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鸾与李浩然的报坛佳话
2024-10-06
在民国报坛上,曾一度有“北张南李”的说法。“北张”即指在天津主持《大公报》的张季鸾(1888-1941),“南李”指的是在上海主持《新闻报》的李浩然(1887-1947)。
1905年,张季鸾与李浩然同赴日本留学。1910年10月,于右任创办《民立报》,刚刚回国后的张季鸾与李浩然便一起加入参与办报,李浩然主要负责地方新闻。《民立报》善于“用事实说话”,巧妙地选择事实、组织事实、对细节进行安排,从而让受众自身形成强烈的感受,对事件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对促成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辛亥革命后,张季鸾南下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并先后在《大共和日报》担任编译、在《民信日报》任总编辑。1916年任上海《新闻报》驻北京记者。1916年至1924年任北京、上海两地的《中华新报》总编辑。1926年,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
1911年5月,李浩然受聘进入《新闻报》,利用自己留学日本的经历以及语言上的优势,最先担任日文编辑。1913年,李浩然由日文编辑升任总编辑,负责《新闻报》日常的编务工作,1916年开始正式主《新闻报》笔政。1941年底,上海租界沦陷后,李浩然毅然去职。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任《新闻报》秘书一职。
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先声夺人,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得到了国共双方最高领导人的一致赞誉。而李浩然在主持《新闻报》笔政后,《新闻报》的日销量曾一度居全国之首,达到近20万份。李浩然还每天针对当日发生的时事撰写短评和时论,给我们留下了一批古朴清丽、可读性强和感染力大的评论文章。
1923年,张季鸾在为《新闻报》30年写纪念辞中,对同学李浩然的办报成就,高度赞赏:“古有隐于市,隐于朝,浩然乃隐于报社,终年服务,恬退自甘。夫一事业之成功,皆赖主其事者不断的注其心血经历,积尺寸之功,以成山岳之大。”同为著名报人的徐铸成曾经回忆道,他曾不只一次听到张季鸾称赞李浩然:“伯虞先生的道德、文章,是了不起的,是我生平的畏友。记得二十年代初看《新闻报》,常常看到署名‘浩然’的时论和短评文笔是很古朴而清丽的。”
1937年3月,张季鸾五十寿庆,李浩然特意给老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张季鸾同学五十寿序》祝寿文章,文章除叙述自己与张季鸾三十余年友谊趣事,更期许能再有三十年的友谊:“更经三十年,复于今日相聚,观君儿孙环侍……不更为至快之事耶。”1941年9月6日,张季鸾因病去世。挚友离世,李浩然万分悲痛,专门撰写《张季鸾先生轶事》的纪念文章,刊登在了1941年9月10日、11日的《新闻报》上。李浩然评价张季鸾:“季鸾待人接物,及治事治学,惟抱定一诚字,是以独有深知灼见。又视人急难,如己之事。三族之党及友朋之无依者,或子女失学者,往往身任其难,呵护料理,无不周至。”
1947年7月25日,李浩然在搭乘电车上班途中遭遇车祸去世。就此,民国报坛南北两大巨擘相继离去,但两人的办报精神却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新闻人。
(摘自《各界导报·老友周刊》 石绍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