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2024-10-10王雪张磊王文华

新西部 2024年9期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业的关键环节。当前,国内外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主题较为多元,涵盖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领域、运行模式与机制、多元主体及互动等维度。未来,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研究可从构建学术网络、关注多元主体、深耕细分产业领域及关注微观层面等方面深入推进。

科技成果只有同人民需求、市场需求相适应,完成从科学研究到实验开发再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的关键环节,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具有重要作用。2021年新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提出,以市场力量为驱动,探索政府与市场力量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指明了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的方向。但总体来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我们尝试从理论研究角度,分析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一)科技成果转化多元主体及互动研究

国内外研究学者均将高校、企业和政府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主体,三大主体在不同领域各自发挥主导作用:高校归属于知识领域,企业归属于生产领域,政府归属于行政领域。Etzkowitz和Leydesdorff提出三螺旋理论,认为三类主体是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从价值维度来看,政府是价值推动者,高校院所、企业是价值创造者和价值共创者。从高校视角来看,国内外学者均高度认同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战略地位,重点研究领域为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功能定位及转化模式。国内学者更关注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多元主体中的协作,包括协同创新、创新驱动、成果推广,而国外学者则关注创业型大学、学术创业,侧重高校成果独立转化。研究表明,高校从知识创造和人才培养两个维度发挥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高校的知识创造、知识共享等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因,引领基础研究,可以串联起企业和政府,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和系统要素的竞合关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1]另一方面,高校的成果转化创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主要依托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机构资源,组织开展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界面、复杂的跨场域技术转化过程,牵涉知识生产组织和经济生产组织两个开放系统的交互演化,受到高校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影响。[2]相关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政策工具使用不均衡、环境不成熟、意愿不强烈、成果社会性不足、平台不成体系、队伍不健全、科技转移机构未能充分发挥效用、激励机制措施和全流程保障需加强等问题。[3]为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策略,尤莉利用“技术-组织-环境”理论(TOE)框架,提出知识转化能力型、人才创新能力型、知识转化能力与人才创新能力联合型、财政供给能力与环境双轮驱动型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4]此外,部分学者提出,完善高校内外部策略,从内部政策制定维度发挥政策引导激发激励对象转化动力,从外部环境维度优化合作环境。

从企业视角来看,国内研究早期从市场经济、生产力、产业化等较为宏观角度切入,近期开始关注中介机构相关研究。国外研究则关注于创业公司、创业意愿和公司治理、风险资本等中观层面。总体来看,国内研究聚焦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企业等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作用关注相对不足,且企业相关研究多从宏观层面展开。部分学者意识到现有研究不足,提出科技成果转化应形成以企业为主、多元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尊重市场、尊重企业的主体引领地位和企业家精神,从基础研究的协同跟踪一直到产品的引领开发。[5]部分学者从反面论证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在于未了解市场所需、未考察市场环境,因此提出需与市场对接,保证研发成果符合市场需求,以提高转化率。[6]从企业中观层面来看,创新型企业发展受到大学、政府的知识、技术、投资和政策等外部因素影响,以及技术成熟度不高、承载能力有限、资金不足等内部因素制约。

从政府视角来看,主要关注政府支持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而国内对中央和省级政策工具分析较多,国外则对创业政策关注较多。国内外研究从政府职能维度,分析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一是通过政策法规规制,为高校和企业创造良好制度环境和营商环境。不同学者研究分析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存在影响,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等不同类型科技创新政策工具与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整体效率、科技成果产出阶段效率、科技成果转化阶段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7]地方政府对企业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多聚焦于科技成果提供方的奖励激励,较少关注中介方的奖励措施。[8]2021年新颁布的《转化法》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主要通过调节科技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网络资源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系,正向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9]面向科技成果转化深水区的改革,需要创业政策、创新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等相关政策及时跟进,形成政策支撑体系。[10]二是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引导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发展,通过政府导向的宏观调控调整方向,利用平台搭建整合资源,保证权益分配公开透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1]政府采用科技创新产品,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通过引进高技术人才,优先采购本国服务,会对科技创新产生显著推动作用。[12]三是运用金融、财政手段,对大学和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陈柏强提出,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当市场竞争公平程度较高时,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呈正向影响。[13]以上海市为例,科技成果转化财政支持措施包括财政金融结合扶持、科技中介平台建立、人才培养引进激励、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和知识产权保护等。[14]

