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游记选
2024-10-06盛柏根
K164列车上
8日傍晚,我们的列车从上海出发,开启了西藏之旅。曾经,从川西松潘深入尕力台草原(若尔盖草原的一部分),在那飘满五彩经幡的传闻里,藏民一生翻越万水千山,历经千辛万苦,也要去拉萨朝圣一回;曾经,横穿海拔最高的柴达木盆地,穿行在我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的南岸,去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塔尔寺朝圣;曾经,跨越金沙江来到神秘的香格里拉,转动了据传我国最大的转经筒,仰望了据传我国最高大的白塔。这些行程都还在高原的边缘徘徊,而今天,就要开始向青藏高原的腹地拉萨进发了。9日一整天,差不多感觉都是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行驶,一片荒凉落寞之景擦窗而过,又迎面而来,幸而遇见了晴天的华山(上回是雨中登山,所有的奇峰怪石、断壁悬崖都淹没在雨雾之中),露出了它险峻无比的真实面目,暂时给我带来了得偿所愿的感觉。下午七点,在西宁换乘了有氧列车。第二天凌晨一点,天路从格尔木开始攀升(列车换上了动力更加强劲的双车头,并开始供氧)。大约凌晨四点,翻越了万山之祖昆仑山,开始进入辽阔荒凉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这片地方除了高山、湖泊、草原和野生动物,几乎荒无人烟,是一个荒凉、恐怖的世界)。于是,飞奔的藏羚羊,警觉的藏野驴,还有饥饿的荒原狼,都开始在我的脑海里闪现,但黑夜遮掩了一切向往,抹去了所有的期待。此刻,在渴望看到雪域精灵藏羚羊的同时,想到了守护这片辽阔土地上野生动物的英雄们,想起了很久之前就听说过的那些感人故事,我想我们人生应有比这草原更为宽广的宽度。大约上午九点,翻越了雪峰连绵、高入云际的唐古拉山口(海拔5072米),这可是世界铁路的最高点,而唐古拉站的海拔高度为506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在这个非同寻常的高点,我首先想到的是这条天路的修建者,特别想起我们的列车可能正行驶在烈士们的肩膀上,我觉得从此应该把我们的人生提升到应有的高度。我们从错那湖(错那湖位于那曲市安多县,海拔4800米,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唐古拉山脉南部河流均汇入该湖流入怒江。传说是西王母沐浴之地,成为当地藏族人心目中的“神湖”)纯净清澈的湖岸疾驰而过,碧绿的湖岸草地上,散落着洁白的羊群和悠闲的牦牛。在这宁静的画面里,我突发奇想,该不会是这些纯净的湖水,使得藏族人拥有了淳朴的民风;而那些洁白的雪峰和云朵,使得藏族人有了纯洁的心灵;那一片蔚蓝的天空和离天最近的阳光,使得藏族人拥有了虔诚的信仰。此刻,我们的人生是不是也应该有更高的纯度了。让我们的人生具有新的宽度、新的高度和新的纯度,成了我进入高原的的第一感受,也应当成为我们一生的追求和目标。下午三时顺利抵达圣城拉萨。迎接的司机向我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让我们感受到了圣城扑面而来的真情。一路艰辛但收获了一路奇景,大脑似乎有些缺氧,但心灵却依然激情万丈,充满着对高原圣地的景仰和渴望!
卡定沟
11日一早,我们沿着念青唐古拉山(与唐古拉山不是同一座山脉。念青唐古拉西段山脉是青藏高原上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界线以北的羌塘高原以高寒草原景观占优势,主要以牧业为主;界线以南即通常所称的“藏南地区”,为亚高山草原与山地(河谷)中旱生灌丛草原景观,种植业集中,为著名的“西藏粮仓”。)先逆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汇入雅鲁藏布江,拉萨河谷水源丰富,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是西藏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后顺尼洋河(尼洋河藏语意为“神女的眼泪”,沿河两岸植被丰茂,风光旖旎)一路向东,翻越海拔4700多米的米拉山隧道(隧道进口海拔4752米,出口海拔4774米,是截至目前已建成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特长公路隧道),来到卡定沟风景区。卡定沟又名嘎定沟,位于林芝市境内G318林芝至拉萨段,海拔2980米,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尼洋河畔。该处峡谷幽深,崖壁陡峭,悬泉飞瀑,声震云天。而每处景观都融入禅意,据说有佛缘的人就能看到惟妙惟肖的佛像,在导游的暗示下果真如此。但在我的想象里,各种景观要比这些表面化、程式化的解释会更加丰富多彩——诗人是不会也不该被人限制住自己的生命灵动和创作活力的!在我不羁的视野里,无论身处何处,常常会有扑面而来的意象、不绝于耳的旋律和四季变换的画图……诗人会使其目光所及的一切变形,而变形的一切又会汇聚到心里组合成另一个完美的境地。此刻回到现实,最让人惊奇的不是那些如梦似幻的天然佛像和寓意深远的宗教故事,而是该处呈现出来的不一样的景观——云遮雾绕,细雨飘洒,树林蓊郁,鸟语花香,与拉萨地区的荒山石漠迥异其趣,不是江南,胜似江南,这在4000米平均海拔的青藏高原极为独特。这里山脚是阔叶树,山腰是阔叶、针叶混生林,而山顶则是针叶树种的天下。究其原因,在于印度洋暖湿气流形成的西南季风来到这里,带来丰沛的雨水,造就青山绿水,犹如仙境(卡定沟即为此意)。故此,我们外出旅行,一面在观赏各不相同的风光胜景,体验一草一木带来的心灵震撼,另外还要探究其来历,深究其原因,品味其蕴意。旅游的意义也许就在于,边走、边看、边欣赏、边思索,以期让沿途的景色丰厚一点,以期给自己的旅途增添点什么。
