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江阴兴国寺塔

2024-10-09张伯洪

青年文学家 2024年26期

初夏的阳光透过云层,斑驳地洒在江阴这片古老而宁静的土地上。我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踏进了兴国寺这片千年的圣地。

初次邂逅兴国寺塔,它那巍峨耸立、古朴典雅的身姿便深深吸引了我。塔身的高度达到了惊人的42.22米,犹如一根擎天巨柱,直插云霄,令人心生敬畏。底部的六层呈现八角形,每一层都精细雕刻着绚丽多姿的图案,似乎在娓娓道来一段段悠远古老的传说。而顶部的钢笔尖形设计更是别具一格,令人一见难忘。我拾级而上,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印记上。耳边仿佛回荡着岑参的吟咏之声:“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然而,更令我叹为观止的,是塔身各面竟然风格迥异,这究竟是怎样的匠心独运呢?带着满腹疑惑,我围着塔身缓缓踱步,从不同角度欣赏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建筑。每一面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有的古朴典雅,有的雄浑壮丽,有的清新秀丽,无不令人心生赞叹。

我不禁陷入沉思,这座塔在初建之时,是否就已是这般风采?为了探寻这背后的故事,我向一位经验丰富的保安请教。他告诉我,这塔在建造之初,四面原是一模一样的。然而,历经战火洗礼,塔身遭受了严重损毁。在后续的修复过程中,为了兼顾稳定性与美观性,才形成了如今这种立面各异、别具一格的特色。听完保安的讲解,我对兴国寺塔的历史变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为了能更详尽地了解这座塔的修造往事,我决心继续深入探索,揭开它更多神秘的面纱。

我仔细阅读了江阴人民政府在1986年和1995年对兴国寺塔维修后留下的碑记,每一字每一句都如同历史的碎片,拼凑出了这座古塔修建与修缮的完整历史轨迹。兴国寺塔的故事起始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大约是公元976年至984年之间。那时,它初建为太平兴国教寺的七级浮屠,其结构独特,以楼阁式的砖木构建而成,内壁设计精巧,以正方形隔层为主,外壁则展现出八角形飞檐曲栏的优雅风貌,宛如一位身披华服的佳人,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历史总是充满了波折。元末时期,战火纷飞,兴国寺塔不幸被毁。直到明正统年间,人们才决定对它进行修复。这次修复,塔身被增至九级,更加雄伟壮观。然而,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塔的木架及塔顶又遭遇了火灾。时光继续流转至1925年1月,直奉军阀在江阴激战,奉军占据要塞炮台,炮火无情地击中了兴国寺塔。由于年久失修,塔身略显倾斜,仿佛在诉说着它所经历的磨难。

1949年后,兴国寺塔得到了更多关注和保护。它历经数次整修,于1982年被列为江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7月至1986年12月,在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的精心指导下,进行了修缮工作;2005年,江阴市人民政府再次拨款进行修缮。如今的兴国寺塔,虽然历经沧桑,但依旧屹立不倒,六层以下仍保留着宋代的原貌,而塔顶则保留着当年遭奉军炮击后形成的钢笔尖状痕迹,那些痕迹如同历史的烙印,见证着它经历的风雨与变迁。2013年5月,兴国寺塔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国寺塔,不仅是一件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一幅鲜活的历史长卷。它静默地矗立着,诉说着江阴的世事沧桑,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追求。伫立于塔下,我似乎能够聆听历史的低语,深切地感受到那份沉淀千年的文化厚重。

此次探访兴国寺塔,我不仅被这座古塔的独特韵味所折服,更深入地了解了它的历史渊源与修造传奇。兴国寺塔不仅是江阴的荣耀象征,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闪耀之星。我坚信,在未来的岁月里,兴国寺塔将继续屹立于江阴的大地之上,作为这座城市繁荣与发展的见证者,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明的演进。

离开兴国寺塔时,已是夕阳西下。回首望去,只见塔影斜阳,美不胜收。此刻的我,心中充满了对这座古塔的敬意与感慨。

江阴兴国寺塔,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江阴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是一个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