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瓶梅》英译本“第五文学经典” 的亚马逊网评分析

2024-09-24王召妍杨素君

今古文创 2024年33期

【摘要】本文以《金瓶梅》全译本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在美国亚马逊网上书评为分析语料,从学术性、叙事艺术、翻译策略等评价视角,分析读者接受。读者认为:该译本是叙事艺术的一个里程碑,是明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译者以高超的异化翻译策略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文学及文化的窗口,堪称中国“第五文学经典”,译本具有陌生性、原创性和代表性。

【关键词】《金瓶梅》英译本;第五文学经典;亚马逊网评;读者接受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3-009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3.027

基金项目:2021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金瓶梅》英译的海外传播与受众认同研究”(2021SJA1265)。

一、前言

《金瓶梅》英译及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美国汉学家芮效卫(David Tod Roy)英译的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以下简称为The Plum)全套共5卷,出版时间从1993年至2013年,历经40年,由美国普利斯顿出版社出版。该全译本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以百科全书式的方式真实再现原著的风貌,侧重原汁原味。 该译本受到西方学术界和普通读者的高度认同,被西方读者称为迄今为止最好的译本,在世界叙事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因其独特的“全译”理念,被称为中国明代社会的“百科全书”[1]。该译本以其独特的魅力引起海外读者的关注[2],探究英语读者的评价和译本在英语世界中的文学地位,对于研究中国文学典籍在西方的传播,及中国文化在西方的影响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网评描述

以亚马逊网上书评为分析语料,搜集五卷译本的网上评价,时间跨度为1997年10月至2022年7月。共56位网评读者的文字评价,计17000余字。本文试图分析译本在海外读者中的文学地位及原因。亚马逊网站上的评价主要是五星级评价和大量文字评价,本文聚焦文字书评。译本的文学地位评价从其学术性、叙事方式、翻译策略等方面来分析。

(一)学术性

亚马逊网评认为The Plum是学术著作(a work of scholarship),是一部反映明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学术性,指的是为读者提供了明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介绍,几乎无一遗漏。

关于生活细节描写的广度,网评提到的有:官场腐败、明代社会、一夫六妻、妻妾竞争、商业阶层、多种经营、家庭兴衰、清河生活、社会道德、时代传承、商业行为、丝绸贸易、哲学故事、虚假友谊、医药、房地产、服饰、内饰、民谣、节日、传统、腐败、管理、淫荡、贪婪、酗酒、谋杀、官僚、行贿、受贿、商界、法律、脆弱的女人、真正悲剧、风景、诗歌等。以上评价涵盖政治经济、生活制度、风俗习惯、服装服饰、哲学、诗歌等物质和精神层面。对于描写的细致程度,网评用“静心锻造的细节描写”“令人陶醉的一瞥”“一丝不苟的细节”“细致的详细描述”“精心细致的描述”等词汇来表达其详尽之至。

说它是学术性小说,除了正文翻译上全面而详实地再现原文所有细节,大量丰实的尾注使其锦上添花,芮氏使用了4400余条尾注来详尽解释文中的典故、诗歌、戏剧、名人、熟语等,在诗歌戏剧的互文性、专有名词的解释、典故的介绍、熟语的补充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许多注释在内容的丰实性方面大大超过原著的脚注。亚马逊网评称芮效卫的尾注为“丰实的注释”“重要的部分”“留下的遗产”“完美英语注释”,甚至称其为“过分讲究”。读者认为,译本的尾注数量、涵盖范围以及精确程度堪比纳博科夫。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一名俄裔美籍作家,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洛丽塔》《微暗的火》,都展现了纳博科夫咬文嚼字的内功及对细节描写的钟爱。The Plum在细节描写上,与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匹兹堡大学的中国访问学者张义宏教授将The Plum的部分尾注回译成汉语,作为博士论文的一部分,他在《纽约时报》撰写书评,认为“它不是一部翻译作品,而是一部参考书,它打开了一扇通向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窗口”。

(二)叙事艺术

亚马逊网评认为,The plum是叙事艺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不仅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而且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此高的评价主要是指,它的文学价值无可匹敌,它唯一的竞争对手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其他无出其右。《金瓶梅》是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在18世纪之前绝无仅有;它是最早的对性直言不讳的现实主义著作,在20世纪前绝无仅有。(...but it is one of the earliest examples of the realistic novel that some literary critics would argue didn't appear until the 18th century,and of the sexually explicit realistic novel that wouldn't appear until the 20th.)