色季拉山口和鲁朗林海
11日下午,游览了网红打卡地色季拉山口和鲁朗林海。汽车沿着318国道行驶,海拔在不断升高,道路曲曲弯弯向着云雾弥漫的天际延伸。道路两旁,长着茂密的云杉或者冷杉等树木,树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长条丝状植物,阳光透过丝条,状如帝王家的珠帘,彷佛隐约听见帘幕在微风中的清脆声响,使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许多神秘的气息。导游介绍说这叫松萝,它可是滇金丝猴最喜爱的一款美食。我便渴望遇见一群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用长长的手臂在树枝间跳来蹦去,看见它们美美吃着这些神奇食物,但树林始终阒寂无声,那些袅娜的松萝兀自在晨风薄雾中摇曳。此外,在沿途还看到了层层叠叠的高山杜鹃树,此处杜鹃花久负盛名,据说有数十种之多,花色各异,五彩纷呈,漫山遍野,高低相间,蔚为奇观。一般在五六月份由低到高次第开放,与云海、与云杉、与草甸、与湖泊、与雪峰相互映衬,共同构成雪域高原的一道独特风景。可惜上回去香格里拉的普达措太早了,高海拔地区还没来得及开放;这回在色季拉山中却太迟了,花儿们已经开好谢幕了。此时,我心里忽然冒出两句:我去君未开,我来君已谢——给人以无限落寞之感。等到了色季拉山口,寒风袭来,冷雨拂面,本想在此远眺南迦巴瓦峰俊美的雄姿,可南迦巴瓦峰总是在大多数时候不愿揭开那些云雾迷离的面纱,我们和大多数游客一样,一面以自己登上4728的巅峰为傲,但也留下许多遗憾离去。好在这里有个摊位的藏族歌手唱起了《青藏高原》(吸引人拍照、拍视频等),便激发起了心头的万丈雄心,不由自主的高歌起来,完全忘却了身处高原,只是没唱几句,就气喘吁吁,这才回过神来。回头想想,旅游很多时候都是一个遗憾的过程:你若在雨天前往,那就要错失晴天的风景;你若早晨前往,那肯定会错过傍晚的景色;你若夏天前往,必然会错失冬天的景观;你若秋天前往,一定无法看见春天的美景……后来的鲁朗林海,据称有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甸、潺潺的溪流、隐约的雪山,也因为雨天的缘故,我们只是看到了茫茫的雾海。好在云山雾海也不失为一道好风景,听见大家的欢呼声,我们的司机适时停车让大家观赏拍照,旅途就是这样——在失去一部分的同时也得到了另一部分。我想,人生亦复如是!
鲁朗小镇
7月11日下午,汽车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驶,海拔高度不断下降,两旁依旧雨雾蒙蒙,古树掩映。我想象着此刻要去的小镇,定是一个古老的藏寨,那些古旧的藏式建筑散落在山林间和草地上,或许还有一些破落的摊贩在街头摆卖祈福的物品,而远古的传说流传在那些藏民苍老的眉宇间。可当云雾渐渐散去,我们来到了一个开阔的谷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排排整齐崭新的楼房,宛然一个新建的村寨。导游告知,鲁朗小镇是广东省和西藏自治区共同打造的重点旅游开发扶贫项目,总投资超40亿元人民币。小镇拥有林芝保利雅途酒店、林芝鲁朗恒大酒店、珠江国际酒店等高端体闲旅游度假酒店,还有其他藏家特色民宿客栈。我不禁感慨,房地产开发已经深入高原腹地,商业气息也得以在这偏远的净土蔓延。小镇建筑风格都仿造布达拉宫的设计,尤其显眼的外墙装饰。它的白色是由牛奶、蜂蜜、白糖和藏红花等材料混合而成的特殊涂料。据说这样在来年的雨季中不容易被冲掉,而且白色在藏族文化中象征着纯洁和神圣。还有一个特色令我难忘,这里的民居,每幢楼顶层都四面敞开,八面通风,据说这是晾晒、堆放粮食的地方。这与云南的吊脚楼和东南亚的高脚屋的底层悬空(当地高温潮湿,能很好防潮通风)大异其趣,由此可见,气候对民居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该小镇2017年入围世界建筑节奖,次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授予“中国最美户外小镇”称号,“东方瑞士”的美誉也开始广为传播。我们的住所为恒大杰作,藏式风格,高端大气,典雅幽静,确实是隐居避世的绝佳之地。一出大门,就能看见一个清澈的湖泊,对岸是连绵起伏的山峰,山脚是层层叠叠的云杉,山腰缠绕着袅娜的云带,山顶则完全淹没在迷雾之中,给人带来无限遐想(第二天早上醒来,果然看见了隐约的雪峰耸立云端)。晚餐还品尝了当地特色美食石锅鸡,石锅是用一整块石头掏空而成,鸡则是当地藏民养的土鸡,用雪山上流下的溪水配以人参、藏贝母、百合、枸杞等药材慢慢地炖,确实回味无穷。得知这个小镇的原义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觉得名副其实,于是忍不住戏言,以后一定要来此小住,享受享受仙人般腾云驾雾的逍遥。不想一夜无梦——不是一夜深睡,而是一夜无眠(非常亢奋的那种)。一整夜思维清晰,想象丰富——差不多都在青藏高原上神游,有时在那些湖水里漂浮,有时又在费力攀登雪峰。大概这就是所谓高原反应吧(我到现在还不明白,当我回答到拉萨的第一晚睡得还好时,导游竟然断言我晚上肯定要失眠),为了欣赏体验美景,付出了小小的代价,无怨无悔。没有什么事情会是一帆风顺,没有什么成功会是唾手可得!好在白天一整天都神清气爽,锐气不减,大概受到了云气的滋润吧,或者是受到青翠草木熏陶吧!上午我们开始游览鲁朗高山牧场。这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甸狭长地带,以其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茂盛的植被而闻名,被誉为“天然氧吧”和“生物基因库”。这里四周被高大的山脉环绕,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草甸中绿草如茵,野花盛开,溪流蜿蜒,泉水潺潺,牛羊在悠然觅食(彷佛永远不需要为牧草担忧),构成了一幅绝美的自然画卷。加上周边的木篱笆、木板屋、木头桥及星落棋布的牧民村寨,貌似散乱却又井然有序,勾画了一幅恬静、优美又圣洁的“山居图”。昨晚的一夜无眠,此刻早已散落在草丛间,凝为露珠,升为云彩……
