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的脉动
2024-09-23孔颖孔令绍
家庭是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凝结,是构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纵观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自从有家庭以来,家庭中随之而来就产生和形成了某种风气。这种风气如同人体血管中的血液一样淙淙流动,以致将其逐步凝聚为一种文化传统且代代相传,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家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党的二十大首次把家风建设写入报告。家风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稳定、民族进步的基石。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生活方式怎么变化,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都应当重视和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做好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尤为重要。
“家风”俗称门风,它的形成与发展源远流长,对社会有着直接的深刻影响。
家风与家庭文化
家风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元素之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渗透于生产生活中鲜活的文化元素,二是用这些文化元素凝结而成的文化经典,三是根植于民族成员内心的价值观念、审美趋向和心理认同。家风这个传统文化元素就是构筑家庭成员内心健康的底线和基础。
家风是在家族或家庭这个具体环境中产生的。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构成的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单位。一个家庭就好比一个大染缸,家教就好比调制颜料制剂的手段,家风就是调制出的颜料制剂的品质。染缸坚固耐用不渗透,调制手段精良精准,颜料制剂就会优质高效,染制出的布料就会色泽鲜美。
在家庭建设中,四个要素构成了家庭文化的完整链条,这就是家风、家规、家训、家教。其中,家风是宏观概念,家规、家训、家教是微观概念,家风对家规、家训、家教有统领意义。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灵魂,它是对家庭成员的软影响;家规是根据家风的精神要求做出的具体规定,它是对家庭成员的硬约束;家训是根据家风、家规的精神要求做出的利于家庭成员记忆的文字上的表述;家教是根据家风的总体要求把家风、家规、家训精神落实到家庭成员行为规范上的最基本的手段。
家风是一个家族经过世世代代地凝聚并传承下来的家庭文化传统。家风对家庭成员具有直接影响和心理暗示作用,是家庭成员道德素养、精神风貌、审美格调、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反过来,家庭成员的品格又对家风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家风一般是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引导、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道德风尚和生活作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他的家庭成员,又能督促其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生活和发展。
家风的起源与发展
可以肯定地说,自从有家庭起就有了家风。中国的上古时代之前,并没有家风这个概念,家风一词也未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xM45AnW4HTozozJx58i8N/iYAwhTnBoPIrIsfkq5KI=那些时代就没有家风。远古时代的唐尧,为人忠厚,作风民主,他表现在工作上的“四岳招贤”肯定是家风使然。虞舜不计前嫌,孝敬继母,成为中国古代“二十四孝”首选,开一代孝行先河。商汤严于律己,和以待人;周公豁达大度,教子有方。他们都树立了自己那个时代家风的标杆。家风,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只有在长期地延续过程中,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貌与品格。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状态,长期凝聚与积淀才会玉汝于成。家风作为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滤、沉淀和汰选,就形成不了传统。家风是一辈又一辈人的精神结晶,它一旦形成,就让一个家庭具有了教化的资源。
“家风”一词到了西晋时才正式出现,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潘岳作品。西晋文学家夏侯湛,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以成《周诗》,而后呈给潘岳。潘岳认为,这些诗不仅温文尔雅,而且可以看到孝悌的本性。于是,他就与友人夏侯湛唱和写下了《家风诗》,自述其家族风尚。从此,家风这一概念就应运而生。两晋以后,这个词语渐次流行,尤其是在北朝,更是使用甚广。《北齐书》卷四十二说:“少而清虚寡欲,好学有家风。”《周书》卷三十八说:“昶年十数岁,为《明堂赋》。虽优洽未足,而才制可观,见者咸曰有家风矣。”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往往蕴藏着对传统的继承,如“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家风”是一个中性词,它所表达的自然是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意义。家风作为家庭文化传统,表现出的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的是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有的家风可能就是尖酸刻薄、处世不仁、为人骄横。正因为如此,对家风、门风或称誉或贬损,也就并存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之中。