在“大学-企业-政府”互动视角下,国内外研究共同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构建及创业生态等。部分研究者对三螺旋理论进行完善改进,在大学、企业、政府三主体外,提出劳动力、风险资本、公众、非正式方面等第四螺旋。戴智华则提出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科技金融、客户等7类主体。[5]汪俊枫提出,三螺旋动态立体结构模型在主体交互的边界组织层面衍生出四种模式,即政府与企业合作创建模式、政府与高校合作创建模式、高校与企业合作创建模式、新型研发机构模式等。[15]王征则提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概念,将参与主体、中介、环境等要素纳入研究,对产业链诸多环节进行优化改造,提高信息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中的转化速率,将平台上的资源在系统上进行共享,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16]

(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与运行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与运行模式是比较广泛的研究方向,国内外常见的产学研模式打破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壁垒,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有效保障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平稳运作,同时可以实现共享收益、承担风险。[17]在国外产学研发展模式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企业孵化器模式、科技工业园模式、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模式,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模式、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等。国内学者将产学研合作划分为技术转让模式、委托研究模式、联合攻关模式、共建科研基地模式、建立研发实体模式、大学科技园模式。[18]

从科技成果转化完整链条来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包括知识转移机制、资金管理机制、协调发展机制以及市场导向机制等具体研究。在不同环节,需要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等,以不同方式介入科技成果转化。在科技成果源阶段,进行科技成果选择、论证、立项;在对接与转化阶段,提升技术成熟度,完善企业配套条件与管理制度,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体系和标准化中试公共平台,建立中试资源共享机制和中试成果利益分享机制;在有效转化阶段,通过信息普及与宣传、优惠政策诱导、产业化过程行为指导等,有效介入并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主动性、积极性与便利性,科技中介平台通过多形式信息传播和主动寻求合作机会,为企业寻求项目合作,为科研成果投入使用提供更高的契合率。另外还需完善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机制,设立政府性质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发挥政府基金的杠杆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熟化和育成。[19]

关于政府资助项目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权益归属相关问题的研究。《拜杜法案》使得私人部门可以享有联邦资助科研成果的专利权,从管理和政策方面对大学研究及其成果商业化产生深远影响。Rosa Grimaldi在《拜杜法案》颁布三十周年之际,对学术创业各方面影响进行定性评估,重点关注大学知识产权所有权的立法变化和其对研究成果商业化的作用。[20]部分学者对赋权方式进行研究,认为政府资助的职务科技成果应先赋权后转化,所有权直接确权归属成果完成人。还建议探索高校知识产权、国有资产单独管理路径等,从技术层面通过非同质化通证(Non-Fungible Token,NFT)进行所有权确权,通过区块链来记录所有权转移整个过程,这样可调动科研团队内其他成员在研发和转化阶段共享意愿,化解“利润分享”冲突,促进产学研合作意愿和成果转化行为。[21]部分学者对赋权试点前后高校科研产出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进行测算,发现科技成果赋权混合所有制试点对高校科研产出效率具有正向显著作用,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作用存在滞后性。[22]

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这类研究综合考虑科技成果转化链条、转化要素和转化环境等,将影响因素划分为技术性因素和非技术性因素两类,其中技术因素包括技术的成熟性与方向性、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技术的综合性与完整性、技术的转化服务性、技术承接的顺利性、技术支撑的配套性等方面;非技术因素包括市场因素、国家宏观调控因素、管理因素、社会服务因素、保障支撑因素、观念与意识氛围等方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价值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政策在制度层、科技人才引进政策在行动层形成政策执行梗阻,政策执行的三层冲突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并存在传导效应。科技成果转化在顶层设计、市场基础、组织效能、人才汇集、技术属性等方面的缺陷导致全要素匹配较难,各主体协同发力,打造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系统。[23]产学研合作受到企业技术创新、结构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产-学”合作受到创新绩效和政府税收优惠的显著促进作用,而“产-研”合作则受R&D强度和所有权结构的显著正向影响。[24]

(三)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领域

科技成果转化的重点领域研究集中在农业、国防、医药等领域。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起步较早,自20世纪90年代起相关文献不断增多,重点关注农业技术推广、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成果产业化、科技兴农、试验示范等领域,研究重点多集中于技术推广与应用,包括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户应用响应、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研究等。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致经历了探索发展、过渡发展、加速发展和高质量推进四个阶段,但仍未充分解决农业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研究表明,农业科技成果供需错位、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转化服务平台缺乏、科研项目支持方式不合理等,是导致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

