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如何从“两步走”变为“一步走”
2024-09-29
2024年,新中国迎来75周年华诞。风雨兼程,春华秋实。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本刊特推出主题策划,全景展现新中国成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一口号”中,明确提出了建立新中国的程序和步骤:第一步,先邀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贤达的代表在解放区召开新政协会议,商讨如何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步,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但实际上,中央人民政府是由按照“一步走”实现的。
由新政协直接产生中央政府的设想
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一口号”似一声惊雷,给中华大地带来了希望。当时,以民主人士聚集地香港为中心,围绕讨论“五一口号”的一场“新政协运动”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香港“新政协运动”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尤其对建立新中国的程序进行了深入研讨,为人民政协会议召开、新中国建立奠定了重要而坚实的思想基础。在香港“新政协运动”讨论中,各方面都同时表达了一个迫切的愿望——迅速建立新中国,同时考虑到了一个现实的困难——无法立即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一口号”第五条,用了“迅速”两字修饰建立新中国的程序和步骤。毛泽东在1948年5月1日致民主人士李济深、沈钧儒的信中直接提出,当年秋季即要召开新政协。为什么要如此“迅速”?8月1日,毛泽东复电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道出了重要原因:“以期早日消灭中国反动势力,制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建立独立、自由、富强和统一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毛泽东号召各方面就新政协会议的时机、地点、何人召集、参加会议者的范围以及会议应讨论的问题等进行共同研讨。各界围绕召开新政协的讨论中,无一例外都表达了“迅速”建立新中国之意。与此同时,许多民主人士也冷静地认识到,在解放战争没有完全取得胜利之前,召开普选的人民代表大会是非常困难的。
在此情形下,一些民主人士提出了新的建议。郭沫若曾向中共香港分局提出:“人民代表(会)可以俟战局相当发展及接近最后胜利时召开,但我希望政协要开快些,新政协开后,可以成立一个临时政府,待人民代表大会召集后再成立正式的政府。”这一建议实际上提出了由新政协直接产生中央政府的设想,且持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尽管还处于讨论范畴,但建立新中国的程序由“两步走”变为“一步走”的设想,已然浮出水面。
“两步走”改为“一步走”,逐渐形成共识
1948年5月2日,中共中央致电上海局、香港分局,要求他们把民主人士的意见及时电告中央。5月13日,周恩来让胡乔木电示香港分局,要求将响应“五一口号”的电文内容、署名全文电告中央。10月初,在中共中央的邀请和秘密护送下,从香港北上的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蔡廷锴等民主人士抵达东北解放区的哈尔滨。他们尚在行程中,中共中央已电示东北局:“在各方人士住哈期间,可由高岗、洛甫、林枫代表东北局并与高崇民、张学思、朱学范等人和他们正式商谈,征询他们对召开新政协会议之时间、地点、人选及议程的意见。”这表明,中共中央和各民主党派的代表面对面协商建立新中国的相关问题已提上议事日程。
此时,胡愈之、周建人等民主人士相继到达中央统战部驻地河北省平山县李家庄村。为了更具体地同民主人士商谈,10月初,毛泽东向周恩来提出:“似宜将名单及其他各项拟成一个文件,内容字句均须斟酌。”周恩来和中央统战2W9gK3+uU6Z1iA5gcwS0tg==部与到达李家庄的民主人士商讨后,拟定了《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草案。这个草案提出:“新政协所应讨论和实现的有两项重要问题:一为共同纲领问题;一为如何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问题。”为了慎重起见,草案特别强调:“关于如何建立临时中央政府即民主联合政府问题,提议先行交换意见,以便提交新政协筹备会作初步讨论。”
关于如何成立中央政府问题,民主人士的意见不尽一致。谭平山主张,新政协后,限定时间召集临时人民代表会议,再产生临时中央政府;章伯钧、蔡廷锴主张,新政协即等于临时人民代表会议,即可产生临时中央政府。11月3日,中共中央就讨论情况复电东北局:“依据目前形势的发展,临时中央人民政府有很大可能不需经全国临时人民代表会议,即经由新政协会议产生。”
建立新中国程序的调整事关重大。作为筹建新中国的领导者和召集者,中国共产党对此始终坚持审慎的态度。到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撰写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才公开提出:“1949年将要召集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对外公开建立新中国程序的变化。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带着建立新中国的蓝图离开西柏坡,与从四面八方赶来筹备召开新政协的各界人士齐聚古都北平,齐力同心把“一步走”变为了现实。
中共中央从1948年10月慎重提出“如何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个问题,到1949年初作出“由新政协直接产生中央政府”的决定,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当然是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
新政协肩负直接产生中央人民政府的使命
新中国程序由“两步走”变为“一步走”,表面上简化了,实则增加了难度。周恩来指出:“凡是通过普选方式产生出来的会,我们叫做大会,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凡是通过协商方式产生的会,我们就叫做会议,例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会和会议名称的区别就在这里。”
周恩来虽然说的是名称区别,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新政协不是由普选产生的,新政权如何体现法理原则?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人民团体,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即扩大新政协阵容,增加参加新政协的单位和代表名额,从而使新政协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
最初,中共中央准备召开一个规模比较小的政治协商会议。周恩来曾说:“那时我们所设想的这个会议,不过是个百八十人的会议而已。”当新政协肩负直接产生中央人民政府的使命后,其阵容不断拓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时,已经扩大到了46个单位662名代表。进入北平后,经过与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协商,中共中央统战部向中央报送了包含有左、中、右分子的新政协代表名单。毛泽东赞扬道:“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天书。”
新政协的阵容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较强的包容性。正如周恩来所指出的:“决定全部代表人选是根据了人民民主革命的原则。我们重视由革命战争中锻炼出来的朋友,在土地改革和敌后根据地斗争中锻炼出来的朋友,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民主运动中锻炼出来的朋友,脱离反动派而起义的朋友,保护国家器材有功的朋友,使这次政治协商会议成为集中代表全国人民力量的大会。”
扩大新政协的阵容,增强新政协的代表性,有效解决了在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条件下迅速建立新中国的现实障碍。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自此,新中国以崭新的形象屹立于世界东方。
(摘自《纵横》李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