雅尼国家湿地公园
无论到了何处,无论面向何方,都向我们展示了高原地区独特的风光。好的风景迎面扑来,就像暴风骤雨一般,看也来不及看清;好的风景倏忽逝去,就像鸟儿掠过一般,记也来不及记清——好的风景在等待我们停下来,与它们面对着面,与它们窃窃私语。一路行来,忽然发现前面崖壁上或者岩石上画着许多白色的梯子,而在藏区其他地方却不曾见过。我想,这一定是当地的一大奇观,并且相信一定有其特定的寓意。当然还是导游解开了谜团,工布藏民认为,人死后可以通过这些“天梯”爬上天国。这个“天梯”源于西藏古老宗教——苯教以及后来的藏传佛教。有人说一般出现在水葬台附近,是专门为夭折的孩子画的,天梯的级数就代表了他们在世的年龄。这些天梯是当地藏民通往极乐世界的通道,也是通往美好来世的通道!它们表现了藏民虔诚的信仰和美丽的祈福,和那些五彩经幡以及用石砌的玛尼堆,共同构成了他们无处不在的精神寄托。12日午间冒着微雨游览了雅尼国家湿地公园。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是西藏最美河流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形成的一片广袤湿地平原,总面积为8738公顷。这里不仅是候鸟的重要栖息地,也是研究青藏高原河流演变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绝佳胜境之一。虽然细雨蒙蒙,云气弥漫,但放眼望去,雅尼湿地公园依然大气磅礴,宛如一幅雄浑壮阔的自然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广袤的湿地一望无际,绿意葱茏,大片大片的树林仿佛漂浮在水面之上,又仿佛把河流切割成无数个条块。形成一条条细流和一个个池塘,就这样,树林和河流完美的融合在这一片宽广的河谷之中。河流在湿地中蜿蜒流淌,像一条条灵动的巨龙,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天空和岸边的景色,水天相接,如梦如幻。远处高耸的山峰和山峰上缭绕的云雾,为这片湿地增添了一份雄伟的背景。后来得知,这里原来是一片荒草滩,杂草丛生,黄沙漫漫,狂风起时,飞沙走石,一片灰黄。2009年开始进行大规模保护和修复工程,于是有了今天这样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象。怪不得有两位国家领导人都先后来这里驻足!尼洋河在这里汇入雅鲁藏布江,移步玻璃观景台,清楚地看见,河水清澈,江水浑浊,泾渭分明,最终汇成洪流滔滔东去。背后耸立着苯日神山,为苯教的发源地。苯教是藏区的原始宗教,后与佛教融合发展,形成今日的藏传佛教。对岸就是大名鼎鼎的喜马拉雅山脉,所有的山峰都齐腰被云雾遮住,真实面目是“云深不知处”。后来发现,西藏每一处云雾缭绕的地方,都隐藏着一座座巍峨高耸的雪峰,最后导游提供的晴天照片果然看见了对岸的喜马拉雅雪峰。
雅鲁藏布大峡谷
12日下午我们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首先吸引我们的是两处小众景色:一处是雅鲁藏布江流经一段宽阔的河床,河床上竟然长满了有时稀疏有时茂密的树木,河水在树林间分成无数条细流蜿蜒流动。那些树木长在充满鹅卵石的沙滩上,不畏惧贫瘠,不畏惧风沙,更不畏惧洪流,显得坚定不移而又历尽沧桑,有的只剩枯杆还是坚强挺立。此刻如果时间允许,我便想越过那些满是砂石的河滩,去趟一趟雅鲁藏布江略带浑浊的河水,去那些在河中艰难生长的树木间穿梭。另一处是在对岸山脚的丹娘佛掌沙丘,因其与江水中倒影形成双手合十的佛掌而得名。丹娘沙丘的形成极为奇特,枯水期的强劲风力吹卷起河岸沙子,渐渐在江北岸山麓堆积,形成了如今的连绵沙丘。近些年来考察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深、最长的大峡谷,总长达504.6千米,最深处达到6000多米,落差比世界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还深,是徒步探险、极限运动的天堂。我非科考队员,也非探险队员,只能在规定的旅游路线看规定的风景。我们差不多在半山腰观赏,给人印象最深的有两处:对面两座雪峰之间有一条溪流奔腾而下,山脚躺卧着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还有一片肥沃的良田,村庄与良田之间散布着大片大片的树木,我猜想应该是著名的林芝桃花林吧;另一处位于此岸,深谷里开辟出大片农田,田里的麦子已经金黄,与奔腾的江水呈现出相同的颜色,农田旁也有一个村庄,静静的依山傍水。我想,如果我们下到河谷,溯流而上,一定会把这个地方称作世外桃源吧。但这里毕竟还有许多人间烟火气,与想象中的大不一样,大概是郦道元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背得太熟了吧。只是因为我们游客仅能目睹它对人们开放的一小段,未能尽得其险峻、壮观、幽深、神秘之趣,自然要留下些许遗憾。其实,以我们人类的渺小和脆弱,谁也无法获知其全景,谁也无能观得其全貌。不过在此处收获最大的还是一睹南迦巴瓦峰的真容。此刻,雄伟的南迦巴瓦峰,宛如一位身披银装的天神,矗立在天地之间。其峰体尖锐陡峭,线条刚硬凌厉,直插云霄。洁白的积雪在阳光的映照下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仿佛是天神洒下的圣光。云雾缭绕是它的常态,时而如轻纱般温柔地包裹着山峰,时而又似汹涌的波涛在山间翻滚,使得南迦巴瓦峰更添几分神秘和梦幻。当云雾偶尔散去,那峻峭的山体展露无遗,陡峭的悬崖和深邃的峡谷令人胆战心惊。这几天连日阴雨,许多好风景都被雨雾掩藏起来。我们沿着G318去鲁朗以及回来途经色季拉山口,眺望南迦巴瓦峰,它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因此,它愈发神秘莫测,愈加引人遐想……有人归因云深雾密,有的归因风劲雨急,而我要说是自己的运气不佳,更深一层来说是自己的道行不够,修行不足……其实,即使不见也罢,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香巴拉,而心中的胜景一定远远超过现实情境,而且会在此后的岁月里不断变幻,不断生发,不断完美……当我们在现实中感到匮乏,遇到不顺,那么,我们就向内心深处开发吧,那里风光无限,那里无限富有!当我们赶到下一个观景台的时候,云雾业已笼罩了南迦巴瓦峰,只剩几处闪耀着白光的罅隙,向我们昭示着:美好的一切都会在我们的视野里转瞬即逝,但它永远在那里!
