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率先扶持心理健康行业的可行性与对策
2024-10-10李平明
贵州高度重视并在全国率先扶持心理健康行业。中国心理健康行业发展不成熟、潜在需求人群庞大,贵州大健康和大旅游产业配套,气候和生态环境良好,这些决定了贵州率先发展心理健康行业具有可行性。贵州率先扶持心理健康行业的对策包括:率先向全社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宣传激起省内外潜在求助者求助心理咨询的动机,大力引进、培养心理咨询人才,探索把心理咨询纳入医保报销,扶持心理健康机构发展。
贵州经济社会要继续保持在全国强劲的发展态势,必须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抢占先机,在全省范围内发展一些战略新兴产业与未来发展产业。贵州应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框架下,把心理健康行业当作贵州的未来重要发展行业,在全国率先扶持,打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贵州率先发展心理健康行业的可行性
(一)我国心理健康问题人口多,求助意识不强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建设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随着物质生活的丰裕、文化水平的提升、不同观念的碰撞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公民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2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指出,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
如此高比例的焦虑风险和抑郁风险人群如何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呢?受中国人爱面子、含蓄、家丑不可外扬和消费习惯等的影响,只要没有达到临界点,这个风险人群一般选择默默忍受。中国人目前走进过心理咨询机构的人比例极低。如果老百姓进出心理机构像进出医院一样自然正常,那将是我国心理健康普及的一个极大进步。
(二)我国心理咨询人员少,素质参差不齐
心理咨询人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需要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剖析、外出进修和同行督导的人群。心理咨询人员自嘲为“咨询狗”和“垃圾倾倒所”。据央视对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赵旭东院长的采访,截至2017年底,我国专业精神科医师有3.34万人,心理治疗师只有约6000人,能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不到3万人。按照国际卫生组织的提倡:每1000人拥有1名心理咨询人员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那么,中国14亿人口大约需要140万心理咨询人员。3万与140万相比,相距甚远。能够吸引人才的地方,就有率先发展心理健康行业的先机。
(三)贵州大健康和大生态、大旅游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夏无酷暑,冬无严冬,是避暑天堂,是迷人的“天然公园”,也是红色旅游和民俗民风旅游的胜地。闻名遐迩的遵义会议旧址、黄果树瀑布、铜仁梵净山、赤水丹霞和西江千户苗寨等,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贵州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优势,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旅游、定居,进行身心康复和疗养,这些游客同样是潜在的心理健康行业服务对象。贵州可以延长产业链,面向全国大力发展心理健康行业,形成融合心理健康行业的身心一体的大健康与大生态、大旅游产业链。康旅一体,在全国领先,形成示范。
贵州率先扶持心理健康行业的发展建议
(一)贵州率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从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出发,从为一个人一生幸福奠基角度出发,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角度出发,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为了贵州率先扶持心理健康行业,贵州应率先向全社会进行八个方面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
1、生命至上教育
自杀、恶性伤人和致他人死亡等现象一直存在,是什么让一个人放弃自己的生命,或者夺去他人的生命呢?原因固然很多,其中对生命至上教育、生命敬畏感教育缺失是根本原因之一。贵州率先向全社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生命至上教育。人生中会遇到很多关系,会经历学业受挫、失恋婚变、事业失败和亲朋背叛等很多挫败。然而,在一件事面前,这些都是小事,这件事就是“死亡”。人生的本源(即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生命,无论遇到什么巨大的灾难打击,任何一个人都没有任何理由放弃自己的生命,也没有任何理由剥夺别人的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新再来,生命对所有人来讲都是最重要的,应该对生命存有敬畏感,这就是生命至上教育。
