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香滋润了儿时

2024-09-27方玉萱

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 2024年10期

细雨绵绵,山色空蒙,正是清明前夕。每逢此时,学校都要到附近的劳动基地组织采茶活动,那是一座风景秀丽的茶山。春来时,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与破土而出的嫩笋,格外惹人陶醉。

每次上山,我们都会带上一本《毛主席语录》,排队到达山间后,就一起朗读:“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接着是背诵“老三篇”。一切预备环节过后,老师便会请来专业的技术员,为我们讲解指导采摘茶叶的标准:一芽二叶,每人的任务是必须要采到八斤左右才算完成……

正式开工了,我对一切都感到那么的新鲜。戴上采茶帽,背上小箩筐,自己仿佛真成了一名年轻的采茶工。一开始,我是多么一丝不苟呀!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用指甲掐断茶茎时,总怕用力过度,弄疼了茶树;挑选合格的茶叶时,连一条小蚜虫都要挑去,不敢玷污了茶叶的纯洁;背起箩筐前进时,走路都不敢摇晃,生怕猛地一抖,把茶叶抖到外边去了……

随着手法的熟练,我便不再顾着这些了,动作逐渐行云流水,“嗖嗖”两下,筐中的“上等”茶叶便堆积起来了。可某些“捣蛋鬼”在追逐打闹时,趁我分神一刻,偷偷地在我的箩筐里一掏,抓上一大把茶叶就放进自己的筐里。等我反应过来时,筐里的茶叶已经被抓去一半,我气得直跺脚,却无济于事。

不过,“捣蛋鬼”的行为最终还是露了馅:老师发觉他们筐中的茶叶有些是源自我筐里的“上等精品”,另一些则是他们自己胡乱采摘的“不合格产品”,于是罚他们一直背诵语录:“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而我因为茶叶的质量好、数量多,又遵守纪律,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那段日子里,我们每天都要忙碌到下午三点。结束后,大家纷纷将满载茶叶的箩筐堆向平板车,工人便将堆积成山的茶叶运往学校,等待炒制。同学们列着队走在车子后面,葱茏的山水间回荡着我们的劳动号子。清风拂面,空气中满是植物的芳香,真是快乐美好的时光!

约莫一星期后,我和几个同学被老师推荐到学校的加工厂学习炒制茶叶。

那是一项难度指数十分高的技术活,必须是平日里认真负责的学生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个光荣的任务,只能在夜晚进行,因为白天我们要去采摘茶叶,傍晚要运送。所以,晚上我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学习炒茶。

工厂里设有特制的灶台与锅,大锅圆晃晃地敞开着,准备随时迎接茶叶的到来。“炒茶的过程有三步:杀青、柔软、炒干,每一步必须按照严格的标准执行,否则将功亏一篑。”老师傅的传授牢牢地扎进了我们的心里。初来乍到,我被安排焚烧柴火,柴木必须是桑树。烧柴供火是我熟悉的劳动,我不必战战兢兢,就像在家里帮着母亲干活一样得心应手。随着一日日的耳濡目染,我被允许扶锅炒茶了。老师傅教我:“要先等待锅底通红,再把茶叶倒进去,量也要控制得刚刚好,双手齐力,绝对不许有怠慢,中间不能作任何停顿,否则一锅的茶叶都焦黄了,全浪费了,一切前功尽弃。”天哪,那岂不是顶天的罪过了!我心中嘀咕着。

首次尝试,我大大咧咧地两手张开,掌心一不小心碰到了火热的锅底,烫得我浑身发抖,瞬间冒汗。我稳稳心神,等到茶叶集体变色发软时,马上把茶叶起锅。这一过程下来,我完成了杀青,内心略微踏实了一些。然后,我把炒好的茶叶倒在大竹筛上摊开——防止叶片变色。等茶叶冷却了,我立刻把它们放进一个手工操作的“柔软机”里,像推磨似的,朝着一个方向不停推动。我聚精会神地推了半个小时,茶叶变成了一团团的,我再把这团像球一样的茶叶倒在另一个竹筛上摊开,这一步叫“柔软”。看着茶叶的模样“脱胎换骨”,我不由得激动起来。

紧跟着是最关键的一步:炒干。亲切的老师傅在一旁蹲下身帮我添了些柴火,熊熊火苗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当我放入茶叶后,老师傅将火候调至中等,我们师徒配合默契,不禁相视一笑。

随着茶叶里的水分不断蒸发,待到要干燥时,火候必须得调小。在老师傅调整火候的过程中,我不断地翻炒,动作既迅速又利索。不知不觉我的手臂由酸变麻,但依然不敢停歇,我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坚持!要坚持!”当我终于闻到一缕清香飘起时,整个身心仿佛被一汪清泉滋润。我马上用筅帚把茶叶扫出来,此时茶的表面是一层青白色——这是炒制到位的标志特征。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快乐。

在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炒茶过程后,终于可以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了。老师让我们每个人都泡上一杯,细细品尝。我小抿了一口,啊!那个滋味真是清香透彻,回味无穷!

因为我炒的茶质量好,劳动态度也好,我被评为了炒茶能手,老师竟奖励了我一本崭新的《新华字典》。我如获至宝,这对童年清贫的我来说是多大的奖励啊!

伏首案边,每每翻开那本又厚又小的字典时,扉页烙着的鲜红印字“劳动最光荣”总令我动容。我总能感受到那股清幽的茶香,它来自于我泡的那杯茶水,茶叶片片回绿,碧嫩纯净,悠悠漂在水中,轻微舒展,如影似幻,无声地讲述着时光的故事。在岁月深处,那个在茶树间俯身采茶,在铁锅前磨搓茶叶的孩子永远快乐着。

(指导教师:王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