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线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与她的“设计魔法”

2024-10-07刘思彤

美育 2024年9期

在北京望京的繁华地带,三座宏伟的建筑宛如三条巨大的帆船,错落有致地矗立在这里,这就是著名的望京SOHO。它们以独特的造型,成为这一地区新的地标性建筑。在北京的丰台区,一座高耸入云的圆柱体建筑——丽泽SOHO,以其挺拔的身姿成为丰台区的最高建筑。这座丰台区的新地标仿佛被常年不息的北风侵蚀成了两半,风吹过的痕迹如同悬崖般矗立在这座高楼中间,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建筑美感。来到北京的大兴区,一座现代化的建筑奇迹——大兴国际机场,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巨鸟,象征着中华民族腾飞的雄心。

从北方的京城跨越到南方的珠江河畔,广州大剧院以其棱角分明的造型,坐落在码头与城市之间。它不仅是一座艺术的殿堂,更象征着城市文化迎来了新篇章。

尽管这些建筑造型独特,却能够奇迹般地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这些形态各异的建筑杰作,皆以其流畅而又富有规律的曲线,在不同视角下展现出变幻莫测的身形,这也在隐约之中透露了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它们有着共同的设计者——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

哈迪德的建筑作品,虽然是由我们熟知的钢筋和水泥构成的,但是那些几何体形态的庞大建筑却仿佛拥有了“生命”,它们的表面如同肌肉般微微起伏,呈现一种动态的美感。从建筑内部观察,简单的几何形零件则如同血管一般,在空间中缓缓流动,为建筑赋予了生机。这些建筑的形态变化,不断给我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应接不暇。哈迪德仿佛使用了什么“魔法”,让她的建筑作品以水泥为“身体”、以钢筋为“筋骨”,“活”了过来,展现出“生命”的韵律。

哈迪德的“魔法”到底有哪些玄妙之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魔法”中使用了哪些“秘方”。

融入“抽象”“几何”和“曲线”

这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其实还有另外一重身份——一位具有强烈艺术追求的艺术家。她曾坦言:“我非常痴迷于抽象艺术,并且十分渴望用抽象的艺术语言打破传统的建筑思维。”在建筑领域崭露头角之前,哈迪德就已经开始用画笔捕捉并记录自己的艺术思考。

哈迪德的平面绘画作品,是对至上主义这一现代艺术流派的崇高致敬和全新诠释。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她融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在2010年的个人展览中,她一共展示了四个主题,即“抽象”“畸变”“破碎”“漂浮”。从她的平面绘画作品到建筑设计图,我们不难发现她颇具代表性的“魔法风格”。抽象的构图、多变的几何形态、规律的曲线,这些都是她“魔法”之力的具体体现。

哈迪德的第一个将抽象设计图完美转化为现实的作品,是位于德国莱茵河畔的维特拉消防站。哈迪德的艺术倾向铸就了这个“巨兽家族”的外貌基因。尽管维特拉消防站的整体色彩显得朴素无华,但这种灰色调并未减弱其蓬勃的活力与动感。这座建筑刚好位于一个狭长的三角形地带,因此,哈迪德选择了裸露的现浇混凝土作为建筑墙面和屋顶的材料。为了确保视觉上的纯粹性,她剔除了所有非必要的装饰和细节。没有屋檐,也没有外漏的建筑部件,整体建筑呈现出一种极致的简洁感。在阳光的照射下,维特拉消防站的屋顶和墙体投下了如同刀削般锐利的影子。这些光影的变化,仿佛是消防站警觉、紧张氛围的视觉化表达,展现了建筑与环境之间微妙的互动。

维特拉消防站被称为“凝固的运动”。这个名字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哈迪德赋予其建筑“生命力”的独特艺术表现手法。

适量“数学”,配若干“参数化”与“模块化”

哈迪德在建筑领域的成就,不仅源于她的艺术造诣,还得益于她扎实的数学功底。在就读于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之前,哈迪德曾在黎巴嫩首都的贝鲁特美国大学攻读数学专业。良好的数学基础让她比其他建筑师多了几分对数字的敏感。对数学规律的诠释是她的另一个重要的艺术追求。在长达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哈迪德始终致力于推动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作为一个具有理科思维的“技术派”,她陆续用“参数化”“模块化”等计算机算法来帮助“建筑巨兽”成型。