网评对叙事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叙事之详细,达到顶点。它以白描的手法,详尽地叙述了晚明社会的各个角落。它的语言简单而直接,没有任何粉饰或虚伪的戏剧化。他们认为,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叙述会让他们感到陌生,因为它对服装、室内环境和风景的描写皆是煞费苦心。叙述者似乎不得不把每一个细节都告诉读者,“就好像一个看不见的活麦克风或摄像机在跟踪故事的角色一样。”“有时,对话有一种单调的逐字逐句的法庭抄本的独特感觉,迫使读者跳过几行,甚至整个段落。我在其他四部中国古典小说中也发现了同样的叙事风格。”

也有少量评价说,叙事显得缓慢,人物太多,造成阅读上的乏味和困难。这种详尽的叙述方式,以及对读者已经知道的事件进行重新梳理的倾向,减缓了阅读的节奏,降低了阅读的乐趣。网评说,“平心而论,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叙事怪癖的背后,有些章节的写作变得闪烁着动人的柔情,有些是最大胆的性描写,有些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残忍。”早期的美国学者认为,叙事上所谓的松散,是章回体小说的必然,也有学者认为,叙事缓慢,结构松散,是作者在卖弄才华,插入大量的戏剧渲染情节。[3]缓慢的叙事节奏从侧面印证了小说写实主义叙事特征。

(三)翻译策略

对芮效卫的翻译,读者好评如潮,甚至有网评认为是迄今“最好的”翻译(Mr.Roy’s translation of Chin Ping Mei has been the best one I’ve ever read and I love the full translations of the whole set of the five volumes...)。对翻译的总体评价,找到的类属关键词是“忠实翻译”“准确翻译”“高级”“享受”“优秀”“特别好”“不朽的”“杰出的”“清楚”“印象深刻”“翻译质量好”“喜欢读”“比埃杰顿版本好”等。

关于异化翻译策略,“准确”一词书友给出的英文评价是“exact”“frank”“accurate”“faithful”“accuracy”“concise”对于翻译水平或翻译质量,书评使用的英语评价是“far superior”“superb”“exceptionally well” “well translation”“excellent”“monumental”“most impressive”“outstanding”“so impressed”“the translator has a fantastic ear for language”等等。难怪美国华人女作家谭恩美在《纽约时报》也表示,独独喜欢《金瓶梅》,认为那是一部文学杰作(It’s literary masterpiece)。

三、“第五文学经典”网评的分析

在正面评价的次分类中,有27个参考点指向文学地位,《金瓶梅》获得了“第五文学经典”的高度好评。此处的第五文学经典,指的是除《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四大文学经典之外,而把The Plum视为第五部伟大的中国经典小说(the ‘fifth’ great classic Chinese novel)。

评价认为,The Plum所讲述的故事无论有多古老,它带给人的印象是永恒的,跨越时空的,小说在很多方面都是令人惊讶的现代杰作。网评采用“经典”“杰作”等字眼。如“It's a masterpiece,no question”“Chinese literary masterpiece”“masterpiece of Chinese literature”“famous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classic in Chinese erotica”“beloved Asian classic”“This great work of classic Chinese literature”等。词频最高的是“classic”,有10余次,其次为masterpiece词频较高。

他们认为,这部小说令西方许多经典黯然失色“brilliant,a must read that puts many of our western classics in the shade.”同时,又把The Plum与其他经典作家或作品进行对比,把它列入世界经典小说之林。从网评看,译本获得了海外读者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叙事艺术上的里程碑,是一部明代的百科全书,被读者定性为“第五文学经典”。究其原因,译本在读者接受方面具备了三个特征,即陌生性、原创性和代表性,具备了审美上的张力。

(一)从“百科全书”和“学术性”的网评来阐释其陌生性、原创性与代表性

The plum以宋之名来写晚明之殇,写尽了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的人间丑态。其陌生感来自遥远的东方文明古国,里面的婚丧嫁娶、三寸金莲、独特的叙事方式、章回体、诗歌的作用等等,无不具有陌生化的新奇阅读体验。

原创性与陌生性紧密相连,The plum被视为现实主义开山之作,有别于之前的妖魔鬼怪式的怪异小说。[4]它以西门庆家族兴衰为主线,多面而立体地展现了不同社会层次人物的行为及内心世界。它的人物描写、叙事手法、直视性爱、细节描写、对社会的映射等。同时,它在很多方面都是《红楼梦》的互文原文本,可谓原创性十足。

再看代表性,一直以来,《金瓶梅》及译本被打上“淫书”的标签。而经过长期的考验,中外读者一致认为,性描写渗透到小说所有的叙事环节当中去,是叙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亚马逊网评也认为,性描写虽有过度之嫌,但定性仍然是“非色情小说”,它以色情引人入胜而又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学术性、文学性,不能不说具有典型意义。它是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对十七世纪中国的回顾”,是写实的经典代表作品。