巴松措景区
中午到达了湖面海拔3480米的巴松措景区,这可是西藏首个中国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区。其景观与我们的千岛湖类似,碧蓝的湖水微波荡漾,湖中还有许多鱼儿在悠游,享受着游客们虔诚的投喂;不同的是岸边陡峭山峰高高耸立,山间缭绕着浓浓的云雾,白云散去,时见远方的雪峰展露雄姿——那些纯洁的雪峰就像是凝固了的白云,而那乳白的云朵仿佛是漂浮起来的雪峰,一切都在风起云涌的过程中不断变幻……另外,还有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可供游客探秘。我们乘游船到了一处林间秘境,但见古树参天,遮云蔽日,树间挂着飘扬的经幡,树下垒砌着一个个玛尼堆,营造出一种阴森森、湿漉漉的幽谧境界,让游客宁心静思,顿生虔敬之心。我们沿着一条湍急的河流而上,又见到了无数垂挂在枝条上的松萝,那些透明的丝条上,仿佛缠绕着雾气,垂滴着水珠,显得鲜嫩可口,真想扯一把下来品尝品尝。可惜这里也没有遇见滇金丝猴,这一些美好的食物也就埋没了。湖中小岛上有座古老的扎西岛寺,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圣地之一。在原始森林探秘回程中,遇见一位高龄妇人在两名壮汉的搀扶下向上攀登,我怀着敬意向她举手行礼,她竟然也微笑着挥手回礼。定睛细看,居然长着鹰勾鼻,便误以为是欧美人士。但在回程的船上,与其同行的中年人攀谈(也是鹰勾鼻,其读六年级的女儿一头黄发),才知竟是拉萨人。我忍不住问他们当地人会不会高反,他竟然说会的,他们一家自驾穿越可可西里、青海湖,进入四川、云南等地,在墨脱就有高反(我知道这是醉氧,因为墨脱最低海拔只有115米)。我又问,在高海拔地区他们该不会高反了吧,他竟然说也会的,他当年带五岁女儿旅游从上海乘火车(与我们同一班次列车)回来,他女儿在穿越唐古拉山口时就流鼻血了,这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颠覆我认知的还有,列车上同行者中,两对带着要上大学的女儿进藏旅行的母亲都有较严重的高反,而女儿们竟全都无恙;但同旅行团的两对母亲这几天安然无事,而他们将读初三的儿子双双都出现较为强烈的高反。去高原会不会高反还真不好说,什么样的人容易高反也实在说不清,确切说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会产生高反。再说很多藏族人有着许多白种人的特征(还有许多天然卷发)。据传藏人有雅利安人血统,希特勒当年曾派考察组进入藏区考证(定是为其侵略扩张寻找借口,事实上二战期间,纳粹确实有沿北非进攻到印度与日军会师的计划)。在我的认知里,数千年前生活在南俄草原的雅利安人,因气候寒冷,一部向西南进入伊朗高原,一部向南经兴都库什山脉的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河流域。所以现在的印度人也是白色人种,而现代的印度与古印度文明(哈拉帕文明)基本没有什么关系。少部分雅利安人从拉达克等地区进来也未可知,这些现在少有人去探知。
水葬与藏獒
今天是进藏第六天,是这些天来最累的一天,但却是人生中最丰厚的一天。主要收获有:其一,今天处于4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的时间超过11小时,最高处为海拔5144米。其二,看见了水葬台,及水葬仪式,了解了藏族的水葬习俗,其余为天葬、塔葬。沿途共看见了两处水葬台,一处雅鲁藏布江边,道路在此处有个大拐弯,而江流也非常湍急——大概是可以尽快将肉体冲走,并祈盼灵魂尽快升天吧!这里离水面几米高处有一个较大的石头平台,再上面则是一片开阔的空地,树枝上随风飘扬着许多经幡,另有一些玛尼堆,还有几处散落的灰烬,这应该是举行葬礼的地方吧。另一处水葬台在另一条河流边,显然比前一个要小得多,其格局与前者相同,而此处弥漫着烟雾,待到近处则看见有几位喇嘛和藏人围在一起,大概正在举行什么仪式,其中竟然有个儿童在一旁。好奇心没有使我们产生停下来看看的念头,这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残忍的过程,我们的车子匆匆而过,我们也不再回头。据介绍,水葬是一种将死者尸体分解后投入江中喂鱼的过程,旨在通过这种方式供养水中的生命,认为这样有利于死者的超度。这种做法体现了藏族文化中对万物有灵的信仰和大乘佛教的舍身布施理念。藏族人心目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生前的世界,一个是身后的世界。他们更看重后者,也就是灵魂的归宿,而且认为生前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到达那个极乐世界。因此生活中诸如钱财荣辱之类,在他们的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他们活着的一切善举,一切祈祷,一切奉献,都是为了让另一个世界更臻完美。所以他们都忍下了今生的所有苦难,他们终日笑容灿烂,无忧无虑。其三,目睹了羊卓雍错美若天仙的芳容。其四,第一次在海拔4400多米的饭店用午餐。第五,徒步攀上了海拔5144米的雪峰,近距离观赏冰川的壮美。此刻我只奉上与好勇斗狠的藏獒亲近的画面,聊以解乏。在雅江河谷观景台,我们看到了很多久负盛名的藏獒。