中国家风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尧舜禹汤,到文武周公,再到孔子,这个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家庭文化建设一直伴随其中,并且形成了五彩斑斓无比璀璨的丰硕成果。这些先圣先贤不仅本人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而且将其家庭建设发展到极致,致使后世子孙恪守道德规范,文明传承有序。但是,此时之前的家庭文化建设依然处于自发的阶段。这些先圣先贤们还没有把这种家庭文化以条文式提出或列出,以使家庭成员及子孙后代自觉遵循。到魏晋时,潘岳正式提出了家风概念。南北朝时,颜回三十五世孙颜之推作出《颜氏家训》,标志着中国的家庭文化建设由自发阶段正式进入自觉阶段。及至北宋,司马光作《温公家范》,张载作《东铭》《西铭》等,中国家风进入发展阶段。
家风的特点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传统文化土壤里发生发展的中国家风,自然有其独具的特点。
家风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既然是文化,它就有教化人的功能。家风因为出自不同的家族或家庭,所以,它的内涵就不尽相同。家风一般是由家族中最具影响力的那个人奠定底色,而此人所处的历史机遇、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发展经历等都不相同。因此,他们开创的家风内涵就会各具特色。譬如,周公家风突出“谨言慎行”,孔子家风就强调“崇文尚礼”,诸葛亮家风突出“淡泊明志”,包拯家风就强调“清正廉洁”,范仲淹家风突出“先忧后乐”,张载家风就强调“兼济天下”,等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借鉴某优秀家庭的优秀家风,充实融入本家庭的文化建设,以强化对其家庭成员的熏陶和教化。
优秀家风的标杆性,取决于家庭元素的最佳性。
首先是家族代表性成员优秀的君子人格。君子人格的内涵大致包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出类拔萃的文化素养,别于众人的独立意识,公而忘私的社会担当。譬如孔子,他纵然具有没落的贵族身世,但成为标准的贫贱平民。他作为民族精英,必须担当起文化传承、文明传续的伟大社会责任。即使不久于人世,仍然高唱“泰山颓乎,梁柱坏乎,哲人萎乎”直抒胸臆,依然初衷不改。孟子“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范仲淹不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始终坚守“先忧后乐”。孔子和孟子表现出的均为君子品格。
其次是家族代表性成员创造的超然于世的先进文化。凡属先进文化,都具有前瞻性、包容性、相通性。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目的是呼唤人性升华,他第一次为人类提出了做人的标准,举世公认。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四端学说,彰显的是民族风骨。范仲淹的“先忧后乐”表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他们创造出的先进文化都达到了社会和历史的高度。
第三是家族文化的有序传承。家风是在家族人脉延续过程中的一种文脉传承,它需要一代又一代家族中的文化精英有序传承。若像蒲松龄写出传世之作《聊斋志异》,家族中再无文化后人传承文化,那就不可能有什么优秀家风可言。孔子思想文化达到了历史高度,虽儿子孔鲤早逝,但三世孔伋随即跟上,又成为一座历史高峰,中国古代五大圣人,孔氏家族占其二。孔氏家风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优秀的家风一旦形成,它在社会上就会产生标杆性引领作用。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在社会大环境中存在与发展的。因此,家风的形成与时代的社会风潮息息相关。西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国家意识形态,随之而来的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成为社会上人们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进而潜移默化到各自家族的家风当中。在当代中国,国家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容就先后成为当代家风内涵。家风的社会性还表现在它的相互融合兼收并蓄。近代以来,西方思想与科学相继传入中国,中国家风并未排斥,而是立足本土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吸纳西方思想和科学,从而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时代家风。此种家风的教化作用显而易见。梁启超9个子女,个个都是栋梁之材,被誉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钱氏家族文坛硕儒、科技巨擘云集,海内外院士数以百计。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导弹之父钱学森、力学之父钱伟长更是个中翘楚。
