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急性胰腺炎
2024-09-29谢雨涵
急性胰腺炎的症状表现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胰腺分泌出的胰液可沿相应管道流进十二指肠,与胃液、胆汁等共同消化所摄入的食物。当输注胰液的管道发生堵塞时,就会导致胰液排出不畅,大量囤积于胰腺内,从而引发胰腺炎。
患者病因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存在差异。80%~95%的胰腺炎患者以上腹痛或弥漫性腹痛起病,患者在初始阶段可能会感觉左上腹疼痛,并会向背部呈放射性疼痛,进食后疼痛加剧。如果患者逐渐进展到腹膜炎,疼痛位置会发生改变,由左上腹逐渐波及整个腹部。40%~80%的患者在起病时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表现。当患者继发细菌感染时,会表现出发热症状,可持续几天甚至一周。此外,严重者还可能会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心动过速、低血压、肠梗阻或少尿等症状。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3项:上腹部持续性疼痛;血清淀粉酶或脂肪酶为正常上限值的3倍及以上;腹部横断面影像学检查结果与胰腺炎一致。上述3项标准中符合2项即可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因素
急性胰腺炎的诱因复杂多样,包括胆结石、饮食不当、手术创伤、药物因素等,应加以防范。
胆结石
胆结石是诱发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之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胆结石的患病率升高,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阻塞奥狄括约肌的结石是首次报道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病因。
饮食不当
研究表明,多数人的急性胰腺炎是吃出来的。患者饮食不健康,暴饮冰镇饮料、酗酒、生食海鲜、大量吃烧烤等食品,这些饮食习惯都容易损伤胃肠道,导致胰液排泄障碍,从而诱发急性胰腺炎。
手术创伤
常见的易引发急性胰腺炎的手术有奥狄括约肌形成术、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等。风险最大的患者是胆管较小或正常的年轻女性以及奥狄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患者。长时间的手术或反复进行胰胆管插管也会增加术后胰腺炎的风险。
药物因素
常见的一些药物,如四环素、嘌呤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等,都可能会引发急性胰腺炎,临床应用这些药物时应多加防范,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务必及时告知医生。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措施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强调个体化、病因治疗和病情分级管理,以达到去除病因、控制炎症、缓解症状、预防和处理并发症、促进胰腺功能恢复的目的。临床治疗急性胰腺炎主要包括病因治疗、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等方式。
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主要针对高脂血症、胆结石等引起的胰腺炎,通过解除病因缓解症状、改善病情。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重症患者,如患者出现急性腹膜炎、坏死性胰腺炎伴感染、胆道梗阻无法内镜解决或内镜治疗失败等严重问题,需紧急采取手术干预,如胆道引流术、胰腺坏死组织清创引流术等。对于无法通过非手术方式解决问题的患者,也可考虑择期手术,如可依据患者病情实施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等。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应根据个体差异,应用对症药物治疗。对于感染患者或存在感染高风险的患者,应于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等,后续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调整。对于存在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疼痛严重患者,可适当给予镇痛药物,如阿片类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此外,早期应及时施以营养支持,待患者病情稳定、腹痛缓解、肠道功能恢复后,应逐渐过渡到低脂、易消化的口服饮食或肠内营养。
急性胰腺炎的日常护理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间、是否存在并发症等相关。轻症患者通常预后良好,经治疗后一周内症状可得到缓解;重症急性胰腺炎容易引发严重并发症,病情危急,死亡率较高。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做好护理工作,加快病情的好转。
调整饮食
急性胰腺炎起病急,刚发病时患者需立即禁食,降低胰液分泌,避免胰腺负荷过重。同时,还应及时进行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纠正身体脱水和休克状态。治疗后,应遵医嘱逐渐由流质、半流质食物过渡到正常规律饮食。
出院后,患者应注意加强饮食管理,避免暴饮暴食,戒烟戒酒。饮食应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每餐不宜过饱,避免一次性摄入大量食物导致胰液分泌过量。选择清淡、低脂食物,如新鲜瓜果蔬菜、瘦肉、全谷物等。
加强锻炼
患者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多进行体育锻炼,每天可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瑜伽等,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运动过程中若出现心率过快、剧烈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健康监测
胰腺炎患者应定期进行血常规、影像学等检查,监测胰腺功能,观察是否存在相关并发症。有高脂血症的患者需定期检测血脂水平,遵医嘱服用降脂药物,将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长期服药的患者要警惕药物的不良反应,若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