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产业化创新发展研究

2024-10-10黄昭彦

新西部 2024年9期

数字化时代,如何在遵循非遗传承发展规律和大众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呈现侗族非遗蕴含的深厚价值内涵?通过对侗族非遗传承现存问题、侗族非遗数字产业化对传承发展的意义进行分析,提出对侗族非遗实行数字化保护的策略,包括构建数据库平台,加强侗族非遗知识可视化表达,建设专题数字化交互平台,创新侗族非遗传承教育模式等。同时从政策扶持优化侗族非遗数字产业发展生态圈、侗族非遗资源数字化多元产业开发等方面,探讨了侗族非遗数字产业化措施。

201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1]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到2035年,“加强文物古迹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2]侗族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区),拥有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0余项。为促进侗族非遗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加快所处地区城乡融合步伐,需要从数字化保护、传承、创新和市场开发等多个方面入手,多措并举,推动侗族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实现非遗的产业化发展。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存问题

一是传承人缺失。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年轻人对侗族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导致传承人数量减少。而现有的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层次偏低,传承工作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二是文化认同感减弱。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侗族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逐渐减弱,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保护和传承的积极性。三是资金匮乏。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培训、演出、展览等方面的费用。然而,目前侗族非遗传承经济回报低,技术革新投入力度不足,制约了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文化交流单向化。目前,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靠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和体系。导致传承效率低下,传承内容容易失传或变形。五是缺乏市场化运作。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与市场相结合,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产业化发展。然而,目前针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运作相对较少,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和营销策略。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产业化对传承发展的意义

(一)数字化保护有助于长期保存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将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和展示,有效避免传统传承方式中可能出现的失传、变形等问题。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盛春等人在非遗保护中心的指导下,使用数字化设备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记录。这些记录不仅详细记录了技艺的每一个步骤,还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展示了技艺的特点和魅力。

(二)数字化传承有助于扩大传承范围和深度

借助网络平台、移动应用等数字技术,可以将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扩大传承的范围和深度。如贵州省黔东南州文旅局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线上侗族大歌教学活动。邀请侗族大歌传承人作为教师,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教授更多人学习和演唱侗族大歌。这些线上教学活动不仅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还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身参与到侗族大歌的传承中来。

(三)数字化创新有助于推动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发展

通过数字化创新,可以将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艺术、设计等领域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与科技公司合作,推出了一款名为“侗族鼓楼3D互动体验”的数字化产品。利用3D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将侗族鼓楼的真实场景进行高度还原,并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让公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侗族鼓楼的文化魅力。

(四)数字化产业有助于促进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进程

数字化产业可以将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市场化进程。如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推出“侗族文化体验之旅”,游客可以通过佩戴VR眼镜,身临其境地参观侗族的鼓楼、风雨桥等标志性建筑,感受侗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同时,AR技术也被应用于侗族的传统工艺展示中,游客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观看到侗族银饰、侗绣等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深入了解侗族文化的精髓。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指“运用数据采集、数字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展示等数字技术将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复制、可共享的数字形态”,[3]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的新型保护方式。

(一)构建数据库平台

1、侗族非遗基础数据库建设

旨在建立一个知识共享的特色专题数据库,其愿景是通过文献整理、田野采集等方式整合关于侗族非遗的专业知识库。

2、案例资源化数据库

针对侗族非遗的应用开发中多领域、多元化的数据需求结构(如侗族建筑技艺、侗族织锦技艺、侗族刺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的汇集、存储和整理,建立共享的数据资源库与相关设计规范,使得案例样本可无限再利用及数据共享,填补在侗族非遗衍生产品设计开发资源库的空白,打造面向领域应用的特色案例资源库。

3、侗族非遗门户网站建设

给数字化平台提供一个社会入口,为侗族非遗的传承、保护、展示和推广打造出一个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用户友好的平台。

(二)侗族非遗知识可视化表达

侗族非遗知识的可视化表达是一种将侗族非遗的文化内涵、技艺流程、历史背景等信息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技术手段。通过可视化表达,可以更好地帮助公众理解和欣赏侗族非遗,提升非遗的传承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1、图表与流程图

制作简洁明了的图表和流程图,展示侗族非遗的历史发展脉络、技艺传承谱系、制作流程等信息,清晰呈现非遗项目的内在逻辑和关系,帮助用户快速了解非遗全貌。如侗族鼓楼制作工艺流程图,从选材开始,到设计、削砍木材、搭建结构、装饰等各个步骤,用流程图的形式清晰展示。

2、动态图像与视频

制作高质量的动态图像和视频素材,展示侗族非遗技艺的表演、制作过程和文化背景,更加生动地展现侗族非遗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和兴趣。

3、数据可视化与分析

对侗族非遗相关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其呈现为直观的图表、曲线、地图等形式,从中展现侗族非遗的发展趋势、传承状况等信息,为非遗保护和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如侗族非遗数据可视化报告,收集侗族非遗相关的数据(传承人数量、年龄分布、技艺分布等),通过图表、地图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分析。

(三)专题数字化交互平台建设

1、数字博物馆与展览

建立侗族非遗数字博物馆或在线展览平台,将非遗实物、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进行整合和展示,让用户随时随地浏览和了解侗族非遗的珍贵藏品和展品,提供更加便捷地获取非遗知识的途径。

2、互动演示与模拟

借助AI、VR、AR、NUI技术和3D全息投影技术等数字化手段,制作互动演示和模拟程序,让用户亲身体验侗族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同时,让用户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技艺的细节和技巧,增强对非遗的感知和理解。

3、交互式故事叙述

利用交互式故事叙述的方式,将侗族非遗的历史故事、传说、文化寓意等内容以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现给用户,让用户更加深入地了解侗族非遗的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增强对非遗的情感认同和共鸣。

