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旷世通才顾毓琇:现代中国神一般的存在

2024-09-30

世纪人物 2024年7期

钱学森、蒋经国是他的学生,朱自清、冰心、老舍、郭沫若、茅盾是他的好友,他被麻省理工、宾尼法尼亚、清华、北大等十几所国内外知名大学邀请他做名誉教授。他是一个没有短板的男人,甚至在寿命上都是完美无缺,活了整整100岁,这个人就是顾毓琇。

在中国历史上,被评价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有人在,但横跨六界,文理相融,被誉为“达芬奇式”的世纪通才却唯独只有他,像他那样“左手娴熟于人文,右手精通于数理”,世间再难找出第二人。

当代中国的达·芬奇

顾毓琇6岁时,就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进了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无锡“俟实学堂”。1915年,13岁的顾毓琇考入清华学校,在这座留美预备学校中学习八年,是梁思成、梁实秋、闻一多、孙立人的同窗好友。

毕业后,顾毓琇赴美留学,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深造,仅用时三年半,就相继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不仅成为第一位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也创造了当时的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最快记录。

在MIT顾毓琇得到三位导师亲炙——而他们都称得上20世纪科学巨擘。

珀西 · 布里奇曼(Percy Williams Bridgman),因发明超高压装置和在高压物理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194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参加过“曼哈顿计划”,和奥本海默、费米等诸位物理界巨头一起研发原子弹。

范内瓦 · 布什(Vannevar Bush),是二战时期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之一。战时他创立的美国科学研究局(OSRD, Ofceof Scientif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对美国取得二战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时几乎所有的军事研究计划都出自于范内瓦的领导。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曼哈顿计划”。

阿尔弗雷德 · 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著名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和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巨大进步,是永久性的伟大学术著作之一。同时也创立了20世纪最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过程哲学”的创始人。

1928年,顾毓琇一毕业,就被美国通用电器高薪聘为工程师。不过,报国心切的他,在美国通用只待了五个月,就毅然回国,先后担任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兼主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不久以后,顾毓琇又成为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创系主任和清华工学院的创院院长。

23岁那年,顾毓琇发明了“四次方程通解法”;26岁时专研”非线性自动控制”,发明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理论;50岁因为对自动控制理论的研究,被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授予了“兰姆”金质奖章(Lamme Medal)——差不多相当于电子领域的“诺贝尔”奖。后来还获得过的荣誉包括:IEEE金禧奖章(Millennium Jubilee Medal)、IEEE千禧奖章(Millennium Medal),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金质奖章。说他是IEEE的名人堂成员一点不假。

顾毓琇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至于他专业领域的各种学术兼职,更加数不胜数。 大家一定觉得,这位顾先生是个标准的“理工男”吧。

可是,如果你知道他在人文艺术领域内取得的成就,一定会更加瞠目结舌。

人文艺术领域的成就

他是个诗人

一生创作词曲歌赋7000余首,出版诗歌词曲集达34部之巨,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陆游的多产诗人。被海外学术界评为20世纪中华民族的大诗人之一。

1976年还被世界诗人大会加冕为“桂冠诗人”,这可不是说着玩的称号,国学大师季羡林也曾获此殊荣。

他是个戏剧家

着手创办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上海戏剧专科学校。

1922年在《小说月报》发表现代话剧剧本《孤鸿》;

1923年编导《张约翰》在北平公演,梁实秋担任剧中角色;

1924年编导《国手》在美国公演;

1925年编导的话剧《琵琶记》,由闻一多、梁实秋、冰心等在美国波士顿公演;

直到90年代他的剧作还在新加坡国剧院公演,他也因在戏剧方面的成就,获得巴西人文学院金奖。

他还是个佛学家

一生走遍名山寺院,经过半个世纪的业余研究,出版了《禅宗师承记》《日本禅宗师承记》等专著。

1979年,更是以英文巨著《禅史》震撼国际佛学界,赢得了海外该领域学者们的广泛尊重。

他也是个音乐家

他曾担任国立音乐学院(今中央音乐学院的前身)的首任院长、国立交响乐团团长。他对古典音乐有很深的修养,读破了许多中国古代乐谱中的疑难,曾将姜白石的自度曲谱翻成五线谱,在国际上公演。

