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笔分氤氲 浓情绘家山

2024-09-25杨曙光

现代艺术 2024年10期

广元画家马惠生近期推出了他的蜀道题材水彩画展,透过如诗的画境,折射出他对传统写意水墨画意境的借鉴与吸收,完成了从具象到意象的蜕变与升华。

马惠生近年来一直以蜀道风景为题材,先后创作了蜀道翠云廊古柏系列、蜀道雪景系列、蜀道古村落民居系列、荷花系列以及美丽乡村系列。其水墨氤氲、意境深邃的画面与构图,与众多写实绘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家对蜀道大山大水的浓情描绘,很好地诠释了他对这片沃土的热爱。

马惠生的水彩风景画,在技法上一反他之前的写实风格,以印象派画风,强调视觉光影效果,描绘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间的光影成为永恒。他的这种蜕变正好契合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艺术无国界,印象派绘画与中国写意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水彩画在国内经历百年的接受史,以水为媒介的特性与中国画的水墨表现、哲学精神相通。现代水彩融入了水墨韵味和东方的写意精神,多元表现形态已植根于现当代绘画领域。马惠生的水彩画,就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回归本真状态。他植根于蜀山大水这片家乡沃土之中,耳濡目染南派山水画及入蜀画家笔下的写意精神。他借西画之笔墨,国画之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终于把水彩画画出了水墨画的风骨面貌。

他的水彩风景画在光、色、空间的处理上极具在地性,恰到好处地再现了蜀地山水的氤氲之气。走近画作,扑面而来的是泥土的芬芳和空气的润泽。他的翠云廊系列和蜀道雪景系列,并非写实的自然再现,但辨识度极高,让人格外地亲近。观赏者不分年龄,不分专业与非专业,都能品读到赏心悦目的美感。作品中,笔调轻松活泼、色彩晶莹剔透,光影流动、水色交融,犹如音乐般的轻盈和优雅,诗歌般的惬意和栖居,全然跳出西画的藩篱,进入东方特有的人文语境。这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受传统文人画思想影响的画家才具备的嫁接能力,他做到了。

他对雪景的表现,并非靠写实刻画,而是靠色彩的对比。近景白的雪地和远景暗的山峦,对比十分强烈,这种亮与暗的处理,是用光实现的。那种天光灰与雪地灰映衬,加之时隐时现的树林暗影,构成层次分明,对比和谐的画面,全靠光的作用。光是水彩画创作永恒的追求,高级的光,在翠云廊浓荫密布的树梢间穿透进来,极具通透感和呼吸感。他画拦马墙石板路的天光,可以让观众的心瞬间安静下来。这是马惠生画面用光的魔法。

他巧妙地借鉴了中国水墨画语言并植入其水彩绘画中,使自己的画面平添了几分写意水墨山水的恣意与挥洒,别有一番韵味。他在古村民居的画面中,大胆地用水破形,让残破的建筑构件形成水色交融的特殊效果,再辅以水墨画的墨色,随即以赭色点染,使画面极具年代感和残破感。水彩用水与水墨用水异曲同工,我不清楚他是否有过国画用墨的实践,但他的水彩用水却暗合了国画的墨分五色。我坚信,他案头一定少不了中国画画册,观摩品读成为他的日课。他的水彩画,水与颜料如中国画的墨色交融,在纸板上随意流变,幻化出意想不到的偶然效果。水是水墨与水彩的灵魂,水彩颜料的透明性与渗透性是水彩画的特质,这种特质是西方之水彩与中国之水墨能共生共融的媒介。偶然为必然,这种浑然天成的艺术手段,是画家笔耕不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具体体现与自然流露。

马惠生善于用笔,他把巧力付之于笔端,来控制画中不同线条的粗细、轻重以及走向,以增加线条的表现力,犹如书法用笔的“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这种线条的流畅与提按的滞涩,酷似毛笔的中锋与侧锋用笔。观马惠生水彩风景画,最出彩的是隐于画境中的树干、树枝,那种虚虚实实的笔触,成为大色块中的点睛之笔,也是撑起画面的骨架。枝干的线条粗与细、曲与直、断与连,好似凭空生出一般,大面积的色块被纵横有象的线条分割成形状各异的空间,看似无意识的笔触却恰到好处,如中国写意山水画,有笔且有墨。我在想,书法家和国画家看到他的画作时,是否也和我一样心存疑惑,他是如何做到兼具书法用笔和国画用墨的?

马惠生的水彩画完成了从具象刻画到意象挥洒的升华,其探索的过程是由微观精微到宏观提炼的转换,同时也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在他的画面中,简洁明快的色块与松弛的笔触,让构图更具随意。追求自然、化繁为简的艺术理念在他的画面中得到了诠释。他的风景画中的山,达到了“是山,不是山,还是山”的境界。因其水与颜料的特效处理,那种吞吐开合、浑然大气的气象,使他的水彩画风貌与中国写意山水去冗就简的意象思维不谋而合。实践和思考之后的嬗变,让他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想要表达的水彩画创作之路。中国写意山水讲求以诗入画境,马惠生水彩风景画亦有诗的意境。

已入古稀之年的马惠生,其渐入佳境的画作,使我想到了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书谱》中的一句话:“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是啊!这个年龄的艺术家,如果艺术生命还在绽放,没走下坡路,他一定会有融会贯通,醍醐灌顶的时刻。我们有理由相信并期待,马惠生其人、其画,定会达到属于他自己的那个高境界。

马惠生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现已退休。喜爱水彩画,长年坚持外出写生创作,先后参加过“我爱水彩论坛”、《水彩研究》首届学术论坛等活动。2015年于中国美术学院水彩高研班结业,2017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水性材料绘画高研班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