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可乐如何绝处逢生
2024-09-23刘仔
可乐是日常生活中很受欢迎的饮品之一。尽管也有本土可乐——崂山可乐、天府可乐,但它们都无力与百事、可口争天下。
其实,百事在发展初期也像今天的崂山、天府一样弱小,甚至三次面临倒闭破产。但是,它在市场的竞争中活了下来……
柔道策略:百事可乐的存活之路
1886年,可口可乐诞生了。这种有着刺激口感的汽水饮料,仿佛打开了人们的新世界,迅速风靡全球,还一度被称为“美国人的燃料”。
1898年,一位药剂师发明了与可口可乐口味相近的饮料,并起名百事可乐。
百事可乐起初发展并不顺利,前十几年里,它三次濒临破产,几易其主。乐福(Loft)糖果董事长查尔斯·古斯买下百事公司,绞尽脑汁研发新品,也未能挽救颓势。
他想,把百事卖给可口可乐吧。
此时,“老大哥”可口可乐已搭上奥运会、万国博览会的车,销量扶摇直上,根本看不上百事这笔小业务。
古斯为寻求生存,通过回收啤酒瓶装可乐来节约成本。当时的可乐卖5美分,f19c8b3972163585e42275b0e3ecb089ddd5419c8c691db101b0524748d763c0可乐瓶是6盎司(约177毫升)的标准容量,而啤酒瓶都是12盎司(约354毫升),难道百事要卖10美分?那岂不是更没人买了。
经过测算,回收啤酒瓶节约的成本,可以做出“加量不加价”的策略。在当时经济大萧条的环境下,百事推出了5美分12盎司的可乐。广告一出,百事大受追捧,终于扭亏为盈。
此时,拥有庞大市场的可口可乐,选择了舍弃被百事瓜分的那一点市场,而不愿舍弃现有庞大粉丝形成的利润结构。如果当时可口也跟进促销,百事会面临怎样的局面?
小公司很难跟大公司正面竞争。百事可以蚍蜉撼大树,得益于可口可乐的傲慢,它高估了自己的品牌和市场占有率。百事的操作被后来的人称为“柔道策略”——柔道从来不是硬碰硬,而是借助巧劲,实现以弱胜强。
纳什均衡:充分竞争利于消费者
百事崛起后,并没把目标放在追击可口可乐上,而是投资了更多领城,其中就包括餐饮——百事创立了肯德基、必胜客等品牌。
说起肯德基,你会有这样的印象:肯德基门店附近,一定有麦当劳。
不管是百事和可口,还是肯德基和麦当劳,它们的产品和定价都有着某种相似和趋同之处。百事可乐卖3元,可口可乐也卖3元。肯德基和麦当劳单人套餐都在30元左右。
从百事5美分354毫升、可口5美分177毫升的严重不平衡,到现在都是3元人民币 500毫升,经历了漫长时间的调整与互相试探,达成了在扣除成本基础上,双方都愿意接受的利润空间的定价。这时,买家也觉得3元的可乐、30元的汉堡单人套餐是可接受的最优定价。这就实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提出的“纳什均衡”理论。
就像“囚徒困境”,两个歹徒被抓,招供者比不招供者判刑轻,若都不招供,会被判得更轻。但双方都怕对方会招供,因此他们都会招供,被判得比都不招供更重。在商业场景里,如果达成纳什均衡,对大家都有利,但一方盲目削价竞争,对方跟进,最后双方都会栽进沟里。
可见,纳什均衡是一种对大家都最有利的方式。
集聚效应:让商业形成消费生态
在百事和可口构建的可乐生态下,崂山可乐、天府可乐等品牌的定价策略也不会违背大品牌达成的这种均衡,而是会一边寻求产品和定价的差异化,一边以柔道策略谋求生存。
同样,汉堡生态里,不只有肯德基、麦当劳,还有塔斯汀、华莱士。大家都在共享人们对某个品类的消费。
这些品牌本是竞争关系,但却集聚在一起,共同支撑起整个生态。因为喜欢吃汉堡的人,不会去火锅店买汉堡。当有同样需求的人聚合,同类产品的集聚也会变得更容易招徕顾客。
于是,我们发现建筑和装饰产品聚合在一起,形成了家装城。商场的女装会聚合在一层,男装聚合在一层,餐厅也聚合在一层。
这种集聚所形成的生态,让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可以轻松地在美食楼层比价格、比味道、比人气,找到喜欢的用餐店铺,在衣服楼层买到喜欢的衣服。
这种聚合,某种程度上也在促成纳什均衡的实现。因为对品牌商家而言,你的对手就在身边,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知彼知己。
(云淡风轻摘自《少年大学》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