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文创产业的路径研究

2024-10-10陈沛沛

新西部 2024年9期

如何让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得到更好地保护、开发和传承,成为当前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点方向之一。萧山花边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技术风格,但原有产业规模不断萎缩,非遗传承面临困难,传统技艺濒临失传。应积极寻求传统技艺与新兴市场的结合点,加大帮扶力度和产业引导,加强与高职院校等的合作,助力萧山非遗融入文创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国家文化和历史积淀的宝贵财富,是一种一旦缺失就难以再生的珍贵资源。开展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是整个社会成员的共同使命。新时代互联网数字化等新兴文化的冲击,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推广面临新的挑战和困境。而现代文创产业作为极富生命力的新兴产业,能够赋予文化新创意并以工业化的方式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文化产业在许多地方仍发展缓慢。如何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融合的平衡点,“用时尚激活传统,以传统引领时尚”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非遗融入现代文创产业的重要意义

(一)非遗融入现代文创产业是助推非遗活态化保护的重要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特定历史阶段留存下来的文化印记,有着专属于当时那个年代的功能属性和价值体现。但是进入新时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仅停留在学术研究和口头宣传层面。如果不能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赋予新的艺术价值和功能定位,则将会让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步入止步不前、慢慢消退的境地。相反,如果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精髓要义的前提下,通过产业化改良相关产品的生产效能,降低生产成本,帮助其以文创产品形式进行产业化运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保护和发展壮大,提供了新契机。

(二)非遗文创产业化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经之路

随着新消费时代的来临,文创产品之所以不断被国人所喜爱,是因为它并非单纯的消费品,而是承载着文化内涵,能够让人找到价值归属,体现文化层次和性格爱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不断提升文创产品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助力文创产业形成更具中国标识、地方特色的产业链条和市场。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国内外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的文化创意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输出,不仅能够有效增强我国文化输出量,提升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效能,也能进一步让世界更多领域不同地区人民,更为生动形象领会感受中华民族的独有特色和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

萧山花边等非遗融入文创产业的现状

萧山花边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技术风格,展现了手工艺人精湛的工艺技巧。然而,进入新时代,萧山花边的传统技艺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原有产业规模不断萎缩,非遗传承面临困难,传统技艺濒临失传。非遗通过文创产业实现活化利用,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探索。

依托艺术品行业的技艺传承与保护。萧山花边同南宋官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在文创产业中属于艺术品类。“杭州市萧山区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立项扶持项目一览表”显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项目有萧山花边施华洛世奇烫钻应用设计项目、仿南宋官窑花道器具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唐越窑秘色瓷茶具的研发与生产项目、萧山花边技艺传承和技艺创新设计研发项目、萧山花边的保护和传承——花边培训基地项目、南宋官窑文化国际展项目等6项,占总数的11.7%。其中,涉及萧山花边的项目共3项。同时,随着管理经营者的年轻化,很多80后、90后花边经营者和手工艺传承者,开始尝试加入文创元素。例如通过包装年轻化、主题图案设计、国潮风尚结合等,为当代花边技艺加入更多文创元素。

借助文化会展业的展示与宣传。萧山花边也通过各类会展提升知名度。2010年上海世博会,萧山花边传承人戴水珍登上世博大舞台,参加浙江传统手工艺展览现场表演——手绣花边项目。此外,通过全国文博会、杭州西博会、广交会等大型展览活动,坎山镇“萧山花边节”、武林市集等,推广宣传萧山花边等非遗项目。

萧山花边融入文创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基础薄弱融入动力不足

市场配套不足,金融服务体系亟待完善。资金缺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文创产业面临的最直接问题。很多萧山花边小企业融入文创产业是不错的选择,却需要改变现有生产模式,让很多本就举步维艰的花边企业面临资金难题。本土花边产量和产业规模极小,整体实力较弱。20世纪70年代初萧山花边产量不断上升,在80年代初达到顶峰后逐渐回落。产业经营人才稀缺,非遗技艺后继乏人。萧山花边这类非遗传承主体多为手艺人,坎山花边站是目前萧山仅存的手绣花边基地,国家级、省、市、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未超过10人。

(二)营销观念较为保守落后

我国目前的非遗保护形式,主要有抢救性保护、记忆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法律性保护、研究性保护等。从萧山文创办的非遗类文创项目来看,萧山花边等非遗项目融入文创产业,前三种保护形式较为常用。大多是停留在对传统技艺的恢复和传承阶段,很少开展研究性保护,即通过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探索新形态、新模式,拓宽传承创新、活化利用新空间。很多非遗手工艺人不认为文化创意能帮助传统手绣花边,而认为自谋销路和资金投入才是加强传统手绣花边生命力的最好办法。

