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
2024-10-03黄志挺
摘要:目的:文章深入探讨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增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职业竞争力。方法:依据“职业素质相同、技术领域相近、专业基础相通、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将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整合成专业群。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多方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校企合作的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结果:文章强调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教学过程的岗位化、教学情境的职业化以及教学成果的社会化,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一致,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同步进行。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打通艺术设计专业群人才培养通道,实现职业技能快速提升,推动实现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方式,确保工作室教学的良好运行。结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可选”的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够为推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13-0-03
随着艺术设计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现代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发生了较大变化,艺术设计类专业要发展,需要“抱团取暖”,这种新的形式叫作“专业群”。应根据其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遵循“职业素质相同、技术领域相近、专业基础相通、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1],建立艺术设计、产品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数字影像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策划与设计等协同创新的艺术设计专业群。
群内各专业人才均须具备审美素养、设计思维、市场意识等职业素质,掌握生态设计、创意设计、数字技术应用等设计技术。专业群利用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众多企业,搭建校内工作室及校外企业实训共享创新平台,实施“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可选”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开展技术创新、设计服务、真实项目教学等工作。
1 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教学的特征
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我国由来已久,作坊的师徒传承方式就是其雏形。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开始应用作坊式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融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于一体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渐成熟,职业教育发展迎来机遇[2]。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为工作室教学提供了平台和制度保障。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设计和实践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准确把握设计流程和行业需求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团队合作和实践动手能力,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3]。
1.1 校、企双主体的教学特征
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教学将学生从传统艺术设计教学中解放出来,从单一的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到掌握企业的项目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学生能真正达到企业准员工的水准。这种教学方式必须联合企业,实行学校专业知识与企业技能的双元培养,构建学校与企业双主体模式,政策支撑就是建立产教融合共同体。应由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联合行业组织、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组建,跨区域汇聚产教资源,推进产教布局高度匹配、服务高效对接、支撑全行业发展的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形态。真正实现政、行、企、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让校、企通过产教融合共同体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使学生快速提升技能,快速掌握行业与企业的需求。同时,企业通过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选拔出符合自身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实现双赢。
1.2 “四有、五位”的基本构架特征
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的构建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主导,形成以企业专家、设计师、技术总监和学校专任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应有针对行业、产业岗位需求的项目化课程;应有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进入课堂,以项目实操形式实施教学;应有多个深度合作的企业源源不断地为学生的设计和实操提供项目支撑。通过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设置相应的课程与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各方面与企业员工保持一致[4]。工作室在功能上要能实现课堂教学,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校、企、生共同进行设计项目研发,生产创意产品;加强技能培养,形成学、做、产、研、培“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1.3 “三化、三真”的教学特征
艺术设计专业群的工作室教学要引入真实项目,指导教师根据项目内容制订教学计划,拟定完成目标及项目内容认可度,组织教学等,实现教学内容项目化;根据企业生产场所设置学习情境,实现教学情境职业化;学生的学习成果要能部分或全部实现转化,实现教学成果社会化[5]。工作室应具备真实项目、真实环境、真正使用的“三真”特性,避免陷入长期模拟运行的困境。
2 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的构建
2.1 艺术设计专业群共建“企室一体”工作室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共同特征,准确定位科学设计。打造群内共享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利用产教融合共同体资源丰富的优势,与知名企业共同打造多元化“企室一体”工作室。有生产任务的实训工作室,需有相关的商业合作协议,以约定相关利益。企业可利用教师、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强的优势,开发设计产品和实现技术攻关;学校则可利用企业的生产场地,培养教师和学生生产一线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6]。可共建品牌策划与开发工作室、包装策划与设计工作室、虚拟仿真工作室、产品设计与开发工作室、数字影像摄录工作室、影视剪辑与特效制作工作室、乡村振兴项目开发工作室等,实现项目化教学与成果转化的有机融合。只有实现双赢,校企合作工作室的良性运行才能得到保障。
2.2 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组织机构