它们看起来威武凶猛,犹如一头头威风凛凛的雄狮,待到走近时才发现,它们表现得非常温顺可爱,甚至有些亲热,这应该是被主人驯服之后的样子吧。藏獒主要分布在中国藏族聚集区,欧美等国也有少数分布。藏獒受到青藏高原严酷自然条件的考验和牧民的精心培育,形成了刚强、勇武、坚毅、忠诚的秉性和气质。藏獒在产地牧业生产和群众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牧民群众最得力的助手,被誉为“草原的保护神”。因其神秘的身世和珍稀的特质,还因此有了"东方神犬"的美誉。大约在二十多年前,我国突然爆发了炒作藏獒的热潮,其身价由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人们争相购买饲养,并以拥有藏獒作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然而,所有炒作起来的泡沫终有一天要破灭的,一如先前的君子兰、普洱茶等,一如而今的股市、楼市等。尊重常识,保持理性,善待每一个平凡普通的生命才是真谛!而今的藏獒,乖乖的蹲在狭小的平台上,与游客合影赚钱,而那落寞的眼神里,却充满着对草原无尽的眷恋……
羊卓雍错
汽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一路行驶,在大雾弥漫中翻越4900多米的山峰(念青唐古拉山余脉)。随着导游的一声呼唤,山顶的浓雾顷刻散去(其实是我们的车子冲出了浓雾),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错,在4441米的高海拔地区,以仙女的姿态优柔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对于水的欣赏,我这个长久生活在水边的人,其要求肯定是比较高的,我差不多可以天天看到:水杉倒影,弱柳扶风;野鹜悠游,白鹭翻飞;落日楼头,彩霞漫江;渔歌唱晚,苇风送凉……不过,高原湖泊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惊喜——如同一只巨大的手掌托着湖水,高举在半空中,我们是在云天之上俯视。从高处的观景台眺望,只见苍凉的群山环抱着一湾清澈的湖水,碧绿的湖水轻轻飘浮着群山;连绵起伏的群山托举着片片白云,轻柔的云朵爱意满满地轻抚着群峰;蓝蓝的天空怀抱着朵朵白云,片片白云悄悄擦拭着蔚蓝的天空。这是一幅多么和谐、安宁的画面,同行者无不赞叹不已。其高傲,其纯净,其圣洁,其优雅,其宁静,唯独在这离天最近的地方,才会孕育出来;唯独在这离尘世最远的地方才能够安放得住!此刻,我真想匍匐在地,掬一捧圣水,举过头顶,来浇灌我的心愿,来洗涤我的灵魂!甚至愿做一只小羊,时刻陪伴在圣湖的左右;愿为湖水中的一条小鱼,日夜悠游在圣湖的深处!说到鱼,导游的介绍曾经震惊了大家:湖中鱼儿之多,全国每个人足足可以分到一公斤!事实确实如此,羊卓雍措湖是低浓度咸水湖,湖中浮游生物很多,鱼饵丰富,盛产细鳞鱼、高原鲤等各种鱼类,所以,它还是一个富饶的天然“鱼库”。每到夏天,鱼群便由深水游到浅水区觅食、产卵,几乎徒手就可捞到,再加上藏民不吃鱼,所以这里便成了鱼类的天堂。我不禁感叹藏族人敬天畏神,环保意识强,生态保护好,不像我们那里的江湖,一度肆意捕捞,以致渔业资源枯竭,现在需要每年用四个月的休渔期来恢复渔业生产。从地图上来看羊卓雍措,发现它形状不规则,分叉众多,湖岸曲折蜿蜒,犹如珊瑚枝一般,这与在湖边的观感大不相同。后来我们就到了湖边,后来我们又沿湖而行数十公里……
卡若拉冰川
2024年7月14日,这天,是一个永远值得珍藏的日子。高原雪峰,在我的心中有高洁、高傲、高尚等寓意,一直被我所仰望,一直为我所向往,故而一闪念间当作了我的网名。今日有幸去攀登一座高峰,近距离接触冰川,自然是兴致勃勃,勇气倍增!山路崎岖,峰回路转,山路两旁开始闪现一座座冰清玉洁的冰川,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刺眼的光芒,给人带来寒意,又给人以温暖!车过几座小冰川之后,终于来到了卡若拉冰川脚下。卡若拉冰川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349国道卡若拉景区内,是西藏三大大陆型冰川之一,其冰舌前沿海拔5560米,背靠西藏四大高峰之一的乃钦康桑峰(7191米)南坡。抬头仰望,冰川在耀眼阳光的照射下,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与头顶的飘飘白云相映成趣。白云仿佛是飘动的冰川,冰川又像是凝固的白云,有时合二为一,有时又各分东西。寒气袭来,冷风呼呼。登到海拔5059米之处,我们在众多经幡中添加了一条长长的经幡,来表达对神山的尊崇,对未来的祈望。愿这些经幡经年累月的在这冰川之下,在强劲的风中一遍遍念诵着祈祷的经文,为自己的家人亲戚祈福,为亲朋好友祈福,更为天下众生祈福……这里曾是电影《红河谷》的拍摄地之一,为了制造出真实的雪崩的情境,利用炸药在卡若拉冰川上炸出了一个三角形的缺口,我们可以在游览时清晰地看见。而卡若拉冰川作为著名的古冰川之一,这个缺口再也不能被补上。由于爆破破坏了冰川的固有结构,造成持续的垮塌和融解,从此,冰川的损失永远不能补上,人类的遗憾也永远不能弥补。这应该是一个严重的罪过!我觉得爱国不应该成为一种借口或者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名义上,它应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急促的呼吸,砰砰的心跳,沉重的脚步,没有阻止我们攀登。下午14点42分,我终于登到了海拔5144米的高点(被禁止的栏杆挡住了),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最近距离观赏冰川的俊美,最近距离感受冰川的温度,最近距离与冰川双目对视,两情相悦。甚至我们还在窃窃私语,仿佛神交已久;甚至我还想抚摸素白的肌肤,感受一点青春的热情。此刻,我的心潮激荡到了最高峰,我的思绪也如云团环绕着四周;此刻,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高原雪峰”这个名字的真实含义,甚至把自己也幻化成另一座与之并列的高峰!我的激情在这里迸发,我的思想也在这里升华,甚至连我的傲娇也飘扬在巅峰,甚至有一刹那觉得自己可以俯视人间……不过,回望我们的来路,有那么多人在寒风中摩旅,那么多人在冷雨里骑行,那么多人在用脚步丈量青藏高原的艰险……人间绝不会缺乏百折不挠的勇士,也绝不会缺乏勇毅前行的先驱……相形之下,我们是何等的懦弱,我们又是多么的渺小!在这雄伟的山川面前,我们只配永远匍匐在它们的脚下,做一颗微不足道的小石子,做一棵在石缝中颤抖的小草。就这样,我们上去了,我们又下来了……
