职能部门协调及早寻找合适的非遗传承人。

2、专业院校对口培养

非遗的活化传承与旅游民宿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专业人才,而相关专业院校则是培养此类人才的重要基地,尤其是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到复合型文旅人才的培养中。要充分发挥桂林旅游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相关院校的专业优势,为广西旅游民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发展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

3、企业协会转化输送

与民宿及非遗相关的行业企业,如非遗制品生产企业、旅游酒店等,本就拥有民宿与非遗相关人才,在民宿管家及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行业协会组织也应发挥其平台作用,如广西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广西非遗保护发展协会等,可以组织民宿从业人员与非遗传承人等开展素质和能力提升培训,助力行业人才培养。

结 语

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旅游民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也将逐步深入,广西在旅游民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均拥有特色区域发展优势,二者的互动发展前景广阔,其发展经验也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石美玉、詹雪芳:《旅游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中国经验》,载《旅游学刊》,2024,39(03):12-15页。

[2]宋瑞:《旅游发展与文化遗产:何以相促》,载《旅游学刊》,2024,39(03):10-12页。

[3]余菲菲:《池州旅游民宿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载《旅游纵览》,2023(01):192-196页。

[4]任爽、梁振然、殷敏:《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开发策略》,载《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23,43(02):343-350页。

作者简介

田冬雨 梧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民宿、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