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乐写苦
2024-09-27王铁青倪华东陈艳芳朱泽铧
孩子们,读着莫言的《忘不了吃》,你会发现这些苦难的经历并不显得沉重,甚至会有一丝欢愉在里面。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对饥饿的人来说,所有的欢乐都与食物相关。
短短一句话,道出莫言童年时的欢乐根源——食物。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莫言小时候的村庄,和那群孩子一起寻找快乐吧。
春天到了,咱们先去村子外的洼地上看看:
我们村子外是望不到边的洼地。洼地里有数不清的水汪子,有成片的荒草。那里既是我们的食库,又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在那里挖草根,挖野菜,边挖边吃,边吃边唱,部分像牛羊,部分像歌手。我们是那个时代的牛羊歌手。
春天的洼地,如此热闹。洼地里尽是可以吃的东西,孩子们一边吃一边唱,就好像在郊游踏青一样。如果那个时代有《中国好声音》这样的节目,这群孩子绝对是最接地气的原创型民谣歌手。此刻,你是否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真是一个连粮食的模样都见不到的时代吗?这群孩子真是被饥饿侵袭的吗?他们怎么会这么快乐?的确,那时候“吃饭”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但在这群孩子的心目中,饥饿和快乐是两个概念,这两个词并不矛盾,或许有时候,还是快乐占的比例高一点。
20世纪60年代的夏天,洪涝是家常便饭。就算是这样,莫言一样有解锁快乐的方式:
20世纪60年代雨水特别多,庄稼大都涝死。洼地里处处积水,成了一片汪洋。各种鱼从天上掉下来似的,品种很多,有的鱼连百岁的老人都没见过。我捕到一条奇怪的鱼,它周身翠绿,翅尾鲜红,美丽无比。此鱼若养在现在的鱼缸里,必是上品,但吃起来味道腥臭,难以下咽。
这些文字,没说涝死的庄稼颗粒无收,也没说人们在“家门口看海”的模式里的生存状态。就算已经苦到一定程度了,莫言依然能找到快乐。这还真得感谢那条鱼,翠绿的身子,鲜红的尾翅,多漂亮的颜色啊!可惜的是,就算是这么漂亮的鱼,也逃不过被蒸被煮的命运。倘若好吃也就罢了,这鱼差劲的味道,充分证明了“虚有其表”这个词语的正确性。估计莫言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还在后悔:早知道它不好吃,那就好好养着,看看颜值也挺好的。只可惜,这样的鱼,在今后的人生中再也遇不到了。
好不容易到了收获的秋天,但是因为遇上饥荒,秋天的食物一样少得可怜。可食物虽少,乐子可不少。最难忘的还是“我”跟着六叔捉螃蟹的经历——
我曾跟六叔去捉过一次螃蟹,神秘新奇,趣味无穷。白天,六叔就看好地形,用高粱秸在河沟里扎上一道栅栏,留上一个口子,在口子上支上一张口袋网。夜气浓重,身体缩在大蓑衣里,耳听着窸窸窣窣的声音,借着昏黄的灯光,看着螃蟹的大队沿着栅栏爬上来……这样的经历终身难忘。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绝对写不出这种感觉。你想想,乡下的秋天,更深露重,寒气逼人,为了捉这些螃蟹,得花费多少心力啊!可莫言竟然说“神秘新奇,趣味无穷”。孩子们,美味当前啊,要是“我”淘气一些,不懂事一些,估计老早把螃蟹生吞活剥了,哪里还顾得上捉螃蟹时候的那份欣喜和新鲜感啊?这种饥荒大环境下获得食物的经历,才是作者最难忘的吧。
冬天,草木凋零,冰冻三尺,地里有虫挖不出来,水里有鱼捞不上来。这恶劣的条件,可冻不住人的智慧,尤其是在吃的方面。他们吃青苔,吃树皮,吃到最后,成什么样了呢?走,咱们去看看:
很快,村里村外的树都被剥成裸体,十分可怜的样子,在寒风中瑟瑟颤抖着。
这句话,表面上写树的可怜,其实我们读到的是生活的艰辛。
尽管大环境很苦,可我们并没有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悲苦,隐隐地还有一丝苦中作乐的意趣。这就是作者以苦写乐、以乐衬苦的语言魅力!
莫言借着曾经那段悲苦的经历,传达了他乐观豁达的生活情怀。不知聪明的你是否已经领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