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尧琳:不辜负每一颗独特的种子

2024-09-25尧琳

现代艺术 2024年9期

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本科毕业,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中国画重彩研究生结业,日本新泻国际艺术学院水彩结业。四川省油画学会会员,日本新泻国际艺术学院特聘研究员。作品曾多次入选国内外展览,多幅绘画作品被日本新泻国际艺术学院、中国上饶美术馆、中铁集团等收藏。

我们已知的艺术教育通常被异化为艺术技术的学习。从幼儿园开始的绘画、钢琴、舞蹈学习,小学初中阶段的兴趣班和艺术考级,高中大学的艺术特长生认定,到艺术类高校入学考试的测试内容,甚至老年大学的艺术课程设置……凡此种种的所谓艺术学习无一不是在进行技术的学习。

然而,我清楚地知道,艺术最xxprwr0sPo0mNVuD1McUYwaYXiRjp0VTsjTArJlO0Lo=重要的并不限于技术的学习。艺术作品是人类对生命感悟的外化显现,如果只有技术层面的学习,所呈现的作品无疑如同嚼蜡,索然无味。在艺术行为中代入生命体验给艺术作品注入生命和不断拓宽的艺术边界是艺术家们终身追求的事业。

因此,在任何阶段为学生建立一个全面的艺术观都是尤为重要的,作为一名教师我认识到艺术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学习艺术也应当建立在放眼世界并且通晓人类艺术史的基础上。只有对艺术史有了全面了解,才能建立起全面的艺术观并对艺术品有相对准确的价值判断。

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怎样在有限的生命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浪费他们的生命,是我作为一个教师经常会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设计中,我总是将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只提取对学生建立全面的艺术观有用的部分,并对学生的技术要求降到最低,转而从艺术史出发,在观念上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和创作。当学生们卸下沉重的技术包袱,专心动起脑筋完成的作品常常令我惊叹不已!

人的潜力是巨大的,但需要被正确地引导和挖掘。

在绘画课程里,我对学生的绘画材料不做任何限制,为了卸下技术的包袱,要求他们不要去追求画得像,因为画得像和逼真并没有任何意义。工艺课的基础是对材料的运用和对基本技术的掌握,这点与当代装置艺术是一致的,因此我把传统的木工、铁艺、纸艺等工艺课转化为当代装置艺术的创作课,这样的教学内容无疑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并且更加有意义。最后的结果是几百个学生的作业,我都拍照留下来了,生怕弄丢了。为了学生在自媒体时代不被时代的洪流淹没,我在现代媒体艺术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自编自导自演拍摄了微电影。在学生的电影中我看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电影中也呈现了我国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校园霸凌、学生的自卑、青春期的叛逆等,这些都是学生真实的体验。相信在将来,这些体验都会成为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的动机和素材。

我一直认为并坚持的是:作为一位艺术教师,只有具有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前瞻的艺术观念才不会辜负遇见的每一颗独特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