纳木措
15日奔赴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纳木措。纳木错南面是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侧依偎着和缓连绵的高原丘陵,广阔的草原绕湖四周(摆渡车差不多在平坦的湖边草地行驶了四十分钟),天湖像一面巨大宝镜,镶嵌在藏北的草原上。当我们的汽车翻越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刚刚受过暴风雨的肆虐之后,我们欣然的发现,圣湖那边的天空阳光灿烂,仿佛特意留下一个窗口供游人瞻仰胜景,蔚蓝的身影(湖水与天空水天一色)豁然展现出来。后来我们接近湖边(海拔4718米),近距离与圣湖亲近的时候,才发现那个地方可能是最佳观赏位置。没有了居高临下的观赏角度,可能会失去全景式的观感和神秘感,这大概就是产生不如羊湖的视觉差异之原因吧。纳木措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这在我的心中与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有着同样的地位。近来有人认为它的地位已经被色林措所取代,其实它被取代的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的地位(第一大湖是青海湖,因为色林措面积在不断扩大,大概是气候暖化,冰川加速融化的原因吧)。靠近湖边,就很容易用简易方法辨别出湖水的性质:如果岸边有绵延的沙滩,那一定咸水湖;如果岸边草木繁盛,那应该就是淡水湖了。如果有河水流入流出,就成了淡水湖;如果进水少,又没有河水流出,日积月累也就成了咸水湖。岸边沙滩细软,纯白的牦牛在蓝色的湖水里留下白云一般美丽的倒影;温婉可人的乳白色小羊羔,在同样温婉可人的小姑娘怀里,简直就是这个高原湖泊的圣洁的结晶;而洁白的海鸥悠然的在湖上嬉戏,不时在游人面前上下翻飞,给湖泊增添了大海一样的魅力。远眺湖面,更给人以置身大海的遐想,波浪起伏,远山若隐若现,念青唐古拉山的雪峰在轻盈的白云和渺远的湖水之间,顶天立地,撑起了高原圣湖的坚定信念,拉近了天空与湖泊的距离,传递着天际传来的隐约的讯息。我静静地遥望着,呆呆地沉思着,聆听那些来自云际,来自雪峰,若有若无、似真似幻的呼唤!记得,纳木错有一处很有名的景点叫圣象天门,一只巨大的天然石象静静地伫立在湖边,象鼻深入湖面,彷佛正在吸取湖水。据说,纳木错湖中还有3个较大的小岛,这些岛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故栖息的鸟类繁多,人称鸟岛。据说,冬季湖面结冰很厚,至翌年5月才开始融化,融化时裂冰发出巨响,声传数里。这些我们都无缘目睹,那就让我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感受、去创造一幅完美的图画吧!此后,两大圣湖将在我的心海里微波荡漾,而我的思绪也还时刻萦绕在圣湖之上,像雄鹰在那里盘旋翻飞,不受山川阻隔,不管四季更替……
布达拉宫、大昭寺和色拉寺
少年时,曾有决心有信心去攀登那些高耸的雪峰,在山巅呼风唤雨;后来,只想去山脚下瞻仰那些高不可攀的风景,发出一声声由衷的赞叹;现在啊,只剩下享受那些蔚蓝的天空、纯净的湖水、清凉的空气、藏族同胞的淳朴善良,还有领悟一草一木之间的浓浓禅意……进而获得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升华!七月十六日,有幸参观了布达拉宫、大昭寺和色拉寺,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了深刻的启示:其一,改革本地以巫术为主的原始宗教苯教,大力引进外地以修炼为主的佛教,提高藏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进入了鼎盛时期,他发现周边强盛国家如大唐、尼泊尔和印度都信仰佛教,觉得一定是一种先进文化,应该引入吐蕃。于是,迎娶尼泊尔公主时,从尼泊尔带来了释迦牟尼八岁时的等身像;文成公主入藏时,则从长安请来了另一尊十二岁的释迦牟尼等身佛像。藏民公认这两尊佛像是最早进入雪域高原的佛像,为了供养这么神圣的佛像,松赞干布就开始修建西藏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筑物,便是大昭寺和小昭寺了。佛教文化从此在这片雪域高原上流传起来,并深深扎下了根,深刻影响了藏区民众的生活。其二,息兵止战,采用和亲政策(与唐朝、尼泊尔同频进行),兼容并包,主动吸收外来先进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促进了藏区的全面繁荣与发展。如文成公主入藏,带去许多工匠、乐队、宫娥、家具、珠宝、经史以及谷物种子等,使中原地区各种先进生产技术传入吐蕃。同时又派许多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国学读书,主动吸收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艺术。还有布达拉宫融合了藏、汉、满等民族的建筑工艺和审美风格,成为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而大昭寺则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兼收并蓄,大气包容,永远是发展之动力、强国之根本。