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特色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4-10-10何惠芳
武威有着深厚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底蕴,中药材资源丰富,特色医药产业链已成为七大重点产业链之一。经多年发展,武威中医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优势日益突出,但也面临中药种植规模化程度低、高精尖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等问题。建议武威以产业链龙头企业为主体,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强化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做深做细补链、延链、强链,促进特色医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学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要求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1]武威有深厚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禀赋,从汉代《医药简牍》到“祖师麻膏药”,中医药产业发展特色优势明显,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武威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武威市中医药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中药材种植、加工和医药商贸物流等产业体系,在中成药、兽药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医药产业链已凸显发展优势和潜力。
(一)规模种植,标准化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
武威市将中药材产业列为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鼓励和支持发展规模化种植,在南部祁连山区重点发展当归、黄芪、党参,沿山冷凉灌区重点发展黄芪、党参,沿沙沿滩区重点发展甘草、肉苁蓉、枸杞等沙生药材,推动中药材产业化发展。[2]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天祝县重点推进藏药基地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9.75万亩,建成古浪县黄羊川镇、古丰镇芍药种植示范点、凉州区邓马营湖中药材种植示范点等千亩中药材示范点6个,500亩以上中药材集中连片示范点30个,示范面积达到3万余亩,“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17个。
(二)科技赋能,特色医药企业不断培育壮大
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7家。其中,甘肃泰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祖师麻智能化药膏摊药生产设备是全国首台用于膏药生产的摊膏机,六小时可产出9000张祖师麻药膏,产量是传统生产工艺的四倍。同时,该公司不断提升祖师麻膏药传统生产工艺装备的创新研究水平,“铁拐李牌”祖师麻膏药目前已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甘肃普安制药主导产品宣肺止嗽合剂先后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甘肃省药学会发展奖一等奖、甘肃省新产品新技术奖等奖项。
(三)狠抓项目,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增强
武威市特色医药产业以大项目带动产业大发展,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产业链发展重要支撑,制定《武威市特色医药产业链发展重点项目清单》,围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产销一体化、康养旅游等重点领域,谋划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项目20项,总投资32.14亿元。制定《武威市特色医药产业链招商工作方案》,深入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签约落地招商引资项目20项,到位资金5.54亿元。特色医药项目竞相迸发,提升了武威市医药产业的集群优势,为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2023年,总占地面积约90亩、项目总投资约3.1亿元,历时一年多的年产5000万盒(3亿支)宣肺止嗽合剂等液体制剂生产线升级改造一期项目基本建成,投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约12亿元,可带动相关产业200多人就业以及中药材、辅料、包装材料等医药产业链上下游行业发展。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中药材种植规模对产业链支撑作用不足
一是本地中药材种植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武威市中药材种植主要为农户种植,面积分散,种植规模小,且各种植单位在品种、质量标准、营销渠道和网络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划,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相对较低。
二是种植环节与加工环节之间产销对接机制尚未形成。农户、基地与企业没有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产销供给机制。本地的原料种植产出主要供应外地,而本地企业生产加工所需的原料、半成品等又从外地市场采购。种植环节与加工环节未形成基于供需的长期稳定的链条,对打造和发展特色医药产业链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二)品牌营销水平对产业链宣传推介力度不够
一是企业自身对特色品牌文化的挖掘不深入。部分企业对自身特色产品宣传方式方法创新研究不够,品牌影响力、知晓度不高。如甘肃普安制药主导产品宣肺止嗽合剂源自清乾隆五十六年中医著作《医学心悟》中经典名方“止嗽散”,但企业本身对该特色品牌的传统文化挖掘不深,创新运用传统文化来增强对产品的宣传效应方面做得不够。
二是市场开拓不足。比如,祖师麻膏药等部分特色优势产品在本地群众中知晓率低、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量较低,群众对本地特色品牌的宣传效应未能发挥,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问题;宣肺止嗽合剂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在外地虽有一定的知晓率和市场认可度,但市场占有率仍较小;“宫瘤宁”虽已远销俄罗斯,但武威整体特色医药的国际贸易机制还未形成。
(三)人才队伍建设对产业链保障作用不足
一是高精尖人才匮乏。武威市中药材加工企业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技术人员不足,缺少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名中医。
二是“引留用”人才难。由于武威市处于西北欠发达地区,中药材加工企业多距离市区较远,且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工资福利待遇等相对较低,引进、留住、用好人才存在诸多困难。
(四)重点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
一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大。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固定资产规模普遍较小,抗风险能力低,加之部分企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回笼慢,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药材加工企业快速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是加工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少。由于武威市中药材加工企业均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生产推广品种和市场占有率较窄,普遍存在科研经费投入少,培养和引进研发人员成本高,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较为短缺等问题。
三是项目建设资金不足。医药企业资金实力有限,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量大,部分项目建设进展缓慢。