1940年,学术界以他的三四八频率为中国的黄钟标准音。他还是把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

1991年,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他的作品音乐会。

2001年人民大会堂再次举办他作品的音乐会,时任国家主席、总理等出席。

他是少有的文理兼通,中西合璧的大家,把他的一生称为传奇一点都不过分。

学识渊博,交友甚广

学识渊博为人却相当低调,一生淡泊名利又无形中,散发出亲和的人格魅力。

国际国内的很多知名人士都与他有交情,也因此留下了段段佳话。

爱因斯坦、泰戈尔、罗斯福、丘吉尔都与他结识,而他跟国内的很多名人更是关系亲密。

跟梁思成是清华的同班,两人经常一起接受梁启超的教诲,赴美前梁启超还亲自赠与对联。

跟梁实秋同为同班同学,而且赴美留学后,两人合住一间公寓。

跟闻一多更是好哥们,闻一多放下一切参演他的戏剧,并帮助设计舞美,闻一多遇害后,他则冒着生命危险出席追悼会,并发表演讲纪念。

顾毓琇还是清华大学工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并担任过清华工学院院长,与同时期的另外三位院长冯友兰、叶企孙和陈岱孙也交往频繁,同为名垂青史的清华“四大院长”,他曾营救过被捕的冯友兰和叶企孙。

因为对艺术的共同热爱,他还与张大千成了知己,张大千经常在顾毓琇家中作画,顾毓琇还促成了张大千的敦煌之行,而顾毓琇访巴西的时候,张大千还亲自为他发大乌参,盛情款待。

热爱祖国,不入美籍

除了在学术的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他还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长久以来坚持不入美籍。

1919年,他积极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率领清华同学上街游行示威;他还曾为赈灾下乡调查灾情,访贫问苦。

1931年,他以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的身份恭送十九路军到上海,参加松沪会战。

1937年春,他与北京教育界的蒋梦麟、胡适和梅贻琦等12名知名人士发表声明,要求政府“用全国的力量维持国家领土及行政的完整”。

1945年9月9日,抗日战争胜利,他有幸参加了在南京的受降典礼··

而最让其引以为傲的,还是作为教育家身份的他,带出了一个个优秀的学生。

三钱之一的钱伟长是他的弟子,创立第一个航空研究所后,钱学森是他第一批录取的学生。

著名剧作家曹禺也是他的学生,曹禺一生极为敬重他,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戏剧。

著名核物理学家吴健雄也是他的学生,她和陈省身一同出版《顾毓琇科学论文集》,收录了180多篇顾毓琇的论文。

前总理朱镕基也是他的学生,朱镕基对他的评价是:顾老师毕生治学严谨,文理兼通,为人师表,乃众之楷模,顾老师心系祖国和人民,拳拳之心,永昭后人。

还有··顾毓琇还是前主席江泽民的老师,在上海交大亲授他“运算微积分”的课程。“顾老师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教书育人,师表天下。毕生孜孜好学,且心系祖国统一,献计献策,为众所敬仰。顾老师的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以至于1997年江主席访美时,第一时间专程到费城拜访他的老师。

学贯中西古今,又能毫无保留地将其传授给众人,培养了各个领域的众多大师,这样的“一代宗师”在世界历史中也是罕有的。

而在去世前他还将一生所获重要成就“巨比利奖”和“千禧奖”的奖盾交给清华,并为清华学子设立了奖学金,张素久在一篇文章中说道“顾老被中国和美国的许多学校聘为名誉教授,虽然他的母校在他年届百龄才聘他为名誉教授,但他还是把最珍贵的东西捐赠给了母校——清华大学,可见在老人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清华。

顾毓琇2002年9月9日逝世后,遵照顾毓琇的遗愿,儿子顾慰庆代表顾氏家族将故居捐献给了无锡市人民政府,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批示,同意将顾毓琇故居改建为顾毓琇纪念馆。该馆是江苏省自周恩来纪念馆之后第二座被正式批准建立的名人纪念馆。

顾毓琇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17岁时,他就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率领清华同学上街示威游行,为赈灾下乡调查灾情,访贫问苦。到了27岁,他毅然放弃高薪,选择回到正在遭受苦难的中国大地。

回国后,他立即就被多所名校聘任。他认为,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必须实行“科学救国”。“我们要抵制外侮,我们要枪炮、要弹药、要飞机、要运输的便利,要粮食的供给——这些都是有赖于工程师的”。于是他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航空研究所。

抗战最艰苦的岁月,为了激起国人的爱国热情,他在担任教育部次长繁忙的公务之余,废寝忘食地写出了四幕历史剧《岳飞》。1940年4月1日起,《岳飞》在重庆“国泰”大戏院公演,连演四日,场场爆满!英国驻华大使卡尔看完后,特意致函国立剧专校长以表谢意和敬意。老舍看完后,尊敬地称他为“顾毓琇先生”。

当时,中国士兵们用的防毒面具大多从意大利购买,用的是橡皮材料,但橡皮在极端寒冷的天气因为开裂而失效。于是,顾毓琇组织清华教授和学生,日以继夜地研究防毒面具,终于,他们以椰子壳为原料成功制成了改良版的防毒面具。顾毓琇亲自将8000具防毒面具,送往华北抵抗日军侵略。

顾毓琇先生活了整整一百岁,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遍访名山大川,结交高人名士,他或许也是现代史上结交中外文化名流最多的中国人之一。

对我来说,顾毓琇先生始终是一个谜: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如此丰富,汪洋恣意如浩瀚大海,以至于我们完全不知道他的时间是怎样支配的。

名门望族,满门俊杰

顾氏是江南名门望族,且不说满门俊杰,仅仅顾毓琇的同胞兄弟中,就有五个获得过博士称号:

顾毓琦,德国汉堡大学博士,

顾毓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

顾毓瑔,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

顾毓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

顾毓瑞,中国研究院授予名誉博士,

……

顾毓琇的清华同学、优生学家潘光旦在对顾毓琇文理方面的杰出成就作遗传学分析时写道:“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所占的时间,见得到的,不过数十寒暑,而见不到的,必计百倍于此。换言之,一个人的生命,一部分是早在祖宗的行为与性格里表现出来过的。”顾毓琇则不无风趣地说:“说不定在襁褓之中,已经得到了暗示。”

“我家老祖宗有祖传匾额——‘清楚真实’,”顾毓琇的次子,原西北电力建设局总工程师、副局长顾慰庆说:“遇事能弄清楚,求真实,就会有成果。”

尽管名满天下,誉满天下,顾毓琇在物质上的自奉,却节俭到近乎清贫。他1972年从宾夕法尼亚大学荣休。美国大学没有退休金制度,他和夫人只靠社保维持生活。可是稍有积蓄,他便拿出来,在国内外大学设奖学金。

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给孩子留下任何遗产,却为整个人类留下可观的精神财富。

顾毓琇的孙子顾宜凡说:“祖父对我们这些后辈要求很严格。我们虽没有正式的家训,但基本要按照孔夫子的九个字去做:‘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就是说,平时要有教养,要守规矩;学业、工作都要严肃认真,不得马虎;为人处世要诚实守信,忠实可靠。”

我常听一些很有成就的人说生命其实无意义,好像洞穿了生命。他们认为生命终究是一场虚无。可是,我在顾毓琇的生命中看到的却是沉甸甸的分量。生命并不是轻如烟尘。它要足够丰富,足够精彩。顾毓琇让我看到生命的丰富与精彩可以达到的极限。或许以后还会有人超越这种极限。(来源: 老庄友华《民国人物》)

责任编辑/李雪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