关于国防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兴起于2000年,重点关注军民融合、军工企业、激励机制、价值评估、知识产权管理等领域。长久以来,军工科研院所受体制机制、成果属性、成果归属、市场接纳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成果转化工作存在一定特殊性,由于国防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为民用的范围有限,使得国防知识产权的使用率较低,转化主体的意愿与能力、转化模式的匹配程度和转化环境的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等,是影响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分割赋权流程可促进军工科研院所成果转化。[25]军工单位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存在差异,转化前需要进行成果鉴定,提交成果转化申请后,需要经过多级审批、备案,转化模式是直接影响因素,激励制度、思想观念、成果鉴定、转化内容是核心影响因素,科研制度、业务方向和转化平台是深层次影响因素。[26]

对医药卫生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08年,重点关注领域包括医工结合、医疗器械、转化医学等。对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关注点,目前主要在研发与多主体协作转化模式探索阶段。现有研究多从供给端出发,提出构建医工结合学科交叉平台、医工信创新中心、医企联合实验室等机构平台,或从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全流程角度,提出从基础研究开始、经企业导向的应用研究、最后到成果转化形成产品3个阶段。部分学者对医学科技成果研发模式进行探索。北京积水潭医院于洋提出,“医工企”合作研发模式突出创新产品的需求牵引和临床应用,最大程度发挥临床资源的溢出效应,提升了医疗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上药-交医创新成果”孵化平台推动校内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流程和制度建设。部分学者从医学科技工作者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医务人员在医工结合中,面临着缺乏工程技术相关知识、缺少科研时间和医工沟通渠道、知识产权得不到维护等困境。绝大部分人员认为,我国转化医学刚起步,发展不平衡或处于探索阶段,缺乏顶层整体统筹与规划、缺乏专职研究人才和管理人员、成果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组织等因素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27]医疗器械领域是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点领域。郭文姣提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水平低,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医疗器械研发与临床结合不紧密,企业研究基础及工艺生产能力有待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完善,但随着政策利好、市场认可和技术转化等方面逐步成熟,进口替代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医疗器械医工交叉领域将迎来黄金投资期。[28]

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一)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合作网络

科技成果转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身具有主体多元性、制度复杂性和理论延展性特点,需要跨领域、跨单位、跨学科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理论研究、模式探索、机制构建、政策规划与完善均需要快速积累完善,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驱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理论与实践螺旋上升,必要时可发挥理论与实践领域多元柔性智库的力量。

(二)重视对科技成果转化多元主体关注

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研究,不应局限于高校科研院所和政策研究,还需从系统角度分析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上的难点、堵点与缺位,从需求端关注市场需求与风险资本,关注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研发主体的供方地位以及作为科技成果转化需求方与价值共创方的需方角色,从而引起政策关注与完善;从成果转化全流程链条,关注中介机构的功能定位与作用发挥。对于新型研发机构与协作模式的探索,为科技成果转化有效识别、遴选、培养、评价、产业化奠定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与完整闭环。

(三)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细分领域的深入研究

一方面,中央及各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发展迅速,但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及效率受到经济水平、开放程度、制度完善、研究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不同地区所处发展阶段存在差异,因地制宜发展适宜本区域科技成果发展现状的政策,才能实现更高效率。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在不同细分产业领域呈现出不同的行业需求、发展趋势与制约因素,例如农业、国防、医药卫生等不同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特性、需求、现状等存在差异,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总体规划和发展政策的同时,应加强对不同细分产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深化研究,从行业层面、机构层面、科技人员层面、需求受众层面等进行多维度多层次分析,推动不同领域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发展。

(四)开展对中观、微观领域的调查研究

现有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面或政策端定性研究或理论论述,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分析或实证研究较少,针对科技人员的调查研究更是缺乏。针对中观机构层面进行研究分析,可以总结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在政策执行落实、成果转化实践、模式探索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存在问题;针对微观层面科技工作人员的研究,应明确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性,对影响科研工作者成果转化动机与阻碍等因素进行定量调查研究,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相应素质人才培养;探究人才激励机制,对科技成201ce277bcc1059b0be618ae6536c864571921c4b95905ddc5cddd2bb599fef8果转化后实现科技产业化和科技成果的合理收益分配进行指导;对完善宏观政策和体制机制提供实证支撑。

