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陪伴,做有准备的父母
2024-09-28王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确立了“2025年,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健全,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这一发展目标。全国各地政府积极响应,推出一系列举措。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托育服务工作,连续两轮将“学龄前儿童善育”纳入民心工程予以落实,预计到2025年末,实现托幼一体幼儿园占比达到85%,社区托育“宝宝屋”街镇覆盖率达到85%,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站实现社区全覆盖的托育服务发展目标。根据家庭情况和婴幼儿需要,家长可以就近选择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服务。然而,在持续加强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托育服务期盼的同时,“家庭为主,托育补充”仍是托育服务的基本原则。
脑科学等研究表明,0-3岁是儿童身体、情感、社会、动作和认知能力发展的最快阶段。大脑发育有其自身规律,宝宝刚出生时,大脑就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数量与成人差不多。在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会长出许多“小手”,这些“小手”就是“神经突触”,它和其他神经细胞“手牵手”实现突触连接。早期经验可以帮助孩子调整大脑内的突触连接,促使大脑的发育达到最佳水平。婴幼儿的主要生活场所是家庭,家长是婴幼儿健康成长的首要责任人。随着脑科学、儿科学等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社会生活环境不断更新变化,在照护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不断学习,做到科学育儿。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提供持续稳定的关爱。婴幼儿与养育者的关系是保证早期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除了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孩子的大脑发育和身体生长,家长还要给予孩子持续稳定的关爱,这对孩子大脑的健康发育有着重要影响。家长要保证每日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如拥抱、目光对视、语言交流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当孩子感到安全、受保护、周围的人值得信任时,他们更愿意积极行动、大胆尝试。
理解孩子的独特行为。在成长过程中,婴幼儿会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家长不要把这些特征当作问题看待。比如,18-30个月的孩子开始进入第一反抗期,特别喜欢说“不”。当孩子开始独立行走、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时,他的自我意识逐渐产生,意识到“我是父母之外的独立个体”,于是开始频频说“不”。“逆反”是常见的行为表现,看似不配合的行为,其实是孩子迈向独立的重要时刻。他们开始学习自己选择、自己决定,这是责任感发展的基础。家长应该欣然接受,并调整互动方式。
亲子互动需讲究方法。处理不好第一反抗期中的问题,会持续地影响亲子关系。家长不要把孩子的逆反行为理解为挑战权威,要用平和的心态和智慧的方式,应对孩子的逆反表现。当孩子说“不要”时,家长可以表现出不在意的样子,孩子可能会反过来表示“要”;当成人把“要求”的语气转换成拜托他们“帮忙”,孩子可能会非常乐意去做。当然,遇到必须坚持的事情,如孩子强取他人玩具,家长应以坚定平和的态度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让他知道需要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
了解婴幼儿发展规律
把握敏感期。研究表明,在早期学习与发展的特定阶段,孩子会倾向于学习某些特定技能,这些特定时期称为敏感期或“机会之窗”,其中包括语言敏感期(0-6岁)、秩序敏感期(2-4岁)、感官敏感期(0-6岁)、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动作敏感期(0-6岁)、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等等。家长可以利用这些“机会之窗”,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和充分的机会。比如,在语言敏感期,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当孩子出生后,充分利用哺乳、换尿布、洗澡等日常照料机会,用微笑、语言等方式与孩子互动,描述正在进行的事;当孩子开始咿呀学语时,鼓励孩子多开口说话,用简短、重复、有韵律的语言和孩子交流,便于他们理解和模仿;当孩子会说2-3个词组成的短句时,家长可以在亲子阅读过程中,提些简单的问题,逐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正确看待发展差异。婴幼儿的早期发展是以成熟为基础的,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每个婴幼儿成熟的时间有先后,发展速度也有快慢。开口说话、独立行走、大小便自控的起始时间各不相同。了解婴幼儿的一般发展规律,可以帮助家长改善教养方式。比如,正常情况下,孩子1岁半就能说5个以上的常用词,但有些宝宝这时候还未开口说话,或者只会说叠词。与同月龄的孩子相比,在某些方面落后3个月以内都属正常。因此,家长不用过于紧张,但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存在问题,如食物是否过于精细,导致孩子的口腔肌肉未能得到充分锻炼;是否包办代替,导致孩子缺乏语言表达的机会;是否工作太忙或者内向寡语,导致孩子缺少必要的语言刺激和交流环境。反思之后,家长要及时调整教养方式。
早发现、早干预。3岁前是对孩子发育风险进行早发现、早干预的最佳时期。家庭成员之间、家长和教师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及早发现孩子发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当家长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明显滞后于同龄孩子时,可以对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如果有问题,尽早去专业的医疗中心进行评估,家庭、幼儿园和医疗中心共同实施干预,实现追赶性发展。
近期,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发布了《上海市0-3岁婴幼儿发展要点与支持策略(试行稿)》(以下简称《要点与策略》),依据0-3岁婴幼儿生理成熟和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在动作与习惯、情感与社会、认知与探索、语言与沟通四个领域呈现0-3岁婴幼儿的发展重点和典型表现,并为各月龄段提供了相应的支持策略。此外,为增加对早期特殊需要儿童的关注,实现对特殊儿童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在支持策略部分增加了“特别提醒”。家长可以参照《要点与策略》,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借鉴其中的科学育儿方法。
陪伴孩子成长
顺应孩子的学习方式。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和探索方式。在游戏中,孩子自发地运用感官、动作、语言探索周围世界,并通过不断重复,巩固强化从中汲取的经验,获得进一步发展。比如躲猫猫游戏看似简单、普通,但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发展视觉追踪、记忆力、客体永存性等认知能力,还能激发孩子主动探索周围世界的乐趣;娃娃家游戏中,分配角色发展了孩子的社会性交往能力,给娃娃穿衣服锻炼了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模仿爸爸妈妈和娃娃说话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游戏为孩子提供了全方位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游戏提供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延伸的过程,家长应当理解并创造条件,给予孩子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玩耍,保证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户外活动。户外活动能有效预防近视,有研究表明,每天有半小时户外活动的孩子,近视率减少24%,若每天户外时间延长到2个小时以上,近视率则下降到0.3%。户外活动还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感官,帮助孩子获得多方面的经验,从而更直观地认识世界。比如,下雨天在户外踩水,孩子逐渐发现动作的力量大小与水声的关系;在积水处来回走动,探索水的动态与倒影的关系。家长和孩子共同探索,增强亲子间的情感联结。
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0-3岁是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积极的情绪情感、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好奇探究的认知天性、文明有序的生活习惯、初步的生活自理等,远比知识技能的提前练习重要得多。以养为主,教养融合,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以及学习品质的培养,强调的是养育与教育的自然融合。家长应注重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有利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比如,不少家长为了锻炼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特意购买玩具进行练习。其实,不妨鼓励孩子自主进食,在一日三餐高频次的重复中,手的力度、灵活度、手眼协调能力都能得到充分锻炼。吃饭过程中,家长不催促、不替代,孩子吃饭会更专注。好习惯的养成和品质培养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家庭成员应保持一致的教养方式。
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首要责任人,用温暖地陪伴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用倾听和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表现,用温柔的坚持给孩子充满信任、有爱的家庭环境。做有准备的父母,助力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