一个家族或家庭的家风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践行中逐步完善,日臻成熟,最终达到优秀和卓越。“生活作风”和“代代相传”是家风的重要标志。家风的承继性基本体现在生活作风上。生活作风包括价值认同和生活方式。价值认同在思想上指导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去体现价值认同。家族中世世代代的家庭成员都认同祖上确立的价值观,那么,他们才能自觉地去践行那样的生活方式。没有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认同,家风是传承不下来的。家风的表述要高度概括、浓缩一种思想或道理,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这样才能利于流传。比如,孔氏家风就是“诗礼传家”四个字,它就集中反映出孔氏家族的价值认同,因此经久不息,流传了两千多年。
从孔氏家风探寻家风的传统根基
一个优秀家风的形成和传承应该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这个家族的成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二是这个家庭必须具有严格的家庭教育。在此,我们可以孔氏家风的产生、形成、发展与传承的过程,探讨一个家族的家风能够成为“定式”的密码。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孔氏家族应该说是最早形成的文化世家。孔氏家风是在一个文化世家的背景下形成和传承的。孔子其实就代表了这个家族的文化高度。清末历史学家柳诒徵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就是关于做人的学问,它第一次为人类社会制订了做人的标准。譬如,他曾明确提出“仁、智、勇”“三达德”的道德标准。孔子倾毕生精力探索如何通过对人的教育和启迪达到人性升华,从而让人们在关心自己的同时,也关心他人和社会。对社会如此,对家人亦如此。
一是孔子首创“诗礼传家”,为孔氏家风奠基。
孔氏家风源于孔子的“诗礼庭训”。《论语·季氏》记载: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打听:“你在父亲那里得到过特殊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曾有一次父亲独自站在堂前,我恰好快步从庭院中走过,他问我学《诗》了没有?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于是,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一个人又站在堂前,我快步走过庭院,他问我学《礼》了没有?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如何立身处世。于是,我回去就学《礼》。单独教诲就听到过这两次。”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原想问一件事,结果得到三点收获,听到了学《诗》的意义,听到了学《礼》的意义,又知道了君子是不偏爱自己子女的。”
孔子为其家庭成员提出“学诗学礼”,首开“诗礼传家”的道德风尚,为孔氏家族的家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孔氏家规对其家风进行固化。
到了明代,孔氏族人越来越多,遍布全国。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孔子64代孙孔尚贤袭封衍圣公。孔尚贤的人生中经历了两件严重刺激他大脑神经的重大事件。一是他担任衍圣公后,赴北京参加内阁会议时,他的随从携带当地特产沿途贩卖,皇帝得知后,随从受到了严惩;二是他的岳丈严世蕃、岳祖丈严嵩在朝中贪赃枉法,卖官鬻爵,受到皇帝严惩。这让他认识到搞好家庭建设的重要性。为管理好孔氏家族这一庞大族群,孔尚贤根据祖训精神,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制定了10条详尽的《孔氏祖训箴规》,颁布全族,让全体族人严格遵守。这部家规的制订与颁布,让孔子“诗礼传家”的家风,由软影响变成了硬约束,使家风得以定格和固化。
三是孔氏家族分支自觉践行,使孔氏家风成为定式。
进入清朝,孔氏分支繁多,仅曲阜就分成了60户,即60支。各个分支自觉践行孔氏家风、家规,提出了各自的家训。我们这一支叫“旧县户”。我的高祖孔宪珍是清朝中期皇帝御批的七品官,他有4个儿子、8个孙子,都成家立业后全家50多口人依然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为管理好家庭成员,高祖就拟定了一个64字的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自我检点,不扯滥务;
居身简朴,辛勤劳杵;一丝一缕,恒念力物;
粗茶淡饭,慎近酒酤;恪守信义,邻里互助;
忠厚传家,苦读诗书;振振绳绳,繁我孔族。
100多年来,祖上的家训发挥着它的约束和教化作用,确保了家风精神落实在每个家庭成员身上,大家都能做到诚实守信,中规中矩,从来没有一个人因为做出恶迹受到党纪国法惩处。目前,我们这一支五服以内已有150多人,虽已分居各地,建立了各自的小家庭,但仍秉持家训教诲,和睦相处。
孔氏家风培育人的总体目标是把人培养成为儒雅之士。“儒”是智慧与品行的境界,“雅”是修养与气质的高度。儒雅的内涵就是学有素养,行有教养,心有涵养。总体要求就是“为人有型,处事有格”。有文化,守规矩,为人有型,处事有格,这就是孔氏家风的实质和内涵。
在孔氏家风的影响下,从孔子时代到清朝末年,孔子后人中有5000多人取得了进士、举人等多种功名,占孔子后人总数的1.7‰,孔氏家族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化世家之一。家族中的孔伋、孔鲋、孔融、孔安国、孔尚任、孔继涑以及当代的孔繁森等等,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经过两千多年的凝聚与传承,孔氏家风已经形成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家风定式,它与其他家族传统家风一起发挥着文化传承人的重要功能。
探寻红色家风的精神力量
