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浓墨写肇庆 重彩绘岭南

2024-09-25刘晓慧温可琳

书画世界 2024年7期

关键词:岭南画派;肇庆;高剑父;黎雄才;林丰俗

岭南画派,从名称上看,似乎只是地方画派,但深入了解的人都知道:它是一个发端于岭南、风靡于东南亚的“国际性画派”。它的百年发展史,伴随中国的一系列政治变革,呈现出“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特点。至今,其追随者及研究者甚众。然而,岭南画派除了以广州作为主要阵地外,百里之遥的肇庆又充当了怎样的角色,起了怎样的作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肇庆与岭南画派的联系,属于地方艺术史研究范畴,受地域和学术背景限制,面临多个难点。但笔者根据现存作品抽丝剥茧,发现了肇庆之于岭南画派的三重价值。(1)技法价值:岭南画派第一、二代画家的技法革新与确立,发生在肇庆;(2)创作价值:岭南画派众多画家,在肇庆写生与蜕变,完成了许多国画佳作;(3)传承价值:岭南画派第三代以后的传人(暂且称为后岭南画派),仍与肇庆有较深渊源,赓续着岭南画派传统,呈现出活跃的艺术生态。

一、技法价值:人文肇庆造就岭南画派技法革新

从历史沿革来看,肇庆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它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汇地,是两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中国砚都”,是著名的中国宋城。而艺术家眼中的肇庆,是900年前宋徽宗赵佶赐名的好运之地,是包拯不拿民众一方端砚、留下廉政清明形象的福气之所,是利玛窦引入西方油画的内陆第一站,是艺术教育家罗映球在宣纸上晕染出的山清水秀之地抑或丹顶鹤的家。到近代,肇庆则是创始人高剑父慧眼识珠发现黎雄才的地方,是画家外出写生的必访之所,是百年来中国画领域人才辈出、佳作不断、传承有绪的山水之城。

自民国以后,广东番禺的“二高一陈”(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又称“岭南三杰”),在积极参与政治变革的同时,认为艺术是“关系国魂”的大事,试图“艺术救国”,因而举起“革新中国画”的大旗。这场激进的中国画改革运动和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一样,轰轰烈烈,从诞生之初,就带有强烈的先锋性。虽然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在当时遭到了许多人质疑,就连画派的名称也并非高剑父最初认可的,但岭南画派历经百年发展,早已打破“地域画派”的局限,不再囿于岭南一隅,除对上海、南京、香港、澳门、台湾、东京等地的艺术有所渗透之外,还影响东南亚诸国,日渐呈现出全球化倾向。而肇庆,在最近的百余年间,孕育了许多国画名家,产生了大量绘画佳作,为岭南画派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毋庸置疑,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是爱肇庆的。他旅居肇庆频次多,持续时间长,个中原因复杂,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若晴曾总结为:其一,高剑父是带着政治情感,追随孙中山的足迹,来到肇庆鼎湖山“朝圣”;其二,是感怀“广东女子北伐队”黄芙蓉、邓务芬两位女士因二次革命失败而惨烈投江之事,自身革命情结受到严重打击,加之当时未受重用,有了皈依佛门之心,在鼎湖山庆云寺出家;其三,鼎湖山之山水、植被作为优质的绘画素材,能让他近距离写生,寄情书画,平复心境,避过时艰。[1]因此,高剑父对鼎湖山有着独特而复杂的情感,将其珍视为“精神故乡”,他在1928年于危难之际保全庆云寺,目前寺中有“剑父楼”可为佐证。

高剑父在鼎湖山游居,留下多幅作品,题款“鼎湖山中”的有《鼎湖山补山亭写生》(图1)、《江关萧瑟》《烟寺晚钟》《深秋苦楝树》等。其主要价值在于开创了山水实景写生,以铅笔速写稿为参照,做出多种绘画尝试。如《烟寺晚钟》采用了西方油画惯用的“焦点透视”,但一反常态,变为“远处清晰近处模糊”;《江关萧瑟》虽然还留有较明显的日本朦胧体风貌,却是鼎湖十景之一的罗隐涌即景,有着强烈的现实感;《深秋苦楝树》构图简洁呈弓形,枝干遒劲,果实设色,既有古意,又彰显出枯树顽强的生命力,有一定的现代感。

