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域下齐鲁画家李苦禅艺术研究
2024-09-25陈文萍
关键词:李苦禅;齐鲁地域文化;绘画体现;精神内涵
一、齐鲁地域的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是以地域特点为基础所形成的特定文化,不同地域有着其独特的面貌。齐鲁地域文化是由“齐文化”与“鲁文化”共同碰撞合并的结果,两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独具一格的齐鲁地域文化特色。齐鲁地域的文化特色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群体性与民族性
齐鲁地域文化特色具有鲜明的群体性与民族性。中华民族讲求和谐统一,崇尚集体主义,强调弘扬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这主要源于齐鲁地域的文化特色。从古至今,齐鲁人士在思想及实际行动中无不表现着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和崇高的爱国精神。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名言中充分表现着齐鲁文化中爱国爱家的精神。齐鲁地域文化群体性与民族性一体的文化特色使得齐鲁人民凝聚一团,将齐鲁大地建设为和谐的区域。
(二)人文性与刚健性
齐鲁地域文化特色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与刚健性。人文性是齐鲁文化特色的灵魂,齐鲁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独立品格,重视人的价值。孔子的思想主张“仁”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均主张人的价值,可以说人文性是齐鲁地域文化最核心的特色。孔子、孟子等,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学派无一不主张刚健精神,浩然正气、积极进取的刚健自强精神不仅是齐鲁地域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齐鲁地域文化特色之一。
(三)能动性与创造性
齐鲁地域文化蕴含着一种勤劳勇敢、探索创新的精神,具有鲜明的能动性与创造性。齐鲁人勤奋敢做,注重革新创造,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如代表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鲁班创新创造性地发明了锯子、锁钥等。从古至今齐鲁人士都走在创新创造之路上,齐鲁大地的文化也一步步走向繁荣。
齐鲁地域文化悠久深厚,种种文化特色铸成了齐鲁地域所独有的精神文化,在这片齐鲁大地上哺育了世世代代具有齐鲁文化精神的齐鲁人士,当然齐鲁画家李苦禅也不例外。在齐鲁地域文化的影响下,李苦禅的画品、人品均蕴含着齐鲁地域文化的典型特色。
二、李苦禅绘画中齐鲁地域文化的体现
李苦禅不断从地域文化及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他的绘画作品中无不体现着齐鲁地域文化,从作品中的题材、构图、笔墨和设色等方面折射出齐鲁地域的文化特色。因此,研究山东独具一格的齐鲁地域文化与李苦禅绘画中所体现的齐鲁地域文化是对李苦禅绘画艺术深入研究所需要关注的。
(一)雄伟、忧国:象nyLfk1R4XsYxb4ub0fIQ9hfamZLTuRWpgp5lNyUnJj8=征隐喻的题材
李苦禅在题材的选择上考虑颇深,创作了许多大黑鸟和爱国题材的作品,借此来抒发雄伟阳刚之气和爱国忧国之意,从中体现出齐鲁地域英武、爱国的文化特色。李苦禅曾在谈论题材的选择时说:“年轻时代我的速写画着画着就开始选择题材了。我选那些同我艺术性情接近的画。当时我最爱大黑鸟们,如:苍鹭、鹫、雄鹰、鸬鹚、黑鸡、寒鸦……因为它们有气势,有力量。”[1]7由此可见,大黑鸟是李苦禅最喜欢表现的题材之一,他笔下的大黑鸟在形象和神态上有一种威武、豪放的气势。李苦禅在创作时常用夸张的手法,细观作品《松鹰图》(图1),画面中鹰的眼眶被画为方形,棱角分明,传递出眼神的凝聚和雄视的力量。李苦禅笔下的鹰具有雄强之美,他借此来传达对祖国富强昌盛、英姿勃发的殷切祝愿。在抗战期间,李苦禅舍身支援抗战并通过创作来抒发内心情感。漫画《大官风顺图》即为这一时期所创,画中题有“有乳为母金为爷,奴颜婢腿三世节”[1]77之句,画家在画中以戏曲小丑的形象讽刺认贼作父、无情感操守的日伪政府官员。在李苦禅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心系国家、心系人民,创作了《盛夏图》《劲节图》等象征祖国昌盛、坚贞不屈的代表作品。
(二)磅礴、正气:大开大合的构图
构图是中国画在绘画创作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李苦禅的作品大多为大开大合的构图,绝妙雄奇,表现出齐鲁地域磅礴正气的文化精神。李苦禅曾说:“写意构图,最重要的是要造成画面矛盾,而后再统一它。若只知按万物土里生去构图,都是一顺地从下而上的画,就无矛盾,无力,就温。何为矛盾?就是在画面的各部分要有对立方向或成角方向。”[1]19在李苦禅看来,“大写意最忌四平八稳,有时大胆制造矛盾——差一点儿就画坏了(也称‘造险’),但还没坏——化险为夷,才是最有魄力的构图”[1]21。李苦禅的作品大气非凡,气势逼人,如《盛夏图》(图2、图3),是李苦禅平生尺幅最大的作品,画面由盛开的荷花、山石、水鸟等组成。画面中的物象突破了以往的尺寸,荷花如盆大小,梗如臂膀一样粗。大开大合式的构图使画面层次丰富,张弛有度,彰显出齐鲁地域磅礴正气的面貌。