其三,藏族地区的教育和宗教紧密相连,寺院教育一直是藏区占统治地位的教育形式,也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他们的教学方式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色拉寺著名的活动辩经就令人赞叹不已。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一种传统佛学知识讨论方式,旨在加深对佛经的理解。经过大家激烈的讨论和辩论,使得佛理更加清晰明了,佛学得以广泛传承和发展,而其中表现突出的还会获得晋级机会,这极大地增强修行人深入真理的兴趣。这种教学方式对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真理越辩越明,头脑越辩越清,佛理越辩越深。因此,要在辩论中获得优势,事前必须就必须大量阅读经文,查找相关资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分组论辩时立足教义,深入阐述自己的见解,竭力驳斥对方的观点,因而培养出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明辨是非,在激烈的辩论中开启智慧之门,得出自己独特的思想观点,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藏传佛教的广泛传承和深入发展,藏族文明也同时在雪域高原得以生根和繁衍。我们的现行教育在这方面可能还有所未及吧。
藏羚羊和保护者
雪域高原渐行渐远,而我的心却似乎从未离开,而且仿佛越来越近,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扎下根来……或者也可以说青藏高原在我的生命里扎下根来,繁衍出许多美丽的传说,深刻的领悟……我曾说过,穿越苍凉荒芜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应该体现出我们人生的应有宽度,这在我心中是有所本的:7月10日凌晨四点,我们的列车在穿过昆仑山4767米的隧道后,渴望看见雪域精灵藏羚羊,或者有幸遇见藏野驴、野牦牛,但一直未能如愿,也许是因为黑夜的遮掩,也许是种群数量减少了,也许是活动范围缩小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与那些灵异高傲的精灵们相遇,由此,我想到了我们路过的索南达杰保护站,想到了索南达杰烈士纪念碑,当然也想到了英雄索南达杰。由于藏羚羊的羊绒织物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昂贵,它的角也成为珍贵的药材,因此,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该物种遭受了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盗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由原来的一百万只以上减少到五万只左右,濒临灭绝,进而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行动。原青海省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同志就是保护藏羚羊英雄们的典型代表,他领导的队伍不畏艰难困苦,连续三年在10多万平方公里渺无人烟的可可西里地区辗转巡护,抓获许多盗猎藏羚羊的犯罪分子。1994年1月18日,这位年仅40岁的英雄,在追捕非法盗猎藏羚羊犯罪分子的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这里还相继涌现出一批批志愿者自发组成的反盗猎组织,他们为了保护藏羚羊及其它珍稀物种,在高寒缺氧环境下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藏族同胞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他们终日转山转水转佛塔,五体投地,十步九磕头,甚至将自己的终身积蓄奉献给寺院。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在为自己祈祷什么(这与我们汉族进寺庙烧香拜佛祈求大富大贵不同),而是在为众生祈福,为天下所有苍生祈福,同样也为天下所有生灵祈福(含一切动物和植物),他们的爱是最广博的美德,最具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因此,这里的“宽度”不仅是指地域的辽阔无际,更是指一切热爱众生、奉献众生的宽阔无边的精神境界!后来,我看了一些自驾穿越可可西里荒原的视频,依然看到了藏羚羊,看到了藏野驴,看到了野骆驼,看到了荒原狼,看到了天空中翱翔的雄鹰。看似贫瘠荒凉的蛮荒之地,其实还是呈现一派勃勃生机,担忧之心也就烟消云散了。
天路及建设者