红色家风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各个时代的优秀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家庭风尚。红色家风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共产党人身上的重要体现,它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红色家风凸显着家国情怀,把传统家风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中国传统家风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的“五常”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成为基本内涵。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无不彰显着让人逐步由“为我”转变为“为他”,从而实现人性升华的伟大人文精神,这就造就出传统家风的基本价值取向,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历史上纵然出现过屈原的以身殉国、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文天祥的“丹心照汗青”等等优秀家风写照,但是,那充其量追求的依然是“小我”“小国”“小社会”“小天下”,说白了是为少数人着想,而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追求的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的终极目标是“大我”“大天下”。红色家风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在创新转化中把它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马克思主义家庭文化思想是红色家风的根本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深刻阐明和指出了家庭的本质、家庭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和家庭伦理等。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革命性特征,家庭成员之间完全平等。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并形成了具有崇高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信念坚定、清正廉洁、严于持家为主要内涵的红色家风。毛泽东先后失去6位亲人,历尽艰辛,初心不改;周恩来严于律己,鞠躬尽瘁;朱德一生俭朴,勠力为民……他们的终极追求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
红色家风为传统家风注入了新鲜血液和精神灵魂,把中国家风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中华崛起:新时代家风的力量
新时代文明家风是中国家风的综合体,它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当代文化于一身,充分彰显出民族复兴、中华崛起的鲜明特质。
当前,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新时代,全社会以建设文明家庭、实施科学家教、传承优良家风为重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说,“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新时代文明家风建设,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谱写着新时代家庭文化新篇章。
新时代,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正在踏上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全国上下协同创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深刻把握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丰富内涵,从而把民族复兴、中华崛起确定为新时代文明家风的总基调。黄旭华以生命为赌注,为的是实现中国核潜艇的突破,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辱;袁隆平一生扎根在稻田里,为的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张桂梅呕心沥血,挑战生命极限,为的是让中国女孩儿走出大山,成为祖国的脊梁……
新时代文明家风生动光鲜,富有深刻内涵,它是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点的一抹亮丽的风景线。
家风在塑造人的过程中,起到的是奠基作用。这个作用是人生一切行为规范的前提。当一个人刚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就以先入为主的优势,为其构筑起人生旅途的底线,打造起抵御邪恶的盾牌,这对人的一生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家风灿若星辰,构成了一幅幅瑰丽动人的优美画卷。它们为中国无数个家庭树起一个个美好发展的坐标,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定能起到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
孔颖,山东曲阜人,孔子77代后裔。现为曲阜市委党校副校长、曲阜市家风传承志愿服务队队长、山东省好家庭好家风宣讲团成员、山东省智慧家长、山东省优秀志愿者。其家庭先后荣获“全国五好家庭”“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孔颖著有代表作《中国家风·诗礼传家篇》。
孔令绍,山东曲阜人,孔子76代后裔。先后被授予“中国好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全国家庭建设专家智库成员、全国优秀辅导员等荣誉。著有《曲阜赋·东方文化的密码》《铸基·初心映在热土上》《儒商之道》《映心集》《儒道》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