位于韩国首尔的东大门设计广场,是哈迪德运用数字技术展现其建筑设计“魔法”的典范。在建筑设计的初期阶段,哈迪德采用了将三维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化的技术,这一强大的计算工具通过数据模拟和精确计算,确保了设计方案在工程施工方面的可行性,为设计师的构思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例如对东大门设计广场“肌肤”的选材,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协助完成的。这座庞大建筑的表面覆盖了45000多块看似相同,实则形态各异的“鳞片”。这些拼接起来的“鳞片”经过了大规模定制系统的精确计算,在确定了每块“鳞片”的形状、尺寸、曲率和弧度后,才实现了无缝拼接的效果。这张充满科技智慧的“肌肤”,还可以根据季节和时间的变换,像变色龙一样展现出不同颜色和图案,体现了数字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巧妙应用。

哈迪德及其建筑师事务所一直致力于参数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成果斐然。无论是宏伟的建筑还是精致的雕塑作品,都展现出了其团队卓越的设计能力。该建筑师事务所曾在米兰设计周上推出了一件雕塑作品——《叶状植物》,其纯白色的外观完全由3D打印技术制成,展现了植物茎叶紧密相连、难以区分的自然状态。这件作品以其不见首尾的蜿蜒曲线,以及从一个直纹曲面修整成一个圆柱体为特点,展现了参数计算在解决复杂几何问题上的强大能力。

将“环境”“功能”均匀“搅拌”

“这个世界是360度的,为何要拘泥于一个角度呢?”在哈迪德看来,建筑设计师从来不是单纯地为建筑本身寻找栖息之所,而是在综合考虑天时地利的基础上,让建筑如同自然生长的生物一般,深深地扎根于一个地方,成为当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挥其独特的功能。

在意大利美丽的梅斯纳尔山上,隐藏着一座独特的博物馆。从外观上看,山巅好像矗立着三个方向各异的“空中码头”。它们由朴素的混凝土构建而成,宛如山峰上散落的三块巨石。实际上,这些“码头”正是博物馆的观景露台,每个露台都拥有不同的视角,让参观者能够全方位地欣赏周围山谷和山峰的优美景致。这些露台从山体中延伸而出,为参观者提供了240度的广阔视野。由于其采用了覆土和半地下的建筑设计方式,能够借助自然的力量维持其较为稳定的室内温度,确保参观者在一年四季都能获得舒适的观景体验。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占地广阔,从航拍的视角望去,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巨鸟。其设计灵感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环绕式空间形态。开阔的多层中庭空间有效地引导着无数旅客前往各自的目的地。航站楼的拱形屋顶向外延伸,形成了六个交通指廊。这些指廊如同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回廊,不仅为整座建筑提供结构支撑,还确保其能够获得充足的自然光照。游客在行走间既能欣赏自然光照下的美景,也能清楚地看到交通导向标识。六条方向各异的指廊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以满足飞机停放和人员登机的需求。尽管大兴机场面积庞大,但游客步行至最远登机口的时间不超过八分钟。此外,机场所处的地理位置拥有自然湿地和河流,其自身庞大的蓄水量和能源蓄积功能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能够有效抵御夏季的“热岛效应”,同时减少自然微气候(泛指工作场所的气候条件)对机场的影响。

底料:“互动”和“关怀”

“我不认为建筑只是为了遮蔽,或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围护结构。它应该能够让你兴奋,让你平静,让你思考。”尽管我们探讨了哈迪德作为艺术家和数学家的一面,但她始终坚守自己的本职——建筑师,这是她最热爱、最立体的人生追求。绘画也好,数学也罢,都只是她建筑设计“桂冠”上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纵观哈迪德的所有“设计魔法”,其核心都是为了人的感受和需求。以她设计的丽泽SOHO为例,这座旋转的“城市峡谷”旨在打造一个梦幻般的新市民空间——不仅引入了自然光和风,还让城市地铁穿其而过。她设计盖达尔·阿利耶夫中心时,则将混凝土与空间框架结构结合,创造了一个无柱的内部空间。哈迪德如此用心的设计并非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人们在建筑内部能够享受流畅的移动体验。

作为一位建筑大师,哈迪德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初心,赋予了她永不磨灭的光辉。2016年,哈迪德辞世,但是她的工作伙伴和学生们继承了她的“设计魔法”,她所创造的那些“建筑生灵”将会继续陪伴我们,在城市运转的齿轮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