这几天,有几个数字一直萦绕在心头:5072,5144,5190,如同一座座高耸的雪峰矗立着,旋转着……最高处为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是小车送我们上去的,自己只不过走了几十步;第二处为海拔5144米的卡若拉冰川,自己亲自攀爬上去的,来回喘着粗气差不多花了一个半小时,这可是我攀登的最高山峰,而且亲自测量出了海拔高度,因此,我把它当成我人生的顶点。但我最为看重的还是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是两个火车头把我们拉上去的。我要把它作为我生命的最高点,不仅仅是因为这两个火车头的火车,而在于绵延在世界屋脊之上的青藏铁路,更在于修建这条天路的人们!在世界屋脊之上,一条钢铁巨龙蜿蜒伸展,这就是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最长,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线,由于似是铁路连天,所以叫天路。我们常常欣赏韩红天籁之音《天路》,知道了它给人们带来的福音,却不懂得修路的艰辛,更不知修路者付出了怎样的牺牲。整个青藏铁路加上勘测时间一共修建了长达51年,全长1956 千米,从青海西宁出发,途经格尔木,最终抵达西藏拉萨。沿途穿越了崇山峻岭、高寒荒漠和多年冻土区,其工程难度之大,堪称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在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的环境下施工,建设者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高原反应时刻威胁着建设者们的生命健康,稀薄的氧气让每一次呼吸都变得异常艰难,每一步行动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极端的低温使得施工材料变得脆弱,工程设备也时常出现故障。此外,多年冻土的特殊地质条件,给铁路的铺设和维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然而,英勇无畏的建设者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们研发了先进的冻土施工技术,采取了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确保了铁路的顺利建设和周边环境的不受破坏。它是凝结两代人生命血汗的人类浩瀚工程,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据说,有将近3000名铁道兵战士牺牲在这荒无人烟的世界屋脊之上,所以这是一条拼命拼出来的青藏铁路,一条真真正正用生命筑起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奉献,用汗水和心血乃至生命铸就了这条钢铁大动脉。他们的精神如同青藏铁路一样,坚韧不拔,屹立不倒!至此,我终于明白沿途有那么多人向我们的列车敬礼,有铁路维护工,有护路员,有交通警察,也有武警战士。每当火车穿越空旷寂寥的雪域高原,无论是伫立在冰天雪地中,还是正拿着各种维修设备前行,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向火车敬礼。我们在7月10日上午九时左右越过了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这里是青藏铁路的最高点,也是世界铁路的最高点!它在我的心中永远成为最高标杆,而铁路的建设者们更是在我们的生命里竖起了一座顶天立地的丰碑!我将永远仰望着它,我将永远膜拜着他们,我将用我的一生来为他们敬礼!
藏民族之歌
这些天来,藏民族,在我心目中成为了一个高入云端的民族,一个高不可攀的民族;藏民族,一个身体离天空最近的民族,一个灵魂离天界最近的民族!藏民的脸上和心里都散发着淳朴、善良、宽容、豁达和坚韧的气息,使我们分不清身处天界还是人间。我想,在那广袤的草原纵马驰骋,一定使得他们的心灵也像这草原一样宽广无际,容得下一切困难和痛苦;而那纯净的雪山、洁白的云朵、湛蓝的天空和澄澈的湖泊,一定使得他们的心灵透明无比,透明得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虚伪和污秽。在与大自然的长期相处中,藏族人民形成了宽广的胸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我想,一个有着虔诚信仰的民族是可敬的,一个有着执着追求的民族也是可畏的。藏传佛教强调慈悲、善良、宽容和智慧,众多的宗教教义和修行方式融入到藏民的日常生活中,引导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他们看轻财物,甚至会把自己的终身积蓄奉献给寺庙;他们看淡生死,推崇天葬,觉得拿尸体来喂食秃鹫,是一种高尚的布施行为(一如释加牟尼舍身饲虎)。当身体还给自然,死亡对他们来说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另一种新生。佛教中的慈悲观念促使藏族人民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对待他人充满善意和宽容。还有,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对性格的形成产生了作用。在藏族地区,牧民会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生长情况来安排牲畜的放牧时间。一般男性外出放牧需要数月,在野外安营扎寨。他们放牧的顺序非常独特,一般由远及近(先将远处的牧草吃完),由低海拔到高海拔(每上升100米牧草泛绿要迟五天左右),然后又由远方慢慢回到家乡,直到秋季牧草成熟后,牧民会将牲畜赶回以准备过冬。长期的游牧和农耕生活(可耕种面积不足百分之一,分布在低海拔的河谷地区,以种植青稞为主),使藏族人民注重邻里互助、家族团结,形成了深厚的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大家共同应对,相互支持,培养了豁达和坚韧的性格。导游还告诉我们,由于高海拔地区的人们长期缺氧,脑细胞损失严重,所以藏族人不会像内地人那样复杂滑头,而是心地单纯正直,我想,这大概是消磨漫长旅途的一个玩笑吧。总之,藏族人和青藏高原高高耸立云际,在我的心中永远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好了,西藏之旅到此结束了,但精神之旅可能还是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