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在田间耕耘质朴梦想
2024-10-08张雨荷
土地是大地的脉搏,生命跳动,充满活力;土地是自然的宝藏,哺育花草,滋养万物;土地是绝美的画卷,草长莺飞,芳香四溢。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无论是万物复苏后的生机勃勃,还是累累硕果中满载的希望,都蕴含着土地的力量,也潜藏着耕耘者质朴的梦想。那梦想是一粒种子,是一片禾田,也是一缕稻香。稻香浓郁,稻谷满仓,站在金色稻田里,“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脸上映着淡淡金光。
袁隆平是江西德88fO0QU1DINrD4cATPw0AQ==安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1953年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他来到湖南安江农业学校任教。在校任教期间,袁隆平常常利用课余时间走入田间地头。烈日晒红了他的脸,泥水浸湿了他的衣服,但此刻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想:“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我们的农民多做实事。”
1960年,天灾导致的全国性大饥荒让百姓脸上失去了往日的笑容,也让袁隆平和其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饿肚子的滋味。这使袁隆平意识到,水稻是农民的救命粮,而意外发现的“高产异型稻株”让袁隆平有了培养杂交水稻的念头。虽然这样的念头受到了不少质疑,但他依然坚定信念,手拿放大镜,背上背着水壶,腰包里揣着馒头,天蒙蒙亮出门,星辰满天时回家。行走在各处稻田里的袁隆平,只为在千万稻穗中寻找出合适的稻株。
星夜兼程,艰苦跋涉,袁隆平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在极端恶劣的暴风雨气候,在余震不断的简陋实验室,在海南岛实验基地,袁隆平不断扩大着实验范围,与饥饿拼速度,追着季节奔跑……
1971年11月,在潜心做了3000多次试验后,袁隆平在海南的野生稻种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的天然野生稻,并取名为“野败”。“野败”的发现,使研究跨出了一大步,也让水稻亩产倍增从梦想照进现实,惠泽了广大的中国农民。
农民们称袁隆平为“当代神农”,感恩他的付出。袁隆平则步履不停,不断研究超级水稻、海水稻,用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等惊人的数字,实现最质朴的“禾下乘凉”之梦。
耕耘者,风尘仆仆;圆梦者,造福于民。金色稻田里,我们笑着闻稻香,话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