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

2024-10-08董沐夕

党建 2024年9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2024年7月12日,由《党建》杂志社指导,山东大学主办、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理论研讨会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召开。来自山东省内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系统阐发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鲜明特质和使命要求。

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在文化传承发展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明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动力,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深刻阐释了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深入论证了“第二个结合”对于推进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传承发展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远意义和重大价值,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想目标、人民性立场、生态理念等多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为“第二个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前提。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商志晓从现代化进程及其文化坚守要求、传统文化助力服务现代化发展、现代化促进传统文化转型提升三个方面,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联结,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内在统一、相互促进,二者在新时代彼此交融、协力共进。为此,一要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提升到新高度、进入到新境界。曲阜师范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李安增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基础与文化根脉。从目标任务来看,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赋智国家现代化的目标实现,富民教民的人文关切赋力人的现代化的目标实现;从路向引导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独立自主的精神恪守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根基、以民为邦本的理念高扬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以革故鼎新的传统承续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动力;从实践范式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理性与道德理性相统一中规范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范式,在自我实现与社会担当相统一中优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子平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进路,一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第二个结合”的正确方向;二是要以人民至上为价值立场,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创造主体;三是要以守正创新为导向,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原则遵循;四是要以胸怀天下为依托,把握“第二个结合”的格局担当;五是要以实践为检验标准,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客观要求。

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质,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大力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其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当前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使命。一方面,要放到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进程中来把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另一方面,要放到推动人类文明的视野中去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杨立志提出,从历史逻辑上来讲,文化自信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从理论逻辑上来讲,文化自信内蕴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和创新;从实践逻辑上来讲,文化自信植根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实践。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瑞涛指出,“文化主体性”的提出,一是揭示了中华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和本质所在;二是揭示了中华文化自身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封闭的、独立的,而是在兼收并蓄、交流互鉴中成长起来的;三是揭示了中华文化发展规律的连续性。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审视了科技创新的文化底蕴,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为科技创新提供思想引领;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的价值观为科技创新提供价值指引;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道驭术”的伦理观为科技创新提供伦理导向;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立自主”的战略观为科技创新指引战略方向。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尉利工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要有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等物质标志,也要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作为精神标志。应对好中国与全球对话面临的深刻挑战,一是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二是要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模式和方法。

深入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使命要求,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实践中持续展现新作为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必须担当的新的文化使命,描绘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线图,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从多个方面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进行了理论阐述,一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中具有理论主题的意义;二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新的内涵;三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与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具有一致性;四是从党的文化理论创新认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深刻认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始终在场”和“不断出场”相统一的实践特征;五是“两个结合”重要思想直接体现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内涵中,对党领导文化建设具有方法论意义。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名誉院长周向军指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一要切实提高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高度自觉;二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体”和“用”为引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要以系统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前提条件,以科学理解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问题为基础条件,以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自觉为重要条件,以夯实文化力量根基为必要条件,为更好发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作用提供主体保证。齐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邓文钱认为,坚持守正创新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论原则。就守正而言,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就创新而言,要创新中华文明的时代内涵、表现形式和话语体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段光鹏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历史叙事作为基于中华文明构建世界意义的文明叙事,其话语呈现的是一种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叙事创新。从叙事原点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历史叙事是遵循民族文化“普遍规律性”的主体性叙事;从叙事焦点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历史叙事是坚守社会主义“人民本位性”的超越性叙事;从叙事特点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历史叙事是秉持现代文明“开放包容性”的辩证性叙事。●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