(四)创新侗族非遗传承教育模式

1、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利用线上平台,如在线教育平台、非遗专题网站等,制作高质量的侗族非遗教学视频、音频和互动课程。线下则组织定期的面授课程、工作坊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非遗技艺的学习和实践。线上线下相结合,既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能保证教学质量和实践体验。

2、校企合作模式

与高校、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合作,开设侗族非遗专业课程或培训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将侗族非遗传承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对非遗感兴趣并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同时,学校可以提供研究资源和师资力量,推动侗族非遗研究的深入发展。

3、社区参与模式

在侗族聚居的社区建立非遗传承中心或工作站,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非遗的学习和传承。通过社区活动mECiVnAU0fRrnEl2H/Wyeg==、节庆庆典等形式,促进非遗技艺在社区内的传播和普及。社区参与模式能够增强非遗传承的社会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

4、跨界融合模式

将侗族非遗与其他艺术形式、科技手段或现代产业进行跨界融合,创造新的非遗产品或服务。例如,将侗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将侗族服饰与现代设计融合,或将侗族技艺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等。跨界融合模式能够拓宽非遗传承的应用领域,增加非遗的吸引力和市场价值。

5、激励机制与认证体系

建立非遗传承的激励机制和认证体系,对在侗族非遗传承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给予奖励和认可。通过设立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等方式,提高侗族非遗传承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6、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非遗保护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非遗传承教育理念和经验。通过国际交流项目、国际比赛等形式,展示侗族非遗的魅力,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产业化探讨

数字产业化指将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转化为生产要素,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将数字技术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把技术优势化作经济和产业优势,推动数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形成数字产业链和数字产业集群的过程。

(一)政策扶持优化侗族非遗数字产业发展生态圈

1、提升侗族非遗品牌影响力建设

品牌是名片,是参与文化市场竞争的资本,也是推动侗族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非遗市场化平台,扩大非遗的品牌影响力,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支持产品研发。将侗族音乐、舞蹈、戏剧、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与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相结合,在文化产品重新设计、品牌形象建设上下功夫,用创意、创新、创造来打造更加适合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顶流品牌”。

开展数字化营销与推广。通过有效的数字化策略,如明确品牌故事、选择合适的数字化平台、增加互动体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进行数据分析与优化以及保持持续性与一致性等,将侗族非遗文化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增强其认知度和认同感,进而推动品牌的影响力形成。

2、支持创新型侗族非遗数字产业孵化

加大财政支持。一方面,资金扶持。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对创新型侗族非遗数字产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包括初创期的资金补贴、研发阶段的资金支持以及市场推广阶段的资金扶持。另一方面,税收优惠。对创新型侗族非遗数字产业企业,政府应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政策,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政府应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培养非遗数字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同时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市场对接与推广。政府应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文化展览、交流活动,为企业搭建市场推广平台,提高侗族非遗数字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侗族非遗资源数字化多元产业开发

1、与文旅产业融合

建立侗族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侗族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实现对侗族非遗文化的全面、深入保护和传承。深化数字化技术使用,提高非遗保护的效率和效果。建立虚拟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公众提供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增强非遗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强非遗文化传播与推广,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打造侗族非遗精品旅游路线。使用GIS技术和数字化导览系统对侗族非遗旅游路线进行空间分析,确定最佳路径和景点布局;同时为游客提供实时的导览服务,包括交通、住宿、景点介绍、路线导航、语音解说等。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侗族非遗旅游路线的精彩瞬间、游客体验视频等,吸引更多潜在游客。与在线旅游平台、OTA(在线旅行社)等合作,将侗族非遗旅游路线纳入其产品线中,扩大市场覆盖。

2、与教育产业融合

侗族非遗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原生状态、延续着民族的生命记忆、蕴藏着民族文化根源,[4]在情感、思想、文化层面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因此,需要教育产业深入融合。

侗族非遗与研学旅行结合起来。将侗族非遗资源聚集地打造成为具有代表性民族非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到此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这既可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侗族非遗传承与教育产业的良性互动。

侗族非遗融入就业教育。发挥老一辈非遗匠人的传帮带作用,为学生提供传统文化技能的培训,引导当地学生利用本民族传统技艺开展就业和创业实践,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传统技艺,实现就业和创业,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基础上不断传承文化,使文化遗产活起来。

3、与生态农业融合

文化与生态的结合。在生态农业项目中融入侗族非遗文化元素,如将侗族歌舞表演、手工艺等作为生态农业项目的特色内容。同时,在非遗数字化展示中突出生态农业的特色和价值,实现文化与生态的有机结合。

产品开发与融合。结合侗族非遗文化和生态农业资源,共同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产品。如将侗族非遗元素融入农产品包装设计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开发以侗族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线路和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消费。

农业观光与体验。结合侗族非遗文化,开发农业观光和体验项目。如建立侗族生态农场,让游客亲身体验侗族农耕文化和生态农业的魅力。同时,提供侗族非遗文化表演、手工艺体验等活动,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结 语

数字化技术是推动侗族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即在遵循非遗传承发展规律和大众传播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数字技术更好地呈现侗族非遗蕴含的深厚价值内涵,将侗族非遗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侗族非遗数字产业的创新发展。这一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形成多方合力推动侗族非遗数字产业化创新发展的良好格局。

参考文献

[1]马丽:《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的三重逻辑》,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7(06):124-130页。

[2]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182141130175071280&item_id=1182141130175071280,2020-11-03。

[3]李学孺:《非物质文化数字资源供给与推广策略研究》,载《经济研究导刊》,2020(26):32-34页。

[4]贾淘文:《首届中国文房四宝市场发展论坛举办》,载《消费日报》,2023-04-04(A03)。

作者简介

黄昭彦 桂林理工大学基础学科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