参考文献

[1]柳岸林:《三螺旋理论与广东省科技创新的实践——企业、大学和政府的视角》,载《产业创新研究》,2023(24):22-24页。

[2]李飞:《基于界面理论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研究》,载《中国高校科技》,2024(01):41-46页。

[3]郝涛、林德明、丁堃等:《“双一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评价研究》,载《中国科技论坛》,2023(07):21-32页。

[4]尤莉、高政:《TOE框架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逻辑与驱动路径》,载《中国高教研究》,2023(07):25-31页。

[5]戴智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多主体协同作用规律研究》,载《上海管理科学》,2023,45(05):99-105页。

[6]刘玉勉:《产学研融合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载《黑龙江科学》,2021,12(14):162-164页。

[7]苏平、朱润:《科技创新政策对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为例》,载《科技创业月刊》,2023,36(09):48-58页。

[8]张素敏:《地方政府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注意力配置——基于15个省域政策文本的NVivo分析》,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0(03):104-112页。

[9]任帅、赵敏:《“双一流”师范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量化评价》,载《科技与经济》,2023,36(06):1-5页。

[10]葛章志、宋伟:《地方政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新政策研究》,载《科技管理研究》,2015,35(23):30-35页。

[11]邓恒、王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基于专利质量的实证分析与考察》,载《中国高校科技》,2021(Z1):124-128页。

[12]徐进亮、杨金祥、薛怡格:《北京市政府采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证分析——基于高技术人才的视角》,载《科技管理研究》,2016,36(09):89-93页。

[13]陈柏强、黄婧涵:《政府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基于市场竞争公平性的门槛效应》,载《科技管理研究》,2022,42(08):66-73页。

[14]孙龙、雷良海:《地方政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政策研究——基于上海市46份政策文件的量化分析》,载《华东经济管理》,2019,33(10):27-32页。

[15]汪俊枫、赵一智、宋之杰等:《基于边界组织和三螺旋理论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建设模式研究与启示》,载《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4(02):82-86页。

[16]王征、刘览宇、王朝伟:《生态系统视域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设计策略研究》,载《设计》,2024,37(01):114-116页。

[17]Kundu, N., Bhar, C., & Pandurangan, V. Managing Technology Transfer:An Analysis of Intrinsic Factors. South As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5, 22, 69.

[18]王悦:《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学位论文,2022。

[19]王雪原、王宏起、李长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行为研究》,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1):5-9页。

[20]Rosa Grimaldi, Martin Kenney, Donald S. Siegel, Mike Wright, 30 years after Bayh–Dole:Reassessing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Research Policy, 2011, 40(8):1045-1057.

[21]张玉华、王雅静、张威等:《非同质化通证确权能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基于利润分享理论的实证研究》,载《中国科技论坛》,2023(11):35-45页。

[22]任知洋、梅术文:《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对高校科研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四川省2016-2018年19所高校的样本数据比较分析》,载《中国高校科技》,2023(06):89-96页。

[23]毛劲歌、吴贵龙:《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要素的结构性差异与配置困境——基于技术-组织-环境理论与扎根理论的联合探索》,载《科技管理研究》,2023,43(20):89-99页。

[24]姚潇颖、卫平、李健:《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研究——基于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微观调查数据》,载《科研管理》,2017,38(08):1-10页。

[25]李慧、康静、王霞:《基于DEMATEL方法的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载《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102-111页。

[26]赵艳文、李敏、蒋诗才:《军工企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研究——基于ISM-MICMAC模型》,载《科技创业月刊》,2020,33(06):61-65页。

[27]张明、丁宁、张颖聪等:《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转化医学机构组织模式探讨》,载《中国医院》,2019,23(04):50-52页。

[28]李帅、张强:《浅谈医工交叉趋势下医疗器械市场投资与发展机遇》,载《科技与金融》,2020(12):82-84页。

作者简介

王 雪 陕西省卫生行业学会服务中心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卫生管理、医学科技成果转化

张 磊 陕西省卫生行业学会服务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卫生管理、卫生政策

王文华 陕西省卫生行业学会服务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卫生管理、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