2、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问题是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导致身体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感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心理学普遍认为,青春期是危险期。贵州率先向全社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青春期教育。首先,要使青少年认识到第二性征出现以及身体迅速发生变化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正常阶段,因为一个人的恐惧往往来自于对某一现象的无知,认知上去了,恐惧就下来了。其次,让青少年明白青春期叛逆的原因是家长和老师严格的控制管理与青少年追求精神、心理上独立之间的矛盾。再次,可以对青春期青少年和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多聆听、多尊重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也要对青少年进行与父母沟通能力的训练。最后,引导青春期的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多与异性正常交往,努力读书,树立远大理想。
3、恋爱婚姻观教育
中国古代就有“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说法,指的是七岁之前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更具体说是指人一辈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都可以找到在七岁之前的童年找到心理创伤。婚姻负有繁衍下一代的天然职责,恋爱是婚姻的基础。一个人没有办法重复自己的童年,但是可以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为追求自己美好的爱情、构建幸福的婚姻、给下一代创建美好的童年成长环境打下基础。在社会转型尚未完全完成的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念被打破,“恋爱婚姻自由”尚存水土不服,导致的结果是文学作品对恋爱婚姻的过度歌颂和美化,以及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对恋爱婚姻的期望过高。当前部分年轻人婚育观念转变,一些年轻人不结婚,结婚了也不生小孩。据民政部发布的《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683.5万对,比上年下降10.6%。结婚率为4.8‰,比上年下降0.6个千分点。依法办理离婚手续287.9万对,比上年增长1.4%。婚姻经营事关个体幸福,经营不好,对下一代也会造成心理创伤。贵州积极向全社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青年恋爱婚姻观教育,使年轻人对恋爱婚姻回归理性,保持合理的期待,理解恋爱是美感、道德感和责任感的统一,认识婚姻具有经济功能、繁衍功能和情感等多种功能。
4、情商教育
情商是人们对自己的情绪了解和管理的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觉知能力,以及把这两方面的能力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很多都是由于没有及时进行情绪宣泄造成的,以及长期积压导致的。青少年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很多是由于一时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激情犯罪的结果。贵州率先向全社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情商教育。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哀乐,人的情绪有波动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人要有觉知到自己处于什么情绪状态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矛盾不可避免,关键是人们要明白在人际中需要什么,能得到什么,别人能给予什么,自己能给予别人什么,而不是只盯住别人不能给予自己什么。情商教育是提高全社会幸福指数,为一个人一生幸福奠基的重要手段。
5、正确归因教育
人生的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无非是两个原因: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即心理学上的外归因和内归因。贵州率先向全社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正确的归因教育。过分的外归因会导致自我心理承受力降低,也会失去自我成长的机会。过分的内归因会不断自我反思,但也可能会导致过分自责,从而焦虑、抑郁等,造成心理健康问题。正确地进行内、外归因,客观真实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可使个人进行人生反思、促进心理成长,关系到社会秩序和个人心理健康,关系到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6、破除病态完美主义教育
焦虑和抑郁是所有心理健康问题共有的情绪。焦虑性神经症的人,对未来要求有100%的把握,对未来不停地去想象,不停地去找“万一”,不停地去钻牛角尖,不停地去夸大。抑郁性神经症的人,无论自己身上有多少优点,都会熟视无睹,只关注自己身上的缺点,只拿自己的不足与他人的长处相比,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人对自己的“伤害”上。焦虑和抑郁的背后都有病态的追求完美的影子。病态完美主义,其实根本看不到“美”,看到的只是“不美”。贵州率先向全社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破除病态完美主义教育,让个人接纳、悦纳自己,既接纳自己身上的优点,又接纳身上的缺点,即使身处挫折,也能够意识到自身的闪光点。一个人应该每天都找到自身的优点,寻找自身优点的过程,就是寻找心理力量、寻找正能量、寻找精气神以及自我悦纳的过程,就是不断打破病态完美主义、打破钻牛角尖习惯的过程。
7、对待事物“一分为二”教育
辩证思维,就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考虑问题的思维。对负面事件,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都可以找到它的积极意义。然而,由于家庭教育、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等原因,一些人对待事物容易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错误,不能对事物进行“一分为二”的全面认识。贵州率先向全社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对待事物“一分为二”教育,使人们看待事物不简单判断为“好”或者“不好”,不走极端,而是能够根据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客观地、全面地、辩证地认识事物。人们掌握了“一分为二”的认识事物方法,当他们遇到重大灾难、挫折、打击时,不会绝望,而是能够反思,找到灾难性事件带来的积极方面,从而使自身得到成长的机会。一个人掌握了“一分为二”的方法,在他们顺风顺水、取得巨大成绩时,不会把握不住自己而骄傲自满从而导致停滞不前,不会因为鲜花和掌声之后的失落而放弃、迷失自我。
