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趋势与特点

2024-10-10姚小清

新西部 2024年9期

陕西以能源重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在支撑陕西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权重作为量化指标进行研究发现,陕西工业品出厂价格向上波动趋势明显,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衡局面正在逐步改善,工业结构正朝着“轻型化”方向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陕西应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加快构建产业新生态和新发展格局,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陕西工业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逐步建立了以能源重工为主导的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生产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工业能级逐步提升,对陕西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陕西坚持推动工业结构性改革,推动工业发展与创新转型两大“齿轮”紧密咬合,工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提升,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陕西工业经济发展概况

1949年前,陕西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全省除以修配为主的机械、纺织、日化、粮油加工等少数加工工艺和修理业外,只有一些手工作坊和分散的小手工业,技术水平及生产能力极其低下,工业产品品种和产量寥寥无几。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只有2.86亿元,第二产业比重仅占国民生产总值11.1%,90%的社会劳动者从事第一产业,仅有16万人从事工业行业。当时年发电量仅为2837万千瓦时,原煤61万吨,原油820万吨,棉纱7300吨,棉布3433万米,机床30台。“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陕西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和军工为主导的“重型化”的工业布局,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后,陕西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工业总产值保持高速增长,工业经济结构有了很大改善。到2023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了16068.9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440倍,年均增长9.78%,逐步建立了行业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新时代工业体系。

工业生产者价格统计视角下陕西工业发展趋势

(一)陕西工业品出厂价格波动向上

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相对数。通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析,能观察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动对工业总产值的影响。工业经济的增长能够带动工业品价格上涨,工业经济增速放缓也会导致工业品价格回落。观察工业品出厂价格运行轨迹,可以发现整体工业生产发展趋势,工业运行轨迹也能够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及其分类指数上体现出来。

从现有的历史资料来观察,1995-2023年,陕西工业品出厂价格呈振幅较大的波浪形走势,价格指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轨迹而波动变化。与全国情况类似,除2009年受美国次贷危机传导影响,2012-2015年我国经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经济结构调整、消化前期过度投资的“三期叠加”影响,加之2020年突发疫情,经济增长出现较大回落,导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在负区间运行的三个低点以外,陕西工业品出厂价格总体呈上升的态势。期间,陕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累计上涨12.6%,其中上涨的年份有二十年。从价格走势的层面可以看出我省工业经济发展虽经历波折,但总体上不断发展壮大,体现了工业经济整体向好的趋势。

(二)陕西工业结构变化较为明显

以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权重作为量化工业结构的指标,来研究陕西工业结构变化,能够比较准确、真实反映陕西工业结构变动状况。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权重每五年为一个基期,每个基期以前三年的大、中、小类的工业总产值加权比重定基。分别以2010、2015、2020年为基期,观察陕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重变动趋势,可以客观反映出近年来陕西工业结构内部构成变化特点,即以煤炭、石油、钢铁、有色“三黑一色”等能源重工比重逐步降低,以汽车制造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比重有所增加。其中,能源重工占比逐步从2010年的36%、2015年的34.3%,减少到2020年30.6%;在先进制造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比重均有所增加,2020年先进制造业占比较2015年增加4.5个百分点。这一趋势表明,陕西围绕优势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工业政策体系落实取得明显成效。

陕西工业发展中的突出变化

(一)能源开采比重逐步降低

丰富的自然资源决定了陕西资源型产业占主体的产业结构。2015年以前,涉及能源型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开采辅助活动石油加工、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产业占陕西工业的半壁江山。近年来,随着陕西工业结构调整,能源类行业占比回落,2020年为基期的权重比2010年降低6.3个百分点,并且从能源型产业内部来看,能源型开采业2010年、2015年、2020年的比重分别为26.9%、23%、21.9%,占比逐步下降。能源型及开采业比重的逐步降低,说明陕西优化产业结构初见效果。

(二)工业结构向“轻型化”发展

发展轻工业对于繁荣市场、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促进陕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轻、重工业分类权重来看,近些年陕西在扭转长期形成的“重型化”工业结构方面下的功夫较大,以2010年、2015年、2020年为基期的陕西重工业,分别占全部工业比重的87.3%、83.8%、79.3%,2020年比2015年、2010年分别下降4.5、8个百分点;同时,轻工业比重由2010年为基期的12.7%、2015年的16.2%,逐步上升到2020年的20.7%。轻、重工业比重一升一降,表明陕西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摆脱对能源重工严重依赖,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衡局面正在逐步改善。

(三)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

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煤化工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石油替代品,煤化工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陕西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上具有显著的产业优势和创新能力。近年来,陕西依托丰富的煤油气盐资源,化工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生产基地。截至2023年底,陕西化工材料产业实现总产值1800亿元。同时,陕西煤化工产业的产业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加快实施,呈现出多元化、链条式发展态势。例如,煤炭分质利用、煤制甲醇、烯烃、聚氯乙烯等多个领域均有所突破,产业逐步从单一发展向多元化耦合转变。陕西在煤化工领域的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榆林市已建成3个现代煤化工产业集中区,形成了多条产业链,推动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陕西煤化工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绿色发展等方面展现出高质量发展态势。

(四)政府引导推动科技成果不断转化

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资金和技术问题一直是陕西企业发展桎梏。陕西有全国近三分之一的航天科研生产力量、近四分之一的航空专业人才与高精尖设备,100多所高等院校、1300多家科研机构、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研经费投入优势明显。但是由于省内和社会力量投入不足,众多聚合的科研院校技术资源在科研转化与产出方面优势尚未显现。

近年来,在创新驱动战略指引下,为了推动陕西工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工业创新能力,各级政府对科技人才和研发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全省财政科技支出从2020年的56.45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34.2亿元,年均增长33.5%。同时,陕西聚焦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想转”“没钱转”难题,深入推进“三项改革”,即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全面激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力。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陕西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政策,有效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2023年,全省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67万家,分别同比增长37%、33%。

(五)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成效明显

当前,陕西先进制造业已经坐稳万亿元产业规模,正朝着2万亿元规模稳步推进。2024年,陕西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规划部署了34条产业链,其中23条属于先进制造产业,重点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提质增效,建设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氢能、核能、铝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逐步打造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基地、卫星应用产业集群和优势明显的稀有金属深加工基地,建设关中先进制造业大走廊,吸引全球高端制造产业链落户陕西,以逐步形成陕西先进制造业集群。

展望未来,在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陕西要不断塑造新的思维方式、构建新的产业生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坚持稳煤、扩油、增气并举,夯实能源基本盘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输变电装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产业链,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氢能、光子、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增长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努力把陕西科教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发展,不断提升陕西工业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注:本文数据来自于《陕西统计年鉴(2023年)》)。

作者简介

姚小清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处长、一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