此后,岭南画派第一代画家中的陈树人也多次造访肇庆,描绘鼎湖山“古木葱茏溪道长,龙潭飞水鼓笙簧”“湖山春色妙,江天自然长”的美景,留下《鼎湖飞瀑》《西江峡写生组画》等作品,并在《自然美讴歌集》中收入《别鼎湖》一诗:“飞流古刹特深幽,颇觉兹游胜旧游。赏遍鼎湖无限景,两竿一板小山兜。”

还有“二高一陈”中的高奇峰,虽未见有鼎湖作品,但其弟子赵少昂有《鼎湖补山亭》《鼎湖飞瀑》《白鹭》等作品传世,其中《鼎湖飞瀑》题款云“鼎湖飞瀑宿称名胜,予心向往。倏忽两载,今始登临。碧水澄明,奇流湍急。飞瀑之下,如在春风。涤人万虑,更不知世外尘事”,赞叹之情溢于言表。此外,高奇峰另一弟子何漆园亦有《鼎湖半山亭》流传。

由上可知,岭南画派第一代画家的作品,以鼎湖山为核心,具有发掘写生蓝本、开启先河的里程碑意义。但遗憾的是,长于花鸟而疏于山水的三杰,并未在技法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严谨有序,行之有效,融合传统与现代、中国与日本的新技法,以至于这一使命天然地落到了第二代画家身上。又因赵少昂、杨善深离粤驻港,则真正确立岭南画派山水技法的是黎雄才、关山月二人。

黎雄才是岭南画派在肇庆开枝散叶的代表,年少时因绘山水四条屏被高剑父相中并收为徒弟,历经多年磨砺,成长为著名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开创“黎家山水”,声名远播,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成为首届国家级美术最高奖“中国美术金彩奖成就奖”获得者。黎雄才1932年创作的《潇湘夜雨图》荣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1954年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卷》被美术评论界誉为“抗洪史诗”;2013年3月31日,在北京荣宝斋迎春拍卖会上,黎雄才1984年创作的巨幅山水《长青不老松》经过众多买家激烈角逐,最终以8960万元的超高价落槌,超过预估价10倍,使岭南画派价格迈上新台阶[2]。这些都表明了黎雄才的艺术成就和重要地位。这位肇庆籍艺术家,是一张本土文化名片,以至于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又称“黎雄才美术学院”。肇庆市高要区在1993年建成“黎雄才艺术馆”,收藏其画作、奖状、文献等有历史、文化、艺术研究价值的实物。更重要的是肇庆美术馆于2022年12月29日正式挂牌“黎雄才美术馆”,为岭南画派与肇庆艺术研究再添薪火。

黎雄才的国画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尤以松、石、飞瀑见长,画面往往以巨幅呈现,水墨晕染,勾皴点擦,技法全面而娴熟,风格大气而清新。如《迎客松》,笔墨苍劲,松皮老辣,巨石嶙峋,层次鲜明,且画如其人,热情、和蔼、慷慨、爽朗,是画家的本色写照。黎雄才的技法创新与提炼,是在数十年的写生积累中完成的,是他走遍大江南北,笔耕不辍,勤于练习的结果。如今,岭南山水画学习必以《黎雄才山水画谱》为范本,由于该画谱总结了一系列具有岭南特色且高度成熟的技法要素,让莘莘学子“有技可学,有法可依”,以至半个多世纪以来,该画谱成为广州美术学院及广东其他艺术院校山水画教学体系不变的衣钵,而其中的许多教学语言与画稿直接取材于肇庆的鼎湖山与七星岩(图2)。

关山月籍贯阳江,古属肇庆府,带着对家乡的依恋与组织的要求,他也常在肇庆作画。收获最大的一次是1980年7月至8月,关山月带领广东画院全体画家到鼎湖山体验生活和创作,住庆云寺,创作了《鼎湖组画》,包括《雨后云山》《险径探源泉》《鸣禽飞瀑》《鼎湖飞瀑》《微丹点破一林绿》《瀑练锁山居》等多幅作品,代表了关山月山水画创作的高峰,获1983年广东省鲁迅文艺奖一等奖。其中《微丹点破一林绿》,表现的是宋代诗人陆游《闲游》中“微丹点破一林绿,淡墨写成千嶂秋”的诗意,画中云雾缭绕,静谧幽深,山林奇美,境界恢宏,笔墨技法全面,体现出他“走笔当随时代进,江河应颂更多娇”的艺术观念,传达出雄健恣意、气势磅礴的艺术追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关山月与黎雄才一样,游历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青海、陕西等省区,到敦煌石窟临摹过壁画,研习传统艺术,又在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旅行写生,深入生活,收集素材,创作新国画,将岭南画派写生传统发扬光大。他还访问过波兰、法国、瑞士、荷兰、苏联等国,并在日本、澳大利亚举办画展,在美国讲学和进行艺术交流,为岭南画派的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作品丰富含蓄,注重笔墨意趣,充满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技法多变而成熟,并在梅花、红棉等题材的描绘上有了新的突破,成为岭南后辈学习的样板。