武威特色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针对上述问题,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目标,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为方向,以产业链龙头企业为主体,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强化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做深做细补链、延链、强链,提出促进特色医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稳步夯实中药材种植基础
一是研究制定以甘草、锁阳、苁蓉、党参、黄芪、药用百合、羌活为重点的中药材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阶段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稳固中药材种植“基本盘”。
二是发挥好体制机制作用,理顺专门工作机构职责、分工,发挥好专门机构定期调度统筹作用,共同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三是加快基地建设,强化质量管控,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努力推动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
(二)坚定不移强链条、聚集群
一是发展壮大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扶持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注重新产品研发,做大做强特药品牌,提高品牌效应。建好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形成上下游配套协作、大中小齐头并进的产业集群。
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开拓中医药旅游产品。深入挖掘特色医药产业链产品中的附加值,依托武威重离子中心、莲花山药王泉、天祝石门沟药神泉景区等,大力培育中医理疗、中医康复、中医药保健、中医养生、食疗、休闲、疗养等特色中医药旅游产品。在中药材种植区,利用中药材的观赏价值,发展“中药材种植+休闲养生观光旅游”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三是进一步把牢招商引资主动权,充分利用药博会、西洽会、兰洽会等各类招商平台,多措并举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具有整体策划和带动能力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在建项目进度和质量,尽快形成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发挥重离子医院辐射带动作用,谋划引进膀胱容量测定仪设备生产线、角膜塑形镜产品生产线等医疗装备制造项目,实现医疗装备制造“零突破”,助推特色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三)借力借势开拓中医药流通市场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鼓励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使用本地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等优势产品,扩大在本地市场占有份额。利用“一带一路”重大机遇,依托武威国际陆港外向型平台,持续加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医药文化和武威市特色医药产品宣传推广力度,扩大特色医药流通范围。[3]积极构建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中药材产地加工基地,规范中药材包装,鼓励围绕大宗中药材主产区与中药材专业市场,建设布局标准化、社会化的中药材仓储基地,提供产地加工包装、质量检测、储存养护与运输配送等一体化物流服务,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完善中药材专业市场的配套物流服务功能,做强做大中药材仓储hF4QrJMoKTEkQP+Dayr+Gg==物流企业。
(四)多措并举提升宣传推介水平
一是弘扬中医药文化,讲好品牌故事。武威是历史文化名城,凭借武威汉代医简等历史巨著,将传统中医药文化作为历史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进行展示,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宣传的推广格局,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可度。同时,在中医药文化宣传中挖掘并传播特色医药品牌文化,融入特色医药品牌故事,树立中医药行业领域品行端正、品质保证、有品牌故事的优秀企业形象,进一步提升本地特色医药产业的影响力。
二是多渠道、多方式做好品牌宣传推广。鼓励企业积极参加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展示特色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组织企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大型农展活动和中药材宣传推介活动,向外推介主产品种,开拓外地市场。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宣传,用当下最流行且易于接受的市场推广模式进行宣传推广。在武威城区和雷台景区等人流量较大的景点设立本地特色医药或特色产品展销馆,综合展示武威中医药文化和特色优势品牌。
(五)全方位精准培养引进专业人才
一是积极引进优秀中医药人才。依托武威市年度集中引进人才工作,根据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注重对中医药专业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断壮大武威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立中医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人才库,为武威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中医药产业技术骨干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企业与省内技术院校建立联合培养、定向招聘、基地实训等机制,强化对种苗培育、产地加工、品种研发、仓储管理、中药产业链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培养。同时,支持企业多方面、多层次发展壮大自身,为人才作用提供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
三是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注重对引进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给予人才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保障,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六)多渠道解决企业资金需求
一是制定“一企一策”金融支持方案。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医药企业不同需求,灵活采取延期、展期、借新还旧、无还本续贷、变更授信品种、调整还款方式等形式,积极给予中医药企业金融支持。
二是多方面保障资金来源。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防范风险”的原则,鼓励企业积极争取“甘肃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中医中药基金”等资金支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聚集投向中医药产业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利用行业信用信息开发适合中医药产业的金融产品。
三是对科技创新项目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积极支持中医药企业科技创新,对中医药产业链企业在产品研发、种苗培育、技术工艺等科技、农业、工业及相关领域技术创新项目,相关行业部门应积极给予指导和项目资金的倾斜支持,或出台鼓励科技创新的激励措施,对有重大创新成果运用的项目给予奖补资金等,多措并举对科技创新给予资金支持,促进医药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程磊:《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链构建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1。
[2]文华、赵鸿毅:《抢抓“一带一路”新机遇加快推进武威特色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载《发展》,2022(05):29-32页。
[3]董舒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以江苏泰州中国医药城为例》,载《现代营销(学苑版)》,2021(08):88-89页。
作者简介
何惠芳 中共武威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