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米荒”缘何一再升级
2024-09-29
进入9月,日本的大米短缺难题丝毫没有缓解的迹象。日本全国各地超市不仅大米供货量开始严重不足,价格也一天高过一天,“米荒”有继续升级的征兆。
固执的日本政府
日本大米短缺的“预警”早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2023年的酷暑导致大米收成不佳,直接造成市场供应量持续减少。今年3月起,超市里5公斤包装的大米价格已达1700-1800日元(约合人民币83-88元),但之后每个月都会上涨10-15%,8月份涨到了3000日元(约合人民币147元)以上。
眼下,日本个别超市虽有少量大米存货,但每个家庭限购一袋。有的超市本来应该摆放大米的货架基本空了,黄色告示牌上写着“因收成不好,进货状态不稳定”而暂时无货。原本预计今年大米的消费量会出现下滑,但是日元贬值后到日本旅游的外国游客激增,以及疫情后日本民众“外食”习惯的回归改变了日本农林水产省的预期。日本农林水产省认为,是入境旅游恢复、餐饮业繁荣、大米需求量激增,等多方面因素造成大米短缺并拉升了零售价格。
迄今为止,日本政府主管部门在对“米荒”的应急处置上仍固执己见。8月26日,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呼吁日本政府投放政府储备大米,称“没必要让大米在仓库里沉睡”。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坂本哲志表示,“这可能会影响大米的供需和价格”“储备大米的释放应该在出现严重歉收、连续两年歉收等产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进行”,直接否决了这一呼吁。9月2日,吉村洋文再次呼吁,再遭拒绝。坂本哲志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米供应紧张状况将会逐渐缓解。有评论指出,日本上一次出现“米荒”是在1993年,当时受极端恶劣天气影响,日本大米严重歉收、产量骤减,最后从海外进口了259万吨大米救急。而导致当下“无米下锅”的状况在日本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正是这种缺乏危机感的固执己见。
破纪录的“米荒”危机
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数据显示,2020-2023年,日本大米产量减少超过60万吨;2023年大米收成更是创历史最低,仅达到661万吨。截至今年6月底,日本大米民间库存量为156万吨,同比减少41万吨,创1999年以来新低。有分析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日本农业人口的衰减。随着日本农业人口的减少,本就存在的农作物季节性产量波动的影响进一步加剧。老龄化的人口结构,以及越来越多被荒废的稻田,使得日本的农业变得越发脆弱。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日本107个市町村中,40%的稻田要么无人管理,要么播种面积缩小。业内专家评估认为,自1970年以来,日本已经失去了大约一半稻田。
二是日本政府的调控失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丰富替代食品,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人们减少了大米消费。年轻人选择晚婚、晚育,甚至不生育的生活方式,也成了日本政府调控大米产量的理由。分析认为,日本政府大刀阔斧地出手,要求每年至少减少10万吨大米产量。事与愿违,日本对大米的需求量不降反增,直接导致了严重的供不应求。
三是日本国民的恐慌性抢购与囤积。自然灾害的频发,使日本人的担忧情绪蔓延,有些人开始抢购并提前囤积大米。这种恐慌性抢购与囤积,让日本直接面临前所未有的“米荒”,库存降至数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尽管从目前来看,日本的“米荒”并未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日本民众对大米供应短缺的现状仍“心有余悸”。
与这种情况格格不入的是,日本持续出口大米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而且出口量年年攀升。有分析指出,日本大米看上去好像实现了自给自足,但其实是日本民众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从1970年代开始,日本就在减少大米产量,增加小麦的进口量,令民众习惯了吃面包和通心粉。这就导致日本的大米自给率接近100%,但是综合的食品自给率(以热量计算)仅为38%。多年来,日本农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日本农协对生产各环节的统一管理虽有利于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但是对于从生产到销售一系列流程的管控,也使其成为影响力大到足以控制产品价格的强势组织。这次“米荒”和日本农协引导大米减产有直接关系。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一期《粮食展望》报告显示,2024-2025年全球大多数主要粮食商品供应充足,仅小麦和玉米产量可能略有下降,而大米和油籽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高水平。也就是说,全球市场其实根本不缺米,日本的“米荒”从实质上讲根本算不上是问题。但事实上,这与日本现行的惠农政策相悖。在日本新米还未收割但市场缺粮的情况下,日本政府不仅不会投放储备粮,甚至依然履行大米出口配额。日本几乎不进口大米,正常的进口大米关税极高。同时,大米进口之后,大部分由日本政府统一保存,由民间企业支配的份额微乎其微。
有评论指出,日本的“米荒”,暴露出日本农业政策的弊端。它好像一张无形的巨网,束缚着日本农业的活力,让本该丰盈的粮仓日渐空虚。
(摘自《光明日报》马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