(二)翻译策略上体现了“陌生性”“原创性”和“代表性”

芮效卫选择了忠实于原著的异化翻译策略,力图原汁原味地再现原著风貌,从语言表达形式和文化意象上,确有自己独特的翻译方式,难怪被海外读者称为“高级的”“不朽的”的翻译。

在语言形式上,甚至有悖于译语(英)的行文方式。如篇章标题的翻译,《金瓶梅》是章回体小说,每章标题都采用对仗的两句来涵盖整章内容,而英语标题多采用单词或短语,而不使用句子作标题的表达方式。芮氏完全抛弃了英语这一表达习惯,硬是用对仗的英语句子来对等翻译篇章标题。比如第一回,“景阳冈武松打虎,潘金莲嫌夫卖风月”,译本为Wu Sung Fights a Tiger on Chin-yang Ridge;P’an Chin-lien Disdains Her Mate and Plans the Coquette.这在翻译界可谓独树一帜,是作者的原创,对读者而言,充满了陌生的新奇体验。

尾注翻译方式。《金瓶梅》采用丰富的修辞手段来展现中国文化意象[5],The Plum用译语方式对文化意象进行了传播与重构,在词汇空缺或文化空白方面,优先选择语言单位的对等翻译,如果找不到对等元素来翻译源语文化意象,便采用尾注来解释、补充和说明。全五卷约有4400条注释,内容涵盖专有名词、成语、谚语、俚语等解释以及诗词戏剧来源介绍等。如,他今日到玉皇庙打醮去了(第14章),其中的“打醮”是道家活动,指道士设坛念经做法,求福禳灾,译本将其翻译为庆祝玉皇大帝生日(Today he’s gone to the temple of the Jade Emperor outside the Eastern Gate to attend the chiao rites of cosmic renewal in honor of the Jade Emperor’s birthday.),贴近西方庆典的仪式表达,同时用尾注来解释中国本土道教文化,既不影响阅读,又对特定读者提供文化参考。

再如第一章提到了王徽之,他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因雪夜访戴的典故而名扬天下。在尾注76条,译本介绍了这一典故,Wang Hui-chih was a famous eccentric,the son of Wang Hsi-chih,China’s best-known calligrapher...he set out by boat one night during a heavy snowfall to visit his friend Tai K’uei, but turned back upon reaching his destination without even going inside...经过尾注的介绍,喜爱中华文化典故的读者就会领略其未至而返,却兴尽而归的潇洒自适,也会自然体会当时文人崇尚魏晋风范,表现出不拘形迹的放浪风度。因此,芮氏的翻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的翻译,不但是语言上的,更是文体、修辞和文化上的翻译。目的是使读者在使用英语阅读时,领略其义,正如同用汉语阅读一样。”[6]

可以说,译本的翻译手法,不能单单用异化来简单概括,是语言形式上的异化,而文化上的归化[7]。从翻译策略上体现了“陌生性”“原创性”和“代表性”。

四、结语

尽管中国文化意象在译本中得到了很好的重构,译者以特有的方式将源语文化植入译语文化的土壤,为使其适应乃至存活,海外读者称赞创译者是对中国文化的惊人洞察(Amazing insight into Chinese culture)。但网评涉及文化的深度评价并不多,还处于对源语文化抱猎奇态度阶段,他们指称古老的中国文化(ancient Chinese culture),用惊奇来表达(Amazing),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深度接受、译本在英语文学界和世界文学界的影响还不容乐观,译语文化权力对中国典籍、中国文化并没有采取主动的引导和介绍,因此,《金瓶梅》翻译工作还应深度、多面展开,可采用变异与萃译等方法对这部鸿篇巨制进行多重翻译。

参考文献:

[1]温秀颖,李兰.论芮效卫《金瓶梅》英译本的体制与策略[J].中国外语,2010,(1):101.

[2]张玉梅.语言学视角下《金瓶梅》的海外传播——兼谈中国文科的“复兴”社会科学家[J].2015,(11):141.

[3]郭筱涵.《金瓶梅》研究在美国[D].云林科技大学,2013.

[4]王召妍.从晚明文学思潮看《金瓶梅》儒释道三教合一[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8,(2).

[5]王召妍.《金瓶梅》比喻修辞的意象性与伦理意蕴[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8,(6).

[6]温秀颖,孙建成.《金瓶梅》英译中的中西文化互动与关联[J].中国翻译,2014,(11).

[7]张义宏.《金瓶梅》英译本: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窗口——芮效卫教授访谈[J].东方翻译,2017,(03):46-47.

作者简介:

王召妍,江苏连云港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翻译学、修辞学、英语教学研究。

杨素君,女,江西瑞金人,硕士,高级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