(三)大气、刚健:雄浑厚重的笔墨
李苦禅的写意花鸟画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厚重雄浑的笔墨意趣,彰显着大气刚健的齐鲁精神。李苦禅有极强的掌控笔墨的能力,在谈起作大画用笔墨时他曾说:“大画要痛快沉着,笔宜方圆并施,墨宜浑淳变化。要以谨严勇猛施笔墨,不可犹豫胆怯也。”[2]在此句语录所提到的“勇猛”二字中,便能感受到他的笔墨特点。观《劲节图》(图4),画面中竹叶用浓重的墨色表现,用笔强劲有力,将竹子本身正直挺拔的样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整幅画面给人一种刚健雄伟的感觉,这正是由笔墨的力量所凸显的。李苦禅将笔墨运用得炉火纯青,大笔挥洒表现胸中意气,传达画面气势。
(四)开放、创新:中西融汇的设色
中国写意画讲究用墨绘画,在墨色的基础上添加色彩。李苦禅进行过正规的西方美术学习并受其影响,绘画作品尤其在色彩的使用上具有中西融汇的设色技法。其作品《赤峰白羽图》(图5)中用色十分巧妙,画面中白鹰的形象用线勾出,仅仅在脖子、翅膀一处用重墨表现出结构,除了白鹰,其他物象则用丰富的颜色着染,两块石头大胆地使用冷暖色渲染,花青色与赭石色鲜明的对比以此突出白鹰的形象。李苦禅在设色上以中为基,以西增色,巧妙地将西方的色彩语言与中国画的色彩趣味融会贯通。李苦禅饱含齐鲁地域文化中的创新创造精神,不断追随时代的步伐,创作出独具一格的、具有中西融合性的写意画作品。
三、齐鲁地域文化下李苦禅绘画的精神内涵
人所形成的思想、品质、精神都离不开地域文化的影响,李苦禅在这片齐鲁大地上形成了与齐鲁地域文化一致的精神内涵,塑造出一位具有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磅礴大气的胸中意气、不拘小节的阳刚人格、守正革新的创造精神的形象。
(一)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
李苦禅的绘画作品中时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祝愿及对国家的热爱。细细研究他的绘画选材,不管是他笔下的雄鹰等大黑鸟的形象,还是竹子等君子题材,都传达着他强烈的爱国情感,在他所刻画的各种形象中,仿佛看到了李苦禅本人坚贞不屈、心怀家国的气节。李苦禅生活在一个极其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曾遭受过不少磨难,但仍然坚持自我、坚贞不屈,身上具有齐鲁大地人士自强不息、刚健挺拔的典型特质。李苦禅常借笔下的形象抒发情感,传达出傲骨向上的精神和对民族复兴的真诚祝愿。
(二)大气磅礴的胸中意气
纵观李苦禅的写意作品,能感受到画面中传递出浩然正气、大气磅礴的气象,这是在齐鲁地域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他所具有的精神面貌。李苦禅在艺术创作时善于用大笔挥洒,将齐鲁男儿自在洒脱、大气磅礴的胸中意气流露出来,因此,他的作品尺幅多数比较大,画面舒展开阔。他在作画时下笔勇猛,洒脱自在,正所谓“画如其人”。李苦禅就是在北方这片齐鲁大地上锤炼出了齐鲁人民气势恢宏的优良品质,进而推动了大写意艺术风格的形成。
(三)不拘小节的阳刚人格
齐鲁大地成长起来的齐鲁人与齐鲁地域文化已浑然一体,齐鲁文化崇尚的豪爽豁达、豪迈阳刚等气质品格在齐鲁人士的日常行为中处处体现,正如李苦禅,身上无处不体现着不拘小节的阳刚人格。从他的艺术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画面中北方山河阳刚雄浑的特点,他的笔墨大气磅礴、不拘一格,与李苦禅本人的气质完全相符。李苦禅就是这样一位即使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尽全力帮助他人,在民族危难时刻保持自我、以武功惩恶打抱不平,在社会和正义需要时敢于挺身而出、阳刚爽直的艺术家。
(四)守正革新的创造精神
李苦禅一直秉承创新创造的精神,在艺术创作中大胆改革创新,突破旧有的绘画理念,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他在创作《盛夏图》时,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工具,由于作品尺幅超大,他灵动变通,用盆来调和墨汁以便更好地创作,用蘸满墨的线团来刻画物象,不被一板一眼的绘画方式所局限。除了在作画工具上有所突破创新,他在绘画技法上大胆吸收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创造出“金碧大写意”的画法。李苦禅秉承齐鲁地域文化中形成的人文精神,传达出在齐鲁地域文化背景下所具有的守正革新的创造精神。
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李苦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地域环境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与地域文化相统一的精神内涵及艺术思想。可以说,地域文化对其绘画艺术特色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他的大写意绘画艺术为齐鲁大地所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