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莎一世界
2024-09-23孔冰欣
威廉·莎士比亚恰似漫漫文字银河的一位“无限空间之王”。此君之于英国人的意义,差不多就是李白杜甫之于中国人的意义。他身后尾随了一路的死忠“脑残粉”——大文豪歌德肉麻表白:读到他的第一页,我这一生就属于他了。著名诗人柯勒律治则不惜“踩一捧一”:我相信500个牛顿的灵魂可以构成一个莎士比亚。连桀骜不驯、目中无人的丘吉尔都春心萌动、大放“虎狼之词”:宁可失去一百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适逢莎士比亚诞辰460周年,我们不禁想问:名士风流、才子荟萃的16~17世纪,莎士比亚何以脱颖而出,成了大师中的大师?
全能“莎老师”
据统计,莎士比亚创作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几首叙事长诗和少数杂诗;他一共使用过43566个不同的单词,且为英语增添了大约3000个单词。这么看来,莎士比亚不啻最好的英语老师,既是造词高手,又擅长炼句,还意蕴深长。比如,经典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相信写小作文的时候巧妙摘录一些莎士比亚的名言,定能加点印象分。
除了英语课,莎士比亚还能上历史课。从《约翰王》到《亨利八世》,展开了一幅金雀花王朝至都铎王朝的锦绣画卷。至于《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科里奥兰纳斯》等剧作,显然是基于古罗马历史发挥的。
莎士比亚可能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英格兰(也有说法指出他应该游历过意大利),但人家笔底有乾坤,视整个欧洲大陆为剧作的舞台——也就是说,他把地理课一并教了。如《哈姆雷特》故事发生在北欧的丹麦,《第十二夜》中的伊利里亚位于巴尔干半岛的西北部。除了英国,他可能最爱意大利:在维罗纳,罗密欧遇见了朱丽叶;在米兰,两位世家绅士瓦伦丁与普罗图斯奇遇不断;在威尼斯,奥赛罗受到了“元老院”的重视,商人们进行了一场关乎道义的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处于一个殖民探险和帝国扩张开始起步的时代,莎士比亚的“地理课”尽管仍以欧洲为中心,但已不乏对异质文化地域的想象,比如,《奥赛罗》中的亚洲大陆、《暴风雨》中的美洲新世界。此外,莎剧的地理观念涉及海上航线和航海图志,也是契合时代背景的。如《威尼斯商人》借巴萨尼奥之口提到安东尼奥的商船曾在墨西哥、热那亚、的黎波里、里斯本、西印度群岛等世界各地港口停留……
“人间清醒”爱情课是莎士比亚的拿手好戏。当你求而不得、辗转反侧时,他告诉你“真正的爱情,所走的道路永远是崎岖多阻”;当你被对方的花言巧语所迷惑时,他提醒你“真爱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行为才是忠心的最好说明”;当你陷入恋爱狂欢神志无主时,他暗暗指出“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是变化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会像它一样无常”……
最后,可敬的莎士比亚先生还是位博物学家。而这位博物学家的一个狂热拥趸尤金·席费林,做了一件看上去很美、实际却惨烈“翻车”的事情:19世纪中后期,席费林决定把莎士比亚作品里提到的所有鸟类统统引进到美国。啊,在夜晚捕捉猫头鹰的身影,在花园欣赏夜莺的歌唱,在清晨聆听云雀的鸣叫,该是何等惬意!未曾料想,一批批于纽约中央公园放生的“莎剧同款小鸟”里,紫翅椋鸟开启“杀疯了”模式,现已成为全美最可怕的入侵物种之一。
言归正传,绝对不要以为涉猎广泛的“全能老师”莎士比亚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事实上,他的剧作在彼时的伦敦属于大众娱乐,因此,为了“流量”,若干狗血、神转折、打斗、煽情,以及各种滥俗笑话稀松寻常。而“莎士比亚毕竟是莎士比亚”的地方在于,在他的剧作中,人性之根本被轻巧又入木三分地揭露出来。就此层面而言,莎士比亚是他那个时代的灵魂,同时又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属于千秋万世。著名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曾感叹:“我的学生和朋友们在描述莎士比亚时通常会说,观众们都发现莎士比亚在舞台上表现的就是他们自己。”