例如1959年,关山月与傅抱石合作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高6米、宽9米),毛主席亲自为该画题字,大大提高了他在中国画界e7808f2ab681d4b285de60d3561ab19a56f342c28c9f5a632aa7c2e23669b3aa的地位,也间接提升了岭南画派在国内画派中的影响力;1973年,关山月创作的革命圣地山水画《星火燎原》,将岭南特色作物——红棉(又被称作英雄花)人格化,赋予其烈士精神,彰显了浓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用传统笔墨表现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新作品,大大影响了当时的国画创作,被奉为“革命历史风景画”经典,为岭南画派赢得了声誉。

至此,岭南画派的黎、关两位巨匠摆脱了岭南画派第一代画家的政治依傍和艺术摇摆,以作品实力在主旋律的道路上,确立了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技法革新,在题材、构图、色彩、笔法等方面,开拓了岭南画派的新局面。

二、创作价值:山水肇庆滋生岭南画派佳作

从题材上看,岭南画派肇庆主题作品中最值得称道者,莫过于山水画。这不仅是传统使然,更由自然风光造就。1998年,肇庆入选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城内鼎湖山、七星岩两处5A级景区,而肇庆风情的国画佳作也大多与这两处山水密切相关。

鼎湖山被誉为“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拥有1700多种珍稀植物,被选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观测站。在绘画上,鼎湖山成就了高剑父、陈树人、黎雄才、关山月、林丰俗等人的《鼎湖飞瀑》,李可染的《苍岩白练图》,关山月的《雨后云山》《险径探泉源》《瀑练锁山居》《微丹点破一林绿》,郝鹤君的《泉声》,李劲堃的《伐薪者》,方楚雄的《鼎湖山中》等佳作,成为国画山水的常见题材。就连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也在1993年8月2日给林丰俗的书信中写道:“我到过你的故乡,时间仓促,远不及对肇庆的鼎湖有深印象。”[3]

古代文人墨客为肇庆七星岩写下诸多诗词歌赋,留下许多风格各异的书法崖刻;现代导演也在七星岩取景拍电影。每逢节假日,七星岩景区的水面上有渔翁撑着竹排,鸬鹚停靠,俨然一幅诗意的山水画。难怪叶剑英元帅作诗《游七星岩》云:“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黄宾虹的《七星岩》(图见封二),钱松嵒的《七星岩山水图轴》,赖少其的《星湖雨后》,李国华、黄安仁、邓长夫合作的《星湖一角山水图轴》,黎雄才、李国华、陈子毅合作的《星岩烟雨》,关山月的《七星岩山水图轴》,方人定的《鹭鸟涉水》,潘天寿的《兰花》,杨之光的《瑶族少女图轴》等,都是画家游览七星岩后有感而画的作品。

此外,沉醉于两处岭南风景而有多幅佳作流传的画家,以林丰俗和罗映球为最。他们一定是被这两处美景深深打动,因而完成了一系列山水作品:如林丰俗描绘鼎湖山的《鼎湖山听涛亭》《雨后鼎湖》《初晴》等,描绘七星岩的《玉屏寻秋》《惠风和畅》《木棉》《晚晴》等;罗映球描绘鼎湖山的《鼎湖空蒙》《俯瞰鼎湖山》《鼎湖区砚洲包公祠》等,描绘七星岩的《水月岩云》《七星湖心亭》《平湖幽堤》《玉屏岩上的石林》《珓杯奇石》《揽月亭》等,不一而足。画家笔下,古寺幽深,山石陡峭,老树虬枝,湖水涟漪,体现出悠远的艺术意境和高超的绘画技艺。

