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节拂云唤高风——赵录平墨竹艺术漫谈
2024-09-23刘工醉
陇上画家赵录平的墨竹,从西北边陲重镇兰州传至海内外,他的名字也随着作品的传播,飘越过蜿蜒逶迤的六盘山和八百里秦川,在大江南北及海内外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其墨竹也越来越受到业界人士和艺术权威的认可。
赵录平的墨竹,一改传统老路,独创新格,给传统的墨竹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将墨竹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他的墨竹一经面世,便在艺术界、收藏界和书画爱好者圈内产生较大反响。从此,赵录平忙碌起来了,他先后在北京、上海、香港、澳洲等地举办画展;其作品陆续在大连云海轩艺术品拍卖公司、上海翰墨艺术品拍卖公司、广州华瑞书画保真冬季专场拍卖会拍卖成功。
赵录平早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国画系。求学期间,深得叶浅予、董寿平、沙更世、李涵、熊伯齐、李魁正等真传。赵录平悟性高,且耐得住寂寞,加之他有国学底蕴,艺路广泛,这些都给他的大写意墨竹,增加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和内涵,从而使他的墨竹,显露出不同于他人的气势与神韵。
墨竹题材,早在唐朝时就在画品中单立一科,代表画家有吴道子、王维、萧悦等人;宋朝时期,声名显赫者当数文湖州与苏东坡;及至元朝,墨竹一派已成极盛,此时名家众多,派别纷呈,代表人物有赵孟頫、管道升、吴镇、王蒙、倪瓒、柯九思等人。
明朝的宋克、文徵明、夏昶、沈石田、陈淳、徐天池等人,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墨竹画法有所发展。特别是徐天池的出现,给当时沉寂的画坛带来一股旋风,他运笔泼辣、八面出击、用墨酣畅、淋漓尽致、一气狂扫。后来从事墨竹创作的画家,皆或多或少地从他们身上得到启发和影响,大写意墨竹也由此掀开新的一页。
清朝画家,多擅写竹,成就突出的有石涛、朱耷、李方膺与郑板桥。其中朱耷和李方膺二人画竹的格调明显超越以上诸家。八大山人朱耷的墨竹高在简约上,李方膺出众在动势上。他们二人在墨竹上的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直至今日,画竹者无不在简洁与动态上做文章。
近代画家蒲华、虚谷、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等人皆擅画竹。
通过以上介绍分析,既利qtY1EB9qUIfxYQ6eKA5PeA==于观众走近赵录平的绘画世界,同时能更深一层地了解赵录平的写意墨竹。其墨竹,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三十余年不断地探索实践创造出来的。他画的竹子既异于古人,也有别于今人,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面貌,给人们带来惊喜。
艺术创作的出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推陈出新。如果没有自己的个性,画得像又有何用?从古至今,能在画坛上留名青史者,哪一个不是以独特面貌而取胜?
画竹之难不在形体,而是在精神气韵方面。历来画竹者,多描摹外貌,真正能反映竹子内涵的作品,却不多见。而且历代画竹的作品,多为工笔或小写,只有八大山人和李方膺的竹子,方可称为大写意之作。其余之竹画作品,大多难以表现苍竹虚怀若谷、历经风霜而不改其节的君子风貌。
观赏赵录平的墨竹作品,我首先感到他骨法用笔的遒劲与老辣,其次是竹子的质感,这与他的书法造诣和精通西画不无关系。赵录平在绘画上可谓全才,山水、人物、花鸟;工笔、写意、素描、油彩皆熟练精通,书法造诣,也不可小视。特别是他的写意竹子,做到了形神相兼,中西合璧。其墨许、在用笔上使用中锋,借釜西四的阴暗光影,通过浓淡相间的墨色一气呵成,让人感到它比生活中的物象更加真切生动。他的墨竹,简练洒脱,昭刚挺拔给人一副坦荡正直,坚强不屈的形象,并透露出作者高尚的情怀与追求。
从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春夏秋冬、风雨霜雪之变幻;其次是其作品中枝、干、叶三者的合理搭配,在疏密、大小、穿插、挪让、浓淡、干湿、动静等等方面都安排得恰到好处,没有制作的痕迹,让人觉得清新自然、赏心悦目。
观赏赵录平的墨竹,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那就是作品上的补景,是其作品的一大亮点,可以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作品,有的配以坡石,有的画出水口,有的添加麻雀等飞禽,让人不仅从画面上看到形象,而且在耳边闻到了声音,大有“扑面阵阵清风来,两耳时闻幽禽声”的诗情画意。中国书协副主席、著名诗人林岫看到赵录平的墨竹,惊讶之余称赞不已,著名作家贾平凹欣然为其墨竹题词道:“虚心异众草,劲节超凡木”。(作者刘工醉系文艺评论家,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中国书画研究》主编)
(赵录平,甘肃天水人,专业画家。早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国画系,其作品涉猎题材广泛,尤擅写意墨竹。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兰竹画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国画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