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配网带电作业目标三维定位方法研究

2024-10-09高博肖志恒聂政

电子产品世界 2024年9期

关键词:配网带电作业;三维定位;多传感器融合;目标识别与跟踪

中图分类号:TM84;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深入,配网带电作业作为保障电力供应稳定、提高电网运行效率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配网带电作业通常面临复杂的作业环境和严格的安全要求,如何在确保作业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作业目标的快速、准确定位,成为摆在研究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在配网带电作业中,作业目标的定位精度直接影响作业效率和安全性。传统的定位方法往往依赖于人工判断和经验[1],这种方法不仅效率低,而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研究一种高效、准确的三维定位方法,对于提高配网带电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2]。

1 三维定位技术基础

三维定位技术是通过测量目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信息,从而确定其三维坐标的一种技术[3]。其核心原理是建立一个三维坐标系,利用测量设备获取目标物体在该坐标系中的位置数据,进而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到目标物体的三维坐标。

在三维定位技术中,常用的坐标系包括笛卡尔坐标系、极坐标系和球坐标系等。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测量设备的不同,可以选择合适的坐标系进行定位[4]。例如,在配网带电作业中,可以采用基于地理坐标系的定位方法,将电力设备的位置信息与地理坐标相结合,实现精准定位。

2 配网带电作业目标三维定位方法设计

在配网带电作业中,实现对作业目标的精准三维定位是提高作业效率和安全性的关键。针对配网带电作业的复杂环境和特殊需求,设计一种高效、准确的三维定位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1 设计思路

配网带电作业目标三维定位方法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作业环境的复杂性、作业目标的多样性以及作业效率和安全性的要求。因此,在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高精度。确保定位结果的准确性,以满足配网带电作业对精度的要求。②高效率。实现快速定位,减少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③高可靠性。确保定位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故障率,保障作业安全。④易操作。简化操作流程,降低对作业人员的技术要求,提高操作便利性。

2.2 关键技术研究

在配网带电作业目标三维定位方法的设计中,涉及多个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这些技术的详细介绍如下。

(1)传感器融合技术:在配网带电作业中,可以融合激光雷达、相机、惯性测量单元等多种传感器的数据,以获得更丰富的空间信息。

(2)目标识别与跟踪技术:在复杂的作业环境中,采用深度学习对作业目标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实现对目标的快速、准确识别,结合目标跟踪算法,实现对目标运动的实时跟踪。

(3)三维重建技术:在配网带电作业中,采用基于结构光、立体视觉或激光扫描等技术的三维重建方法,可以通过对电力设备的三维重建,实现对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和评估。

(4)多传感器数据同步与校准技术:采用时间戳同步、空间坐标转换等方法,实现各传感器数据之间的精确对齐和融合。

2.3 实现流程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三维定位方法流程如图1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数据采集。通过激光雷达、相机等传感器设备,获取作业环境的空间信息以及作业目标的位置信息。

步骤2: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去噪等预处理操作,以提高数据质量和可靠性。

步骤3:特征提取与分类识别。利用深度学习等技术,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实现对作业目标的准确识别和分类。

步骤4:目标跟踪与三维重建。结合目标跟踪算法和三维重建技术,实现对作业目标的实时跟踪和三维重建。

步骤5:数据融合与定位计算。将多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并根据融合后的数据进行定位计算,得到作业目标的精准三维坐标。

步骤6:结果输出与可视化。将定位结果以图形化或数值化的形式输出,方便作业人员查看和分析。同时,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定位结果的可视化展示,提高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3 实验与验证

在完成了配网带电作业目标三维定位方法的设计之后,需进行实验与验证。通过实验来评估所设计方法的实际性能,并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针对配网带电作业目标三维定位方法的实验与验证部分详细阐述如下。

3.1 实验环境搭建

搭建一个符合配网带电作业实际场景的实验环境。这个环境需模拟真实作业中的光照条件、电磁干扰、设备布局等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搭建实验环境时,使用仿真软件或搭建实体模型来模拟真实的作业场景。

3.2 实验设备准备

根据所设计的三维定位方法,准备相应的实验设备(表1)。这些设备包括激光雷达、高清相机、惯性测量单元等传感器设备,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所需的计算机和软件。确保实验设备的质量和性能满足实验要求,并进行必要的校准和测试。

3.3 实验步骤设计

设计详细的实验步骤,以确保顺利进行实验和准确采集数据。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在实验环境中布置传感器设备,并进行必要的校准和调试。

步骤2:选择或制作代表配网带电作业目标的物体,并将其放置在实验环境中。

步骤3:启动实验设备,开始数据采集过程,需确保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保持环境稳定,避免外界干扰。

步骤4: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目标识别与跟踪、三维重建等处理。

步骤5:根据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定位计算,得到作业目标的精准三维坐标。

步骤6:将定位结果与真实值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定位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度。

3.4 数据分析与结果评估

对实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处理,以评估配网带电作业目标的性能,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①定位精度。通过计算定位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来评估定位精度。误差越小,定位精度越高。②定位时间。评估定位方法所需的时间,以判断其是否满足配网带电作业对实时性的要求。③稳定性。观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定位方法的性能表现,以评估其稳定性和鲁棒性。

通过实验,验证了所设计的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三维定位方法在配网带电作业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如表2 所示,定位精度平均值为5.125 cm,满足配网带电作业对精度的要求。定位时间平均值为2.25 s,满足配网带电作业对实时性的要求。稳定性评分平均值为4.65(稳定性评分范围为0~5),表明该方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均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和实时性,能够满足配网带电作业对目标定位的需求。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提出的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三维定位方法,在配网带电作业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实用价值。该方法不仅具备高度实时性,能够确保在配网带电作业过程中快速响应和准确判断,而且定位精度高,为作业人员提供了精确的导航和定位支持。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在不同环境和复杂作业条件下均能保持稳定的性能,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日益扩大,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并优化该方法,探索更多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处理算法,以提高其性能并扩展其应用范围。未来,三维定位技术将会为配网带电作业提供更加高效、安全和智能的解决方案,推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