要把专业群内各专业、企业纳入平台,创建统一的分级管理系统及制度,并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成员包括学校专任教师、企业行业专家、工作室管理及实训指导教师、企业设计师及联络员、学生干部等。项目任务可以在平台不定期发布,由企业与学校授课教师联合,领取项目任务后共同指导完成产品的创意设计。另外,各工作室的场景布局需与企业环境和状态保持一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符合职业教育“现场感强”的要求[7],能将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式体验学习。要通过场景化体验、多维的情境教学,打造全方位的现代化教学实践,解决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目标任务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增强其学习动力,实现校企合作工作室良性运行。
2.3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建设有三个重要环节。一是引企入校,引师入校,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制定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校企教师搭档,实现能力互补。企业设计大师和技术骨干定期到学校完成项目技能的传授,学校教师负责课程或项目理论知识的传授及项目实施管理安排等工作。这种双向互动的校企联合授课,能促进校企教师教学能力共同提升[8]。二是校企双共同开发课程、教材等,实现课程内容的双向互动与结构的优化,共同制定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统一标准,使课程的逻辑性更加严密。三是校企双方在师生结对中实现互动学习和交流。企业通过这种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从而更准确地挑选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防止人才流失。
2.4 形成完善的工作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基于专业群人才培养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创新创造的三维标准体系质量评价专家库。教学质量评价和学习评价应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项目课程应建立关于学校教师、企业设计师、项目发出单位等的综合评价体系。学生完成的项目除需要评判设计能力、创意思维能力外,还需要预估成果转化的可能性。学生的团队意识、职业素养、实操能力均需要企业和项目发出方等第三方评价[9]。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地掌握学生在工作室的情况,便于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3 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教学模式
3.1 实施“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可选”的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的教学要有课程支撑,艺术设计专业群内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课程设置应结合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应根据企业岗位及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将相关课程组合在一起,形成课程包,根据项目要求安排教学,实施“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可选”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底层实现设计基础类、数字技术类、生态设计类等专业基础和人文素养课程共享,中层分立构建品牌与广告设计模块、产品造型设计模块、展示设计模块、数字产品设计模块、包装设计模块等核心职业能力课程,顶层将品牌广告设计、包装策划与设计、移动媒体交互设计、乡村振兴、影视后期制作等工作室项目化课程作为可选学习方向。
课程包教学体系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原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项目化课程从由低到高排列变为由岗位和项目需求组合排列。
3.2 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3.2.1 教学内容项目化
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的特征是要有教师团队,有项目课程,有真项目,有稳定的合作企业。学生每学期或每年度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工作室,根据工作室的专业方向完成各个项目,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嵌入项目的各个教学环节。项目化教学对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要求不同:低年级学生一般模拟已经采用的实际项目,通过学生作业比对项目成果,以评价学习效果;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在学校教师、企业设计师的指导下承接真实项目,参与企业的招投标过程,以检验和提升设计能力。
3.2.2 教学情境职业化
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不仅可以完成模拟项目,还可以进行设计生产活动。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的教学情境职业化要包括硬件环境职业化和软件环境社会化两个方面。要将工作室的环境设置为真实的企业场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能够缩短学生参加工作后的适应期。工作室的管理借鉴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结合工作室的教学方向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奖惩约束办法。在教学实践中,模拟企业的人员组织结构,设置总经理、项目经理、技术总监等角色,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和团队意识。通过职业化训练,使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行管理模式、行为习惯要求等企业员工的常识性问题,缩短学生工作后的转化期。
3.2.3 教学成果的社会化
艺术设计专业群实行项目化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学成果转化,而教学成果转化的程度是检验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成功与否的砝码。工作室的教学成果主要包括产品、商品、专利和获奖作品等。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设计的作品获得专利、个性化产品具有研究和开发价值等,都是教学成果社会化的体现。
4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运行,是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工作室运行管理、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健全的师资队伍构建、多元的校企合作方式等进行的系列探索。结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征,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能够推动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秦卫红,李东.广西职业艺术教育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的建设[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5):105-108.
[2] 许爱军,蒋新革.“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与概念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21-25.
[3] 李志港.产教深度融合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以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为例[J].工业设计,2017(6):72-73.
[4] 林险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四川劳动保障,2024(7):38-39.
[5] 王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J].求知导刊,2015(6):36-37.
[6] 郎晓杰.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5(7):115-116.
[7] 吕静.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大众投资指南,2018(18):268.
[8] 郑蓉.校企合作,项目导向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9):107-108,136.
[9] 于解放.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改革实践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17):114-11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