(三)处于起步阶段精品项目少

一些萧山本土花边企业也尝试接触和利用电商互联网等新渠道,开展文创品牌创新,但相关文创类非遗作品很少有所突破。小部分萧山花边技艺传承人、萧山重点花边企业负责人曾经尝试打造文创品牌,但是由于企业自身力量有限,未能形成行业合力,仍然以非遗本身以及简单的衍生品为主,并未形成具有市场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文创品牌。另一方面,很多文化创意过分追求市场效益,背离甚至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精髓,或是将非遗技艺随意通过市场手段简单复制推广,工艺质量得不到保证,也使传统手工技艺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四)品牌塑造与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

萧山手绣花边作为一种传统手工技艺,仍保持着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作坊式运作模式。在传统品牌上,虽然萧山花边厂在民国时期多达30多家,20世纪中叶坎山挑花女达30余万人,但并没有一家花边坊成为老字号知名品牌。附加值不高也是萧山花边的一大难题,没有新工艺、新亮点、新用途,萧山花边的销售困境难以打破。

推动地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融入文创产业的建议

(一)积极寻求传统技艺与新兴市场的结合点

很多非遗技艺和萧山花边一样,都是特定时代留存下来的历史记忆。在民族复兴和国学文化不断流行的大背景下,线上线下结合体验式新零售方式,有望成为传统技艺与新兴市场相结合的又一突破口。凭借原生态手工进一步发展和花边相关的新产品,例如,将花边与家私装潢、床上用品的制作相结合,让传统手工艺术融入百姓现代生活;将非遗和创意礼品开发相结合,制作特色地区礼品,为地区代言。同时,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发能够有效借助文创产业体验非遗文化的创意项目,帮助青少年加深对非遗的认识和理解。

(二)探索传统非遗融入文创产业的多条发展途径

鼓励花边等传统非遗项目,结合自身需要和不同类别的文创企业合作。通过和设计服务业合作,研发新型花边使用途径,将花边使用从装饰扩展到家私、服装、鞋类等多个渠道。与现代传媒业、教育培训业合作,宣传花边等非遗的潜在市场和困难瓶颈,让更多的人共同思考,集思广益。将花边等非遗技艺作为培训项目纳入下岗再就业平台,不但有助于传统手工的延续发展,也为失业人士提供学习手艺维持家庭生活的机会。与动漫游戏业相结合,在动画片、游戏中融入花边等非遗制作内容,让相关人士认识、了解传统非遗技艺。

(三)加强与高职院校合作助力非遗融入文创产业

鼓励高职院校开设与非遗相关的课程,让传统非遗技艺进入学校;加快培养文化创意专业人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通过在课程设置中融入非遗文创类课程,不断开设具有科学性、多样性和适应性的课程;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推动跨专业、跨学科科研课题研究;在教学目标、学生实习、学业就业等环节,不断发挥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与文创企业、非遗项目开展校企合作。搭建文创产业服务平台,不断扩充现代教学和实践资源,以“文化、创意、服务”为切入点,在保护、传承和开发本土非遗基础上,探索高职院校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文创产业的有效路径。

(四)加大帮扶力度和产业引导

积极谋划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文化产业化的精品主题。完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文化创业人才政策。加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向青少年、社会大众等不同群体的传承性培训。帮助相应企业培养引进文创人才。积极为非遗项目创造交流展示平台。持续为萧山花边等非遗项目提供文化创业探索交流和展示平台,通过新渠道和新尝试激活原有的技艺和生产模式。积极开展相关学术研讨,交流探讨非遗传承的成功经验,提出新思路,规划新发展。“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鼓励萧山花边等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类文创活动,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文创产业新模式、新途径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施洁芳、马晓音:《非遗传承视域下高职院校助力地域性文创产业实现新发展》,载《文化产业》,2023(29):142-144页。

[2]方亮、施安丽:《萧山手绣花边已成明日黄花?》,载《杭州日报》,2008-05-06(003)。

[3]陈思琦、李雨竹:《非遗融入文创产业发展的模式研究》,载《现代职业教育》,2020(52):14-15页。

作者简介

陈沛沛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萧山区分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