2021年“大地回春——肇庆十八年林丰俗作品特展”在肇庆美术馆隆重举行,对林丰俗在肇庆生活工作了18年而留下的110多件山水画作品及近百张手稿,做了一个总结,分为“大地回春”“石谷新田”“星湖春晓”“云山叠翠”“篱竹含雨”五个篇章,同时展出了丰富的图文资料,并复原了他的旧画室。这个展览,对于彰显肇庆与岭南画派的联系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林丰俗画肇庆(图见封三)并非个案,而是旅居肇庆又辐射广东甚至全国的岭南画家缩影,之前的高剑父、陈树人、黎雄才、关山月如此,之后的郝鹤君、陈湘波、陈岳维等亦是如此。林丰俗坚持画了数十年的田园母题,就是他在肇庆市怀集县生活工作的印记,是他对田园与自然深厚情感的真挚表达,那百余件精彩力作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岭南画卷。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璜生评价他说:“作为南方画家,应该自信、真诚地去发现我们南方的价值,南方的山川之美,南方情调,更有南方的文化精神,并创造出我们南方画家各自的具有文化品格的绘画样式。这正是林丰俗山水画所提示的当代价值。”由此可见,肇庆于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是不折不扣的福音之地。

当然,除了最为著名的鼎湖山和七星岩,肇庆端州的西江船、羚羊峡、将军山,鼎湖的同古山庄、九龙湖、紫云谷,封开的大斑石、三元塔,德庆的学宫、龙母庙,怀集的稻田、燕岩,广宁的竹海、碧翠湖,高要的八卦村、黎雄才故居等景观,也常常入画。可以说,肇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厚的风土人情,构成了岭南画派的写生底色,造就了岭南画派佳作,开拓了岭南画派技法新领域,丰富了岭南画派艺术语言。

三、传承价值:历史肇庆赓续岭南画派根脉

在肇庆两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宋文化遗存影响最大,表现在国画方面,即为山水画的兴盛,这一点恰巧与宋代创造了中国山水画巅峰的地位相契合。事实上,岭南画派atszoTihxqMX/Iveta5Pzw==的一大批名家都曾经在肇庆这片沃土上留下深深的足迹,如黎雄才、关山月、林丰俗、郝鹤君、冉茂芹、黎楚池、李国华、陈永锵、陈金章、马新林、梁如洁、梁江、李劲堃、王永、崔跃、陈湘波、张彦、范国华等,还有旅居肇庆的齐白石、徐悲鸿、启功、黄宾虹、钱松嵒、李可染、潘天寿、方人定、赖少其、罗映球、陈子毅、方楚雄等,都曾流连于肇庆的山水之间,用浓墨重彩描绘出地域特色鲜明的岭南风光,形成一片生机勃勃的国画生态。

回望艺术史,肇庆与岭南画派有着无须张扬却又微妙的关系,丝丝缕缕,氤氲朦胧,绵延连续,生态卓然,凝聚着肇庆的天地精华、山水意蕴,也牵动着新一代岭南画派后起之秀的心,如肇庆画院的邬邦生、谢曙光、蓝佐然、姜甲夫,美术家协会的莫肇生、梁弘健、温绿巍、陈伟刚、聂建和、罗国贤、潘允洪、黎家淦、谭映虹、陈祖宁等,活跃的学院派画家梁善、薛国庆、罗秋帆、侯以方、吴杰聪、毛宜、莫世锋、吴勇、梁翰宁等。他们继承岭南画派的衣钵,在传统中变革,在变革中前进,为提升肇庆在中国画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艺术地位不懈努力。

近年来,肇庆在鼎湖山、九龙湖、同古山庄、星湖名郡等几个地方建立艺术区,集结艺术家共同创作;策划了“肇庆市美术人文资源保护活动”,旨在收集整理肇庆籍或在肇庆工作过的优秀美术家资料,为肇庆美术史留下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启动“肇庆美术家口述史”项目,策划撰写《肇庆近现代美术史》专著;开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画艺术名家高级课程研修班”和“高剑父纪念馆——莫肇生山水画创作专项课程研修班”;举办“湖山情——肇庆市美术人文资源保护活动系列作品展览”;举行中国画学术年会;等等。希望以此来重新梳理肇庆与后岭南画派的关系,重现肇庆对岭南画派的贡献,重新确立肇庆在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

虽然肇庆两千年来总共孕育了多少丹青名家已无从知晓,但就近现代而言,不仅国画名家如云,而且油画、水彩、漆画、版画等领域也各结硕果。肇庆处岭南一隅,聚天地灵气,山川秀丽诞生过众多优秀岭南先辈,是为绘画之天时、地利、人和,怎能不是岭南画派的重要场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