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脚下,戈壁黄花分外香
2024-10-06李权云

从银川出发,沿黄河向南前往吴忠,贺兰山从地平线处缓缓退去,眼前的画面从城市的喧嚣切换成一片成熟的色彩:道路两旁,大片玉米和小麦、西瓜和黄花相互交织,浓得化不开的翠绿里夹杂着点点金黄,向远方的天际延伸。
此时,黄河已经进入汛期,在罗山脚下这片依河而兴的平原腹地上,一场和防汛一样紧急的“接力赛”正在打响——夜采黄花。凌晨三四点,吴忠红寺堡区周新村的村民们“全副武装”,头戴射灯,身着长袖长裤、雨靴雨衣,几千亩黄花地里顿时闪起点点星光。
这是村民们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全家男女老少一起出动,夜间作业,抢抓这四十天左右的采摘黄金期。当地村民说,这是为了确保黄花的品质,因为高品质的黄花是未开放的花蕾,一旦见到阳光,黄花会迅速绽开,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都会大打折扣。
他们需要与时间赛跑。
曾经“失色”的黄花
早在五六年前,这里的田间地头还没有这么热闹。
黄花菜,又称“金针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花蕾,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周新村所在的太阳山镇素有种黄花的传统。早在2017年,村里黄花种植面积一度达4000多亩。然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却缩减到900亩。
周新村支书马杰回忆,当时行情不好,没有销路,大家种植黄花的积极性大受打击,种植面积也逐年锐减。
村民们表示,不同品种的黄花菜产量和市场单价均不一样。根据加工方式不同,黄花菜的市场价也不一样,晒干后的黄花菜价格是鲜花的数倍。当黄花菜采摘期雨水太多,导致黄花无法晒干,鲜花的数量供大于求,也会大幅影响村民的最终收入。
至此,周新村这一传统产业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村民失去了一条增收的路子,村集体的账上也处于亏空状态。
黄花如何变身“致富花”
转折发生在2021年。
这一年,湖南中烟吴忠卷烟厂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周新村。在充分了解当地土壤质地、气候条件、产业基础的前提下,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形成共识:黄花菜,不能就此放弃。
20世纪末,随着黄河扬水灌溉工程建成,黄河水经多级泵站,逐级上扬近300米,惠及周新村的田地灌溉,加上这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工业污染少、沙壤土地中微量元素含量高,种出的黄花色泽金黄,肉质肥厚,均匀有光泽。
红寺堡区是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周新村常住人口550户共2000余人。有人口规模,有种植基础,黄花菜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周新村人不能放弃自己的独特优势。
那问题出在哪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时任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兼周新村第一书记刘吉强和王胜利两位队员敲门入户,走进田间地头,发现周新村此前的瓶颈主要集中在缺资金、缺设备、缺销路,村民单打独斗,抵抗风险能力弱。
为解决这“三缺一弱”,吴忠市太阳山怀信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驻村工作队和村委带动全体村民加入合作社,拧成一股绳。
人多力量大,马杰对此深有感触,“如果是村民自己找销路,家里着急用钱,就失去了和客商讨价还价的底气,价格卖不上去,只能按照批发价一股脑卖给收购商,也没办法拓展其他渠道”。


合作社的成立,让很多村民没有了后顾之忧。
在收购环节,合作社一直按高于市场的价格和村民收购,以保底价格每公斤4元来算,村民种植一亩黄花起码收入6000元。相比一亩玉米1000元左右的收入,种植黄花菜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黄花采摘完成后,还要经过杀青、晾晒、分拣和包装,才能作为成品销往全国市场。以前,村民自己用小型锅炉蒸熟黄花菜,常因掌握不好火候损耗大量鲜菜。现在,合作社在加工厂里建起更大的杀青房,村民只负责种植和采收,收购上来的鲜菜统一进行杀青、加工和销售,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损耗。
为了进一步延长黄花菜的贮藏期,延伸产业链,2023年,在中国烟草帮扶资金的支持下,一座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瓜果蔬菜保鲜冷库在周新村拔地而起,可容纳500吨黄花菜保鲜冷藏。村民们说,黄花菜摘下来就怕雨淋,现在终于不用担心了。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周新村以及同属太阳山镇的其他10个村各自拿出 100万到200万资金入股,在镇政府的带领下,共同成立了吴忠市红寺堡区太联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太联社”),进一步把太阳山的黄花菜产业做大做强。
“我们以抱团发展的思路,把每个村的合作社联合起来,集体经济规模也达到千万级别,能干成很多以前干不成的事儿。”太阳山镇人大主席张辉告诉记者,他们必须集中力量干大事。
为了增强合作社的抗风险能力,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周新村整合红寺堡区帮扶资金560万元,在村里建设8座日光温棚。这些产业建设为村民提供了近百个岗位,农户可以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业。
有村民表示,以前在外地辛苦打工,现在守在家门口,从6月中旬开始摘黄花菜,一天能挣100多元,40多天时间,少说能挣4000多元。
2023年,周新村300多户人家种植黄花菜,面积达1760亩,年销售收入达800余万元,村集体实现纯收入35万元,脱贫户人均年收入达2.18万元。加上帮扶资金,村里建起了接待中心、农副产品展厅、农产品直播间等配套设施,农户们的信心越来越足。
在天际线密密麻麻的风电塔下,金灿灿的黄花菜,已然成为周新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是村里人的“致富花”。
“两条腿走路”
有了基础设施,有了价格保障,周新村人得以走出去积极拓宽销路。只有打通销路且卖得上价,才能形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融合发展。
2023年,王胜利开始担任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兼周新村第一书记。他坦言,村里也在积极尝试线上渠道搞直播,但直播间引流效果不理想,需要进一步提升,“关键是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马杰告诉记者,目前村里的黄花菜在销路上还是以大包装为主,装箱发货,缺少能够进入商超的小包装袋。王胜利认为,迈过这一步,不仅是包装的事儿,还涉及标准、认证、品牌及商标注册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
“我们的黄花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在这一点上形成共识。
为了进一步拓宽村民的致富路,他们决定“两条腿走路”:继续发展黄花种植,同时保持牛羊养殖的优势,让宁夏滩羊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另一个法宝。
为此,驻村工作队积极与地方政府协调沟通,为周新村合作社的牛羊肉和黄花菜拓展销路。目前,他们已向北京、陕西、成都、武汉、辽宁、江苏、湖南等地销售牛羊肉7万余斤。
王胜利表示,村里准备以合作社为单位,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饲养,让养殖成为周新村经济的优势产业,推动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事实上,随着乡村产业兴起来,集体经济活起来,周新村人的生活也在改变。
55岁的祁焕章沉默寡言,脸颊上残留着长期户外劳作紫外线暴晒的痕迹。8年前,他们一家四口从彭阳、泾源一带易地搬迁而来。祁焕章回忆,刚来那几年,家里没有固定收入,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经济十分困难,是村里的低保户和建档立卡户。
这些年,在村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家里的地全部种上黄花菜,农闲时在村里务工,还准备在地里圈起羊圈搞养殖,家庭收入逐年增加,日子越过越好,把当年低矮的土房翻新成三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
推开院门,干净整洁的院子里停放着两辆农用车。房子翻新时拆下的旧门框闲置在墙根儿的一角,“建档立卡户”的金属卡片还镶嵌在上面,布满灰尘,就像祁焕章一家人挥手告别的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