一直“活着”的莎士比亚
坦白讲,莎士比亚煊赫声名的建立,跟英帝国的崛起也有很大关系。当然,如今的大不列颠早已“大”得力不从心、左支右绌,但进入全球化时代后,莎士比亚“余威尚在”,亦是肉眼可见的事实。精英文化也好,流行文化也罢,莎士比亚的痕迹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一直被我们消费着。
影视界尤其偏爱这位文学巨匠。据不完全统计,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电影,迄今为止没有一千也有六七百部了。20世纪90年代,好莱坞更是掀起一股改编莎士比亚的热潮,解构、戏仿乃至反讽大IP,试图用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视原著的精神,包括阿尔·帕西诺自编自导自演的《寻找理查三世》,“甘道夫”伊恩·麦克莱恩主演的《理查三世》,盛世美颜时期的莱昂纳多主演的“后现代激情篇”《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迪士尼的《狮子王》系列也是明目张胆地公开借鉴,辛巴对战叔父刀疤、辛巴的女儿与刀疤的继承人相爱,显而易见是挪用了《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元素。
从劳伦斯·奥利弗、伊恩·麦克莱恩到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本·卫肖,英国演员皆以出演莎剧为荣。麦克莱恩说:“如果我信仰上帝的话,莎士比亚就是我的上帝。”汤姆·希德勒斯顿则直言,莎士比亚是他塑造《雷神》里“洛基”这一人物的所有灵感。
莎士比亚的地位在英国本土根深蒂固、难以撼动,到了美国同样备受推崇——爆款美剧《纸牌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莎士比亚的启示,主演凯文·史派西称:“关于这部原创剧集和迈克尔·道布斯的书,其精彩之处在立足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它直接致敬的正是《理查三世》。”另一部爆款美剧《西部世界》靠引用莎士比亚的名句“这些残暴的欢愉,都将以残暴终结”点题,故作深沉中,格调得到抬高。
跨文化的语境也非常欢迎莎士比亚。黑泽明将《麦克白》和《李尔王》改编成电影《蜘蛛巢城》和《乱》。冯小刚则选了《哈姆雷特》改编成电影《夜宴》。而“莎翁腔”最浓郁的国剧还得是《大明宫词》,郑重地充斥着前缀、倒装、定语等“英语戏剧”范式的文字风格,使观众分分钟联想到被莎士比亚支配的“恐惧”。
400多年后的我们,为何依然要纪念莎士比亚?因为,他作品里的爱、恨、妒、嗔、贪、劫数、天命……从未变过,于这挣不开、跳不脱的人世一再上演。观众着实庆幸莎士比亚的不朽名剧能够经典永流传,一如他自己在十四行诗中所写的:“你的永恒之夏不会褪色;你不会失去你的俊美的仪容;死神不能夸说你在他的阴影里面走着,如果你在这不朽的诗句里获得了永生;只要人们能呼吸,眼睛能看东西,此诗就会不朽,使你永久生存下去。”
那么,请走进剧场,多品析几遍“莎士比亚出品”吧。还记得电影《莎翁情史》里拥有三层观众席的圆形剧场吗?这座属于莎士比亚的环球剧场,在漫长的岁月里曾经饱受争议。1599年,伦敦唯一一位剧场的拥有者卡思伯特·伯比奇为了扩大规模,将老剧院拆下来的砖瓦、木头运到泰晤士河边,建了一个更大的环形剧场,并找来正当红的莎士比亚作为合伙人——不仅给了他剧场的一部分股份,还将他写的戏剧作为剧院的主要剧目。另外,莎士比亚本人也是剧场里的重要演员。可惜,环球剧场的运道差了些——莎士比亚去世前三年,屋顶被一枚舞台效果炮弹引燃,整个剧场付之一炬,好在不久就重建了起来。1642年,清教徒以戏剧有伤风化为由关闭了伦敦所有剧场,并将环球剧场拆除。
今日为人所知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是美国导演兼演员萨姆·沃纳梅克发起筹建的。剧场位于泰晤士河南岸,距离原址仅200米。自从1997年6月12日正式开放以来,只要不出意外,这里每年夏季都会上演莎士比亚及其同时代剧作家的作品。
(摘自《新民周刊》2024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