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访“四大书院

2024-09-29

读报参考 2024年28期

书院,大致起源于唐,崛起于宋,经元、明、清各朝,直至今日依旧弦歌不断。从最初的藏书之地,到后来逐步演变成读书、教书、写书的文化教育机构,书院承载着悠久的中华优秀教育传统和文化传统。

历史上,文脉悠长、人文荟萃的中部地区是书院发展的重要区域。

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应天书院和嵩阳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有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称,这些书院既是中部地区的特色文化符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圣殿”。

一缕书香载千年文脉

盛夏,坐落于湘江西岸岳麓山中的岳麓书院熙熙攘攘。这座创办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的古老书院,如今成为融合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的旅游胜地,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和研学团队。

书院大门前,人们凝视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闻名遐迩的对联,仿佛还能看见大儒张栻、朱熹在此讲学论道,开启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自由交流对话的先河;看见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从这里走出;看见一代代岳麓学子经世致用、传道济民、报效国家、胸怀天下的人生追求……

“通晓时务物理”“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朝书院深处走去,山间庭院里的每一块匾额、每一座门庭、每一枚砖瓦,都是联结过去与当下的桥梁。人们穿行其中,品味古人的智慧和才华,感受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

“在古代,书院是读书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近一二十年来,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热潮,历经起落沉浮的书院又开始焕发生机。”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说,当下,承载悠久文化传统的书院,仍是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底气和情感根脉。

河南登封,因地处嵩山之阳而得名的嵩阳书院内,古树参天,古幽静谧。千百年来,这里是历代文人的精神圣地,如今,许多人仍喜欢到这里祈福许愿。

嵩阳书院建于北魏,兴盛于北宋,经历了佛、道、儒三个阶段。北宋之后,文风大盛,司马光、范仲淹、程颢、程颐等名家先后在此聚众讲学,传播儒家理学思想,嵩阳书院成为“洛派理学”的发源地。

今日之嵩阳书院,基本保留了清朝修复后的建筑主体原貌,占地近万平方米,分五进院落,有古建筑106间。2010年8月1日,包含嵩阳书院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智仁独得之天。”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麓的白鹿洞书院,依山傍水而建,有泉石之胜,无市井之喧。据史料记载,千余年前,唐末诗人李渤在此隐居,养了一头白鹿随其出入,再加上这里四山环合,中间地势低,俯视如洞,故而得名。

白鹿洞书院开创于中晚唐,办国学于南唐,定名于北宋初年,振兴于南宋朱熹之手,享有“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迈入白鹿洞书院,只见建筑重檐翘角,昂首欲飞,庭院花格,虚实相间,步步为景。在这个淡雅又不失庄重的楼阁庭院里,先贤书院、棂星门院、白鹿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五大院落沿着书院前的溪水方向一字排开。

四大书院中,前述三所均坐落在山林之地,唯独应天书院地处繁华闹市之中。地处北宋时期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由私学“南都学舍”到官学,从应天书院升为应天府学,再由府学升为南京书院、南京国子监,其起源之早、规模之大、持续之久、人才之多,影响深远。

当其他书院还停留在藏书、祭祀、讲学等原有书院规制的情况下,应天书院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不仅讲经,而且讲文,从而培养了大量适应国家需要的股肱之材、廊庙之器。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就曾在应天书院苦读五年、执教两年。在这里,他完成了如《南京书院题名记》《上执政书》等许多代表作,其改革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在这些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活化传承”走进百姓生活

“四大书院大多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环境友好、安静宜人,适合读书思考,是读书和做学问的好地方。现存古代书院兼具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利于书院开启研学游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立新说。

作为古代学术思想的生成地,书院具有教育和研究的双重功能。如何让书院走进人们的生活?“书院‘活’起来,要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灵魂,使继承传统与转化创新融通并进。”李立新说,以书院发展引领文旅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深度挖掘和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思路。

岳麓天下山,书院天下名。岁月流转,如今游客沿石阶拾级而上,在岳麓书院讲堂前驻足品读全文108字的岳麓书院学规。“我们希望通过文旅结合的方式,宣传湖湘历史文化、中国书院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岳麓书院党委书记陈宇翔说。

据了解,近年来,岳麓书院推进“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加强湖湘文化和书院文化的数字、人文、科技融合,推出了“岳麓书院有声故事库”、纪录片《岳麓书院》等文化产品,落地“岳麓书院智慧导览”系统等。

“千年学府,使命唯新。我们会持续活化岳麓书院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向全国、全世界生动展示湖湘文化、书院文化的价值和魅力。”陈宇翔说。

暑期到来,嵩阳书院成了打卡热地。先师祠、讲堂、道统祠、藏经楼等建筑古色古香,还原了古代书院的建制,吸引许多国学爱好者和青少年前来体验国学文化。游客王先生说:“走进嵩阳书院,仿佛穿越到千年前,能近距离感受古人的学习生活。”据了解,书院还专门开设了“亲子共读”“开笔礼”、青少年研学游、古代科举考试实景体验等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作为全国文保单位,白鹿洞书院8000平方米的文物本体不具备高校办学、研学机构人员活动和食宿等条件,所以过去游客来参观只能看看。这两年,我们拓展了书院周边的园林景观建设,沿着贯道溪、高美亭、卓尔湖开辟了多条旅游步道,人们可在此感受先贤当年‘行路亦是读书’的心境。”白鹿洞书院管理所所长杨德胜说。

如今,白鹿洞书院还重开“山门”、发起会讲活动,每月邀请各界名家来此思想碰撞,就先秦儒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议题进行解读和辩论,把传统书院的会讲制度变成现代公共的讲座平台。

因在历史上多次经历战火、水患、重建,如今的应天书院是2004年按照历史文献记载,在原址重新修建而成。尽管基建规模与其他三座书院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商丘市睢阳区副区长黄英杰说:“我们将从激活书院本身的功能和核心价值出发,探索一条适合当下的发展传承之路。比如,结合应天书院历史文化,以剧目形式活化如范仲淹等经典人物,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焕发生机。”

商丘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星介绍,目前正对应天书院进行整体性规划,将形成文化旅游品牌。“我们将继续深挖应天书院文化IP,规划书院、景点、遗迹的赏游线路,开发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深入研发与书院主题相关的研学、旅游课程,开展民俗、国学讲座、传统艺术、读书沙龙等系列国学活动,扩大书院文化对商丘旅游的带动力。”

历史长河中,古韵悠悠的书院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文化传承的灯塔。如今,它们以全新的面貌,让人们沉浸感受千年文脉的跃动。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谭剑、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