8、去“隧洞思维”教育
隧洞思维,是指专注于某件事而自动屏蔽其他信息的思维。现代社会节奏快,人们的压力大,特别是青少年处于学业繁重、将来家庭和事业未知的时期。当一个人处于家庭矛盾、人际困惑、学业困难、事业挫败等境遇时,往往会一叶障目,自己全部身心都沉浸在自我的不幸和痛苦中,看不到任何希望,找不到自身的任何优点,会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最不幸、最痛苦的人,自己的痛苦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比的,也是没有人能够理解的,从而导致极端恶性事件的发生。贵州率先向全社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去“隧洞思维”教育,就是要让处于痛苦中的人明白,其实人生是丰富多彩的,除了痛苦的事情之外,还有很多快乐的事情,树立他们面对困难的信心,点燃他们生活的热情,行稳致远地走向美好的未来。
(二)端正大众对“专业心理咨询”的认识
贵州率先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横幅等手段推广心理卫生健康知识,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营造社会重视、关注心理健康的氛围,使大家能够正确对待自我心理问题,能够通过自我以及借助家庭、社会支持和专业心理咨询,预防和减轻心理问题的发生。通过宣传,使大众能够把“心理健康问题”与“疯子”“精神病”“神经病”“不正常”等区分开,摒弃对心理健康咨询的忌讳、歧视和偏见,提高潜在求助者求助专业心理帮助的比例,形成心理咨询的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整体服务水平。
(三)大力引进和培养心理健康咨询人才
心理咨询人员是一个对自我成长、自我觉悟的要求很高的人群,是一个需要不断接受培训、中短期很难有经济回报,还充满职业风险的人群。我国需要心理服务的人员众多,而实际从事心理咨询的不足3万人,心理咨询行业发展较为困难。真正以心理咨询为职业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接受督导和培训进修费用投入较大。
贵州应抓住专业心理健康咨询人员成长周期较长的特点,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框架下,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财政部申请专项资金在全国率先建立心理咨询人才专项经费,用于引进、培养心理健康咨询人才。鼓励贵州各级各类学校、医院以及直接为老百姓提供窗口服务的单位从外省引进具有心理咨询资质或具有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及以上的人才。这些人才在贵州落户,并且持有经过省政府委托的由贵州省心理学会和贵州省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共同负责考核并颁布的“优秀心理咨询人才绿卡”,一次性给予5-10万元的人才补贴,在住房、子女教育、解决夫妻分居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持有心理咨询资质,并实际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每年给予1-3万元的培训进修费用。贵州还要在省、市、县卫生健康委员会下设立专门管理心理咨询人员的机构,为他们提供考证、登记、注册、进修和督导等服务。针对“考证”专业性强的特点,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贵州省心理学会和贵州省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共同负责贵州省心理咨询人员的考证事宜。同时,这两家专业机构根据贵州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邀请为心理咨询人员进修和督导提供专业性的智力支撑。
(四)探索把心理咨询纳入医保报销
在一般老百姓眼中,心理咨询就是说话聊天,不值得花钱去说话。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把心理咨询费用纳入医保范围,老百姓可以报销很大比例的心理咨询费用。贵州,作为西部地区欠发达的内陆省份,应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框架下,向中央寻求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向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财政部等部门申请向贵州划拨专项心理健康医保经费,贵州在全国率先将心理咨询费用纳入医保范畴,增加贵州心理健康行业对省内外心理咨询求助者的吸引力,壮大贵州心理健康行业,使贵州经济社会强劲发展。
(五)贵州率先扶持心理咨询机构
贵州率先把心理健康行业当作大健康产业的一部分,当作大旅游、大健康、大数据、大生态产业链的延伸,扶持民营心理咨询机构发展。对贵州省内外心理咨询人员在贵州创办心理咨询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在其选址落地、接受督导、进修提高、人员招聘等方面给予扶持,推动贵州率先在全国创造吸引心理健康投资、创业的环境。
(六)贵州率先整合资源发展心理健康行业
借助广播媒体、互联网、大数据等平台,聘请国内外顶尖宣传、公关团队,大力宣传贵州的心理健康行业,宣传贵州心理健康行业的优惠政策。贵州把包括心理健康行业在内的大健康、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产业资源整合,扩大宣传,开拓市场,真正形成贵州强劲的优势产业群,争取把贵州的心理健康行业发展成为贵州大旅游、大健康产业的延续。
作者简介
李平明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系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心理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