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开学装备”有多酷
2024-10-01深海水草
转眼又到了“神兽”归笼的时候,要开学了,你的“开学装备”准备好了吗?
说到迎接新学期的准备工作,我们中国娃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因为打从古代起就积累了超级丰富的经验。回望历代的“开学装备”,我们会发现,一些实用又有趣的学习用品和现代相比也毫不逊色,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无数学子的学习生涯增添了一抹亮色。
●古代校服面面观:基础款、休闲款,还是帝王设计款?
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意思是说仪容整洁是端正修德的第一步,也代表着对师长和学问的尊重。所以,中国的读书人很早就有穿校服的传统。
早在周朝时,学子们就会身穿青色的衣衫作为一种特定的身份展示。《诗经》里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诗句,“青衿”就是指青色的衣领,用来代指读书人。这个款式的校服流行期特别长,一直到两宋时期都是广大学子青睐的“基础款”。
不过,读书人对穿衣打扮也是需要新鲜感的。唐宋时期的“襕衫”就给士人的衣柜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以宋朝的款式为例,这种襕衫常常使用白色的细布剪裁,采用圆领或交领,大袖,下摆有横襕的设计,不但舒适轻便,看起来还非常能凸显书卷气,可以视为一种“休闲款”的学士服。不仅读书人喜欢,平民百姓有时也爱体验体验这种儒雅清逸的穿搭风格。
但论起穿校服这事儿,谁也没有明朝的学子有骄傲的资本,因为他们的校服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设计的。
别看明太祖小时候没怎么读过书,但人家对知识的向往可真是没话说。他认为读书人的衣服应该用玉色,象征着修德如玉;外面衬上青色的边缘,叫“玄素自闲”,以素雅的青色衬出学子的文雅;上衣下裳相连,代表遵守道德规范;绦穗下垂,可以警示学子要谦虚、不要骄傲。
这一套设计理念介绍下来,谁能不给朱设计师点个赞?这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式美学,还向学子传递了文人精神,怪不得这套校服一经问世就在士子圈引领起时尚风潮了。
●书包进化论:知识的重量,由我来承载!
书包是每位学子必不可少的“开学装备”,如果上的学堂就在居所附近,那一个布制的书袋就能解决问题。但古代的读书人往往都要去离家较远的地方求学,有时还要四处游历,到了考试期还得进京赶考,需要背着书籍和文具到处走的时候非常多。所以,一个更适合出行使用的载具就显得尤为重要。
早期,学子们普遍使用“箧笥(qièsì)”来装书,其实这是两种不同功能的东西。“箧”是指箱子,质地坚固密实,用来存放书籍、笔墨和纸张。“笥”则多用竹编成,特点是容量大、重量轻,可以用来放衣服和生活用品。唐宋时期说的“箱笼”就是箧笥更明白易懂的说法,“浅者为箱,深者为笼”。
不过,这种款式的“书包”还是稍显笨重了。假如要出趟远门,有车马随行还好,要是都得由自己来背负,那就会对“知识的重量”形成最直观的体验。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一种可以双肩背的“笈”就诞生了。它通常用竹、藤编织而成,可以放书籍,也可以放出行的杂物,可谓一“笈”多用。汉语世界中有不少和“笈”有关的词语,如“负笈游学”“负笈千里”,展现的都是古代学子远行求学的场景。
这种载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搭配很多增加便利性的小配件。比如考虑到出门可能会遇到日晒雨淋,就加上两根竿子,装上顶棚。晚上赶路,还可以挂上一盏小灯,照亮求知之路,实在是游学旅行、进京赶考的必备“神器”!
●古代文房全家福:将文艺进行到底!
总有人觉得古代的文具就是“老四样”:笔、墨、纸、砚。事实上,古人的书桌比很多人想象中更加琳琅满目。传统的文房用具往往造型精美,富有意趣,它们既是文具,又是艺术品,是古人书房最具文艺气息的“氛围组”。
这个“文房大家族”都有哪些成员呢?让我们一一认识一下。
镇纸:一位“重量级”选手,用于固定和平整纸张,多为长方形或动物造型,材质以玉、石、铜、木居多。
笔筒:各种毛笔共同的小家,上面常绘有意境优美的图画,体现着主人的审美。
笔挂:笔筒的好兄弟,是一种带有小钩子的挂笔用具。
笔洗:毛笔的“澡盆”,用来盛水清洗毛笔。
笔山:架笔的用具,常采用山峦造型,毛笔就搁在“山间”。
墨匣:贮藏墨锭的容器,多为防潮性能优秀的漆器。
墨床:毛笔有临时搁置的笔山,墨锭也有临时休息的墨床,研墨时想稍事停歇,可以用来搁墨。
砚滴:在砚面注水研墨的工具,可以更精准地控制出水量,调整墨的浓淡。
水丞:给砚池添水的贮水罐,染墨濡笔都少不了它。
印章和印台:想体验“盖章狂魔”乾隆皇帝的快乐?选它!
●创意无极限,文具也疯狂!
除了常规的文具,古人还有很多脑洞大开的创意文具,现代的孩子看了都得羡慕!
比如“臂搁”,乍一看这两个字,好像有点儿“鼠标垫”的意思,但它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卷面卫士”!
这件东西的发明,是为了解决古代学生遇到的一个难题——他们是从右往左写字的,如果不想办法把写完的字保护一下,很有可能会擦抹得一塌糊涂,到时候这卷面分可就扣没了,袖子也得搭进去。
于是,聪明的古人发明了这种由竹木或玉石制成、略带弧度的用具,每写完一行字,就把它罩在字上,老师再也不用担心学生的卷面不整洁!
提到卷面分,不管是古代的学生还是现代的学生,还得面临一个考验:写错字了怎么办?
说起来可能有人不信,现代人用的涂改液,古人早就用过。有一个成语叫“信口雌黄”,这里的“雌黄”就是一种能够覆盖字迹的矿物,它呈黄色,和古代的纸张颜色相近,用法和现代的涂改液相同,写错字了涂一涂,既能修改错误,还不会过度损害纸张,堪称修正类文具中的“王者”。
还有一种叫“贝光”的东西,是用海贝或玉石所制,用于砑(yà)光纸张,即碾压、摩擦纸张,据说可以提升纸张的“颜值”,使其显得格外平整光亮。不得不说,这个物品的设计思路也太冷门了点儿,毕竟学问做得不够好,纸弄得再漂亮光洁也没用不是?也许就是因为浮夸大于实用,这个文具很快就消失了,可见大部分学子对文具的选择标准还是很务实的。
古语说:“道以成器,而器以载道。”从古至今,那些蕴藏着妙手匠心的学习用具,无不承载着人们对知识的美好向往和不懈追求,更是学习生涯的见证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