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读史书
2024-09-27晏晓东
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我在读史书的过程中,不仅感到理性的清明,更感到阅读本身带来的愉快。
读史第一重境界,奠定感性认识的基石。恰如古人所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通过广泛阅读史书、传记及相关文献,对历史人物就能形成初步而直观的认知。喜欢谁,讨厌谁,钦佩谁,鄙视谁……带着显著的个人情绪,与观点相异者争执起来,什么八风不动,什么稳如泰山,全都抛诸脑后。以此态度读史书,对于刚进门槛的人,恐怕多数难以避免。
以我个人读三国风云人物袁绍为例,一开始我也是忍不住要给他贴标签。他出身于显赫的“四世三公”之家,自幼便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期望。我大致梳理了他的生平轨迹,从早年的幕僚生涯到趁董卓之乱崛起,再到官渡之战的悲壮落幕,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他的性格和一生起伏有了轮廓,有了概述性的印象——然后就顺手贴上了几个标签:好谋寡断、多端寡要等等。粗糙归粗糙,却胜在能为后续的深入奠定基础。
跟着就是读史的第二重境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构建起理性认知的桥梁,也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带有思辨性质。
近期镇江多雨,下班回家,小书房里自成天地,自得其乐。拿读小说、品诗词的态度读史书,便是第一境界;若挑灯夜读,每每停下翻页的手,对着窗外雨夜发一会呆,想一想历史人物如袁绍的行为逻辑与决策背后的深层动机,试加剖析,那便是第二境界了。我细品了史书中关于袁绍的每一次记载,例如,他早年好行游侠之事,常以身涉险,扶危济困,于“党锢之祸”中挺身而出,秘密接济党人。《后汉书》载其叔责而不改,是因为有家族在背后撑腰。《三国志》述其家族显赫,势倾天下。通过深入分析,我自信能够相对更全面地理解袁绍的心性、行为模式,进而,再看他的复杂动机与战略考量,就有种洞若观火的感觉。
第三重境界,我以为,是理性认知与实践智慧的深度融合,它要求我们在对历史人物及事件有了深刻理解后,能够跳出视野的局限,作全局审视,凭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哲思,洞见事物本质,弥补“盲人摸象”的片面。比如,在研究袁绍势力的兴衰之际,一要区分“袁绍家世”和“袁氏家世”的区别。“袁氏家世”在汉末一时尊贵不代表“袁绍家世”也同样尊贵,袁绍非嫡非长,像《红楼梦》里庶出的贾环环三爷,家族的资源一开始不可能投注到他身上。二要注意“四世三公”名头虽响,但在群雄逐鹿的背景下,名声与家世在乱世中也未必就直接转化成实力。袁绍遭遇的竞争对手个个背景深厚,实力强劲。刘虞的宗室身份与崇高声望,韩馥的三公之尊与冀州之富,公孙瓒的军功卓著与边地势力,都使得袁绍的“光环”显得不那么耀眼。单纯依赖家世并不能确保成功,袁绍的崛起更多还是依赖他本人的策略和努力。
读史的第四重境界,是超脱具体事件,提炼跨越时空的历史规律,领悟哲理,启迪现实。袁绍在逆境中崛起,凭借四步策略成为典范:一曰“顺孝”,通过讨好长辈,实现身份转变,奠定家族地位,展现其对家族关系的洞察与利用;二曰“养望”,以清廉能干树立声誉,解救士人,赢得广泛支持,成为士人阶层新星;三曰“建功”,积极参与政治斗争,助力诛灭宦官,积累政治资本,声名大噪;四曰“兴势”,面对董卓专权,挺身而出,联合诸侯讨伐,展现领袖决断力与号召力。这四步策略,不仅是袁绍个人智慧的体现,也是历史中个人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实现超越的普遍规律。它启示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唯有洞察时局、灵活应变、勇于担当,方能真正有所成就。至于他后来把一手好牌打烂,瞬间荣枯,那累累失败的教训,就更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借鉴。
我在江南的潺潺雨声、绵绵雨季里奏完了读史的四部曲,合上最后一页,感到一种大安稳与小会心。对面,广大的夜像黑色的底衬,一家家亮着灯的窗户像天鹅绒上的钻石,闪着有硬度的光。那是知识的光芒。相信在一扇扇窗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同我一样在灯下阅读。在三千年历史文化名城里做一个